科研产出
春小麦抗旱耐热性QTL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控制小麦抗旱耐热基因位点,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于2015-2017年小麦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热胁迫、旱热胁迫处理,并对抗旱耐热相关性状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热胁迫、旱热胁迫下分别检测到22、36和30个QTL,其中控制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含水量、穗粒重、千粒重的QTL数分别为26、21、22和19个。抗旱相关性状QTL位于2A、3B、4B、7B、3D、4D和7D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9.38%~30.81%;耐热相关性状QTL位于2A、2B、3A、3B、4B、4D、5D、6D、7A和7B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9.03%~34.97%。抗旱性共定位区间2个,分别位于2A(gwm294-wmc644)和7B(barc140-gwm297)染色体上;耐热性共定位区间2个,分别位于5D(cfd67-cfd40)和6D(barc196-barc54)染色体上;抗旱耐热性共定位区间3个,分别位于2A(gwm294-wmc644)、2B(wmc441-wmc317)和7B(wmc83-wmc276)染色体上,其中共定位区间gwm294-wmc644( Qcc-2A.2、 Qgw-2A.1)的贡献率超过10%,遗传距离较小(6.49 cM)。


膜荚黄芪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膜荚黄芪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以膜荚黄芪无菌试管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丛生芽诱导率、再生苗生根率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膜荚黄芪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是MS+6-BA 0.5 mg/L+2,4-D 2.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6.4%,丛生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1.0 mg/L+NAA 0.3 mg/L,丛生芽分化率最高达91.6%,再生苗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IBA 0.5 mg/L+IAA 1.0 mg/L,生根率最高达62.6%.本研究建立了膜荚黄芪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组织培养 愈伤诱导 植株再生


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毒株的基因组特征
《畜牧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从宁夏某奶牛群持续感染牛分离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解析其基因组特征,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BVDV分离株遗传演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BVDV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某示范区的240头高产奶牛间隔两周的双份抗凝血,筛选持续感染牛,分离血液淋巴细胞制备裂解液接种牛肾细胞(MDBK),分离鉴定获得BVDV株,克隆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其遗传演化关系.从该示范区高产奶牛筛选获得2头持续感染牛,分离获得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命名为NX2019/01.测序获得基因组全序列(12107 nt),其中ORF长11703 nt,编码3898个氨基酸.在基因组水平,NX2019/01株与我国SD-15、ZM-95、XC、L N-1等1m亚型分离株相似性较高(92.17% ~93.84%),但Erns、E1以及E2基因存在较大差异.示范区同群牛急性感染BVDV时,毒株E2蛋白N端编码区核苷酸突变可导致第9位或第67位氨基酸变异.重组分析表明,NX2019/01株E2基因179—288位核苷酸区段以及ZM-95株E1基因168位—E2基因332位核苷酸区段存在相似的重组信号,可能由主要亲本SD-15株与次要亲本LN-1株重组形成,表明NX2019/01株、ZM-95株在演化进程中与SD-15株以及L N-1株或早期流行的高度相似毒株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从持续感染高产奶牛分离获得了牛源BVDV-1m亚型毒株,在基因组水平厘清了BVDV-1m亚型毒株的进化关系,并首次发现同亚型BVDV毒株基因同源重组,为进一步研究BVDV在我国的演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宁夏压砂地枣园土壤肥力的层次-关联度分析
《中国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科学的土壤综合评价方法,选择9个压砂地枣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p H值、全盐、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微量养分的13项指标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壤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加权关联度,建立压砂地枣园土壤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兴仁镇压砂地枣园土壤加权关联度为1.655,土壤肥力最佳;宝塔公司基地枣园土壤加权关联度平均为0.915 5,土壤肥力最差.层次-关联度方法思路清晰,可以全面科学评价土壤综合肥力状况,提供适合的压砂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进而为枣园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短程分子蒸馏提取滩羊尾脂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一种从滩羊尾部脂肪中提取共轭亚油酸的短程分子蒸馏技术,实现滩羊尾脂的高值化利用.以滩羊尾部组织为原料,对比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温度和不同料液比对羊尾油脂的提取效果,研究短程分子蒸馏技术提取油脂中共轭亚油酸的效果并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油脂效果要优于正己烷、环己烷和无水乙醇,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油脂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2℃、提取时间8 h以及料液比为1∶30(g/mL),在该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89.46%.根据不同脂肪酸的平均自由程不同,对提取的油脂进行分子蒸馏,确定当蒸馏温度为320℃,真空度为1 mbar时,可有效地从羊尾油脂中蒸馏出共轭亚油酸,此时蒸馏轻相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为19.35 mg/g,比传统分馏方法产率高59.58%.
关键词: 滩羊尾脂 短程分子蒸馏 共轭亚油酸 气相色谱 响应面


不同成熟阶段枸杞果实中糖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本研究比较了4个枸杞品种3个成熟阶段果实中的糖分含量,并分析了糖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逐步成熟,枸杞果实中的总糖、多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逐渐增多;幼果期果实中的总糖、多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差异不明显,但色变期是不同枸杞品种果实糖分积累出现差异的关键时期;成熟果实中,‘宁农杞4号’和‘宁农杞5号’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宁杞1号’和‘宁夏黄果’;‘宁农杞4号’和‘宁夏黄果’果实中枸杞多糖含量在成熟期达最大值,而‘宁农杞5号’和‘宁杞1号’在色变期达最大值;黄果枸杞在幼果期和色变期果实中的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红果枸杞,为黄果枸杞在糖组分方面区别于红果枸杞的主要特征;枸杞果实中,枸杞多糖与果糖之间、果糖与葡萄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它各糖分间不具相关性。


基于《NY/T 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的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滩羊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育肥滩羊羔羊的最适营养需要,试验选择90日龄滩羊断奶羔羊51只(30♂,21♀),随机分成3组,每组17只(10♂,7♀),参考《NY/T 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肉用绵羊肥育羔羊日增重300 g、200 g、100 g的饲养标准配制三种营养水平日粮,测定滩羊羔羊试验期增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等相关指标。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饲喂日增重300 g日粮的滩羊增重、日增重、经济效益最高,料重比最低。说明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肉羊饲养标准》肉用绵羊肥育羔羊日增重300 g的饲养标准配制的日粮最能满足滩羊羔羊的营养需要。


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群落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初步评估乡土草本植物根系对团聚体发育的作用,选取5种典型草本群落(胡枝子、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猪毛蒿、长芒草),研究了草本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草本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密度为0.44~2.11 g/m3,0.31~3.51 cm/m3,0.04~1.10 cm2/m3,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呈表层聚集型分布.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特征为>5 mm团聚体最多(54.44%~67.80%,除猪毛蒿),较裸地提高17.5%~50.4%,<0.25 mm团聚体第二,其他粒径团聚体很少(<5%).0-30 cm土壤团聚体R0.25,MWD,GMD值为52.03%~84.64%,9.57~21.01 mm,1.94~15.17 mm,草本群落间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群落团聚体稳定性最好,各草本群落土壤团聚体R0.25,MWD,GWD随土层加深先升后降.分析草本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的关系,发现根参数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说明几种草本根系在土壤结构变化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试验有待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