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南丘陵山区秋播紫花苜蓿伴播作物及其播量的筛选
《草地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苏南丘陵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苗期的杂草问题,选择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Lam.)、小黑麦(X Triticosecale Wittm.)、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Schreb.)3种作物作为紫花苜蓿的伴播作物,实施不同间、混作方式,通过测定分析产量、株高、杂草量等多个指标,筛选该地区适宜的紫花苜蓿伴播作物及其播量。综合表现较好的伴播组合为:16.7 kg/hm2紫花苜蓿+25.0 kg/hm2赣选一号多花黑麦草,撒播;16.7 kg/hm2紫花苜蓿+266.7 kg/hm2中新830小黑麦,紫花苜蓿行距40 cm条播,行间条播小黑麦。3种伴播作物对紫花苜蓿和杂草的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赣选一号"多花黑麦草>"中新830"小黑麦>苇状羊茅。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 苇状羊茅 小黑麦 伴播作物 杂草


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介绍适合现代农作方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方法]叙述苏油4号的选育经过、产量及抗性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苏油4号由太湖地区双低品系组配杂交,F2再用主体亲本回交而育成的,种子含油率40.48%,芥酸含量0.425%,硫苷总量21.21μmol/g饼粉。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产量为2 692.2 kg/hm2,生产试验产量为2 719.5 kg/hm2,分别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10.34%、7.49%。[结论]苏油4号适合江苏省及相邻地区采用传统的育苗移栽和稻茬浅耕晚直播现代农作方式种植。


猪皮肤组织块冷冻保存方法的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二甲基亚砜、甘油和乙二醇为冷冻保护剂,以3种浓度(10%、20%、30%)在2种降温条件下探讨适合猪耳皮肤组织冷冻保存的最适条件和方法以及复苏后对皮肤组织生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冷冻条件下各处理均无组织块生长。慢速冷冻条件下复苏后组织块的存活率均为100%,各冷冻保护液3种浓度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14.29%、56.52%和8.70%,差异显著。20%甘油保护液下采用慢速冷冻方法复苏后组织块的生长率达82.35%,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和对照组。新鲜和冻存后的细胞培养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EDTA-牛血浆贴覆,97.78%的新鲜样本组织块能较好生长,且扩展能力强。


栽培措施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肥料运筹等栽培措施对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7 500株/667 m2、施纯氮22 kg/667 m2和基、腊、苔花肥配比4∶2∶4是苏油4号获得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其产量达到207.33 kg/667 m2。(2)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施肥水平,其次是种植密度和肥料运筹。(3)随密度和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呈增多趋势,但在低密度条件下,受肥料运筹影响;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肥料运筹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施肥水平对每角粒数起正向作用。(4)苏油4号高产栽培的主攻重点是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含油率、蛋白质含量降低;就肥料运筹而言,随着基、腊肥的增加,苔花肥的减少,含油率、蛋白质含量增加。
关键词: 双低油菜 苏油4号 栽培措施 种植密度 氮肥用量 肥料运筹 品质 产量


棉花体细胞培养中染色体的变异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地棉体细胞培养获得的胚性愈伤、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的根尖为材料,用饱和对氯二苯预处理,固定、酸解、染色,进行染色体制片,观察分析棉花体细胞培养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结果表明:继代培养14 d的胚性愈伤组织在饱和对二氯苯处理3.5 h后制成的染色体涂片具有很好的观察效果;染色体数目变异主要集中在偏向于52条染色体,随着体细胞胚的发生、成熟、植株再生,具有正常染色体数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推测具有非正常染色体的细胞在体细胞胚的发育及植株再生过程中丧失了植株的分化能力。


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离体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通过基因转化获得预期优良性状的甘蓝型油菜提供借鉴。[方法]以甘蓝型油菜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苗龄、不同基因型、不同预培养条件以及各种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油菜外植体高频率再生的影响。[结果]试验中,7 d苗龄的甘蓝型油菜下胚轴再生频率可达35.83%;经3 d预培养处理的油菜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可提高至57.78%,油菜品种史力丰下胚轴的芽分化率较高,达35.00%,其次是N481-1,而N370-1的芽分化率最低;其最高分化率的激素组合为6-BA 3.0 mg/L+NAA 0.05 mg/L+TDZ 1.0 mg/L,达38.89%。史力丰品种6~8 d无菌种子实生苗的下胚轴在预培养基MS+2,4-D 1.0 mg/L+蔗糖30 g/L+琼脂4.5 g/L上预培养3 d,在最适分化培养基MS+6-BA 3.0 mg/L+NAA 0.05 mg/L+TDZ 1.0 mg/L+AgNO35.0 mg/L+蔗糖30 g/L+琼脂4.5 g/L中培养,再生频率最高。[结论]建立了甘蓝型油菜下胚轴离体培养高频率再生植株模式。


硫包衣尿素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反应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8 CSCD
摘要:采用盆栽结合部分大田论证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包衣尿素(SCU)和常规尿素对水稻生长、营养元素吸收利用及增产效应和土壤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上SCU和常规尿素处理其产量分别是对照的1.20,1.11倍,盆栽试验下为对照的1.92,1.48倍;施肥量相同的SCU处理水稻产量比常规尿素处理增加10.93%~22.23%,SCU提高水稻产量的优势在于千粒重;同常规尿素相比,SCU促进了水稻对磷的吸收,对钾的影响不大。盆栽试验表明,施常规尿素和SCU的处理氮收获指数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等N量(N 0.15 g/kg土)和等施肥量(0.66 g/kg土)下,SCU处理其氮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对应的常规尿素处理,施用SCU的处理其氮素的利用率也比常规尿素提高11.79%~20.25%,其氮肥利用率最高达57.58%;短期内适宜施氮量下SCU未降低土壤pH,但随着SCU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酸化明显,且趋势超过常规尿素。


水稻新品种镇稻10号的丰产稳产性及其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水稻生产中合理利用镇稻10号提供依据。[方法]以2004~2005年度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镇稻10号和对照武运粳7号进行比较。[结果]在2004~2005年区域试验、2005~2006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镇稻10号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 008.258、655.008、319.15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3.27%、3.59%、5.37%;高稳系数分别为90.56%、86.33%和70.41%,均大于对照;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53%、8.33%、26.50%,均小于对照;适应度分别为57.14%、71.43%、75.00%,均大于对照。[结论]镇稻10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丰产性好的晚粳稻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增产潜力大,适宜在沿江和苏南等中高产地种植。


鹰嘴豆蛋白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中国油脂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鹰嘴豆蛋白进行了分类研究,并探讨了总分离蛋白、球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鹰嘴豆蛋白质含量为21.07%,其中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要组分,分别占42.16%和39.76%。总分离蛋白和球蛋白随质量浓度增加还原能力均有所增加。二者对羟基自由基(.OH)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鹰嘴豆蛋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而球蛋白活性更强,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关键词: 鹰嘴豆 分离蛋白 球蛋白 抗氧化 羟基自由基(.OH) 清除作用


不同年份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利用热研2号(粳稻)和密阳23(籼稻)为亲本构建的含111个家系的F6和F7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单株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6个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两年共检测到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的19个QTL,其中2005年检测到10个,2006年检测到14个,两年相同的QTL5个。大多数性状之间具有显著的表型相关性,相关性较强的性状之间具有较多共同或紧密连锁的QTL。检测到3个控制产量性状的QTL区域存在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其中第8染色体上RM5556-RM331区域两年同时检测到控制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以及单株产量的QTL。这些QTL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