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杂交狼尾草栽培料对双孢蘑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利用狼尾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有利开辟狼尾草利用的新途径。在狼尾草2.0 m时刈割,自然条件下晒干,再进行双孢蘑菇栽培。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在草粪比为6∶4(C∶N=28.66∶1)时,产量最高为12.316 kg/m2,氨基酸含量为24.42%,栽培效益为30.66元/m2;稻草在草粪比为6∶4(C∶N=28.66∶1)时双孢蘑菇产量最高为14.228 kg/m2、氨基酸含量为19.42%,栽培效益为41.72元/m2,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效益高,但稻草产量不高,一般为6 000~6 750 kg/hm2,狼尾草的干草产量可达45 000~67 500 kg/hm2,利用其栽培双孢蘑菇,可缓解蘑菇主产区对稻草的需求。杂交狼尾草的不同配方影响蘑菇产量,随着C/N升高其产量下降明显,但对多糖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杂交狼尾草 稻草 双孢蘑菇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龙眼园天敌资源调查与研究

农学学报 2011

摘要:根据田间系统调查,共发现福建省龙眼园天敌144种,隶属于2个纲12目54科,包括昆虫纲10目43科100种,蛛形纲2目11科44种;其中以蛛形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的种类数较多,分别占全部天敌种类的29.17%、24.31%、18.75%和9.03%;按作用方式分为捕食性与寄生性天敌,其中属捕食性天敌的种类有119种,寄生性天敌的有25种,分别占全部天敌种类数的82.64%和17.36%。

关键词: 龙眼园 天敌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动态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短葶山麦冬生长动态、产量及多糖的影响,以期为短葶山麦冬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定期采集短葶山麦冬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采收时测定产量与多糖等含量。不同密度下的短葶山麦冬地上部生长发育规律相似,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发育趋势,地下部块根的生长均为"先快后缓"的生长趋势。种植密度小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先期生长发育均优于高密度。种植密度对多糖含量影响极小,不同种植密度间麦冬产量存在差异。种植密度对短葶山麦冬产量起重要作用,每丛6株、每hm2种植33万丛为适宜种植密度。

关键词: 短葶山麦冬 种植密度 生长动态 产量 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牧草轮作对奶牛场污水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土壤为基质,选择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两种牧草作为植被模拟人工湿地净化系统,研究牧草全年轮作在间歇流人工湿地中对奶牛场高质量浓度污水的适应性及对污水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象草、黑麦草在间歇性高质量浓度污水中生长良好,可作为畜牧场高质量浓度污水修复植物进行全年轮作,并适时的收割,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在不同污水质量浓度处理的牧草净化系统中,水力停留时间为8 d的条件下,铵氮的去除率为75.9%~94.9%;硝态氮的去除率为65.4%~90.9%;总氮的去除率64.2%~90.1%;总磷的去除率在90%以上;象草和黑麦草对污水中氮、磷的吸收转化在系统对氮磷净化中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氮25.12%和20.03%、磷31.20%和20.42%;各处理氮、磷的去除效果与污水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

关键词: 象草 黑麦草 奶牛场污水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时蒸馏萃取法分析4种台式乌龙茶香气成分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台茶品种金萱、翠玉、软枝乌龙、四季春以及乌龙茶对照种黄金桂(黄棪)的鲜叶为原料,按台式乌龙茶工艺制作成乌龙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香气成分,并比较它们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除金萱样品醇类含量较低之外,其他乌龙茶样品香气组分均以醇类、酯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余组分为少量的醛类、酚类、酮类、羧酸类和含氮化合物等;黄金桂与4个台茶品种乌龙茶主要的香气成分是,橙花叔醇、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植醇、α-法呢烯、吲哚、棕榈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三烯甘油酯、新植二烯、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2-庚烯、2,2,4,6,6-五甲基庚烷、二十二烷、二十五烷等;感官评价结果表明,4个台茶品种所制成的乌龙茶样品质好,得分均比对照样黄金桂高,总体品质超过或明显超过对照。

关键词: 同时蒸馏萃取法 金萱 翠玉 软枝乌龙 四季春 气质联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肥对花生营养吸收、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等养分投入条件下,施用化肥与不同有机肥(猪粪、牛粪、鸡粪、麸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花生营养吸收、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脲酶活性提高6.2%~22.1%,磷酸酶活性提高7.9%~27.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45.1%~65.2%,分别以猪粪、鸡粪、麸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最高,而转化酶活性各处理表现不一。施用有机肥较化肥促进了N、P、K养分向花生果仁转移累积,果仁吸N量、吸P量、吸K量、吸S量分别较化肥提高22.7%~78.0%、47.1%~74.5%、65.2%~91.6%、5.6%~61.2%,其NPK养分总吸收量以麸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最高。施肥均提高了种植花生后的土壤N、P、K速效养分含量,施用麸酸有机无机复混肥还明显改善了土壤S素营养。

关键词: 花生 有机肥 有机无机复混肥 养分吸收 土壤酶活性 土壤速效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归类分析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稻瘟病是世界水稻各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比较经济实效的稻瘟病控制方法是培育抗性水稻品种,传统遗传育种在提高水稻病害抗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却存在着局限性,如优质品种却感病,抗病品种产量低,育种周期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快等,使得传统育种陷入了僵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通过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集高产、优质和多抗于一体的品种则可以弥补传统育种的不足;因此,在控制稻瘟病方面,更多的抗性基因的鉴定、分离和克隆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本文一方面对已经克隆的1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基因结构方面进行了归类分析,找出它们基因结构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新基因的发掘提供结构上的借鉴,另一方面对这些基因抗性获得的原因进行了归类分析,探寻抗感差异原因之间的联系。最后对基因的有效利用做了一简要阐述可为生产应用方面提供帮助。抗性基因的有效发掘和利用在选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SSR标记分析福建漳浦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平均分布于水稻基因组的21对SSR引物,对福建漳浦野生稻、海南野生稻共计62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漳浦野生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1个位点共检测到74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A=3.5238,有效等位变异数Ae=2.0629,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635,实际观察杂合度Ho=0.2465,香农指数I=0.8286;根据固定指数(F=0.3887)估算的异交率t=0.4308,说明漳浦野生稻的繁育系统属于一种自交率较高的混合交配类型;分化程度石潭湖群体高于古塘群体。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SSR 遗传多样性 漳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狼尾草栽培双孢蘑菇初探

食用菌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开展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试验研究,探讨不同草粪比对双孢蘑菇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是可行的,供试草粪比中,以3∶2(配方A,碳氮比为28.66∶1)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最高(12.32 kg/m2)、品质最好(单菇重、氨基酸含量高)。

关键词: 杂交狼尾草 双孢蘑菇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胁迫对番茄防御酶系统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对番茄防御酶系统的影响,以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作为外源微生物胁迫接种番茄植株,接种后于不同时间取样分析番茄植株株高、根系长度、根系干重及植株不同器官(根、茎、叶)的防御酶系SOD(superoxide dismutase)、POD(peroxidase)、PPO(polyphenol oxidase)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胁迫接种对番茄植株株高、根系长度、根系干重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抗氧化酶影响较明显。植物疫苗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胁迫接种能导致番茄植株不同器官的POD、PPO和SOD酶活性总和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并且在胁迫处理植株与对照植株之间,POD、PPO和SOD的活性变化动态也有所不同。说明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JAT-1458的接种可提高植株对病原物入侵的防御能力。

关键词: 植物疫苗 番茄青枯病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