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杏鲍菇菌渣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中国食用菌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杏鲍菇菌渣成分进行分析,明确菌渣再利用的可能性,并对菌渣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菌渣通过配比进行蘑菇的制种和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只采摘1茬的杏鲍菇菌渣仍含有丰富的碳源和氮源,可以利用杏鲍菇菌渣替代部分培养料用于双孢蘑菇制种与栽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杏鲍菇菌渣堆制过程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料堆最高温度可升至70℃。堆制后的菌渣加深了腐熟度,适合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杏鲍菇菌渣添加10%牛粪进行堆制发酵后按30%~50%的添加比例与棉籽壳混合制作双孢蘑菇菌种,既可降低制种成本(节约制种原料成本约40%),又能保证蘑菇菌丝正常生长。杏鲍菇菌渣栽培双孢蘑菇,菌渣使用量可控制在20%~30%左右,从示范栽培结果看平均单产可与常规堆肥的单产持平,而使用30%杏鲍菇菌渣可降低栽培投料成本约25%。


大豆防御应答相关WRKY转录因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WRKY转录因子与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密切相关。通过RT-PCR方法获得了与拟南芥转录因子WRKY14的相似性高达92%的大豆WRKY转录因子GmWRKY的cDNA序列,并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了GmWRKY在大豆不同组织中及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mWRKY在大豆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铝、低磷、盐等胁迫下,GmWRKY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非生物胁迫下GmWRKY在大豆抗逆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豆 WRKY 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非生物胁迫


枇杷种质资源果实抗逆性初步调查评价
《福建果树 》 2011
摘要:对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内251份枇杷种质资源的果实抗逆性(抗锈斑病、裂果病、日灼病和皱果病)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22份种质对这4种生理病害均表现强抗性;41份种质表现较强抗性(对其中3种病害抗性强、1种病害抗性中);9份种质的抗逆性较差,特别是坑本、纳溪早红和杨柳白肉等3份种质仅对日灼病抗性表现中等,对其他3种病害抗性弱;野生种质抗逆性优于栽培种质;红肉类型种质抗逆性优于白肉类型;不同来源地种质资源的果实抗逆性也有一定差异。


不同杂交水稻籽粒灌浆期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超级杂交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机理,以超级杂交水稻"Ⅱ优航2号"为试验材料,杂交水稻"汕优63"为对照,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比较分析了籽粒灌浆过程中两种不同"源"类型杂交水稻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类型水稻叶片蛋白中共有22个蛋白点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其中有20个蛋白功能得到鉴定。通过对差异蛋白功能及表达丰度的分析,相对于"汕优63","Ⅱ优航2号"在灌浆期光合代谢、抗逆反应、基因转录表达、细胞生长、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优势,是其叶片在籽粒灌浆期"源"优势的主要体现。本研究从差异蛋白水平明确了航天超级杂交稻高产形成的"源"特征,丰富了籽粒灌浆的"源、库、流"理论,为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超级杂交水稻 “源”特征 籽粒灌浆期 叶片 蛋白组学 表达丰度 差异表达


福建黄兔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 》 2011
摘要:对福建黄兔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胆固醇、烟酸、铁、肌苷酸、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福建黄兔肌肉蛋白质含量20.28%,粗脂肪含量0.98%,胆固醇含量39.87 mg/100 g,烟酸4.41 mg/100 g,铁10.03 mg/kg,肌苷酸含量3.54 mg/g,氨基酸总量18.45%,必需氨基酸6.50%,鲜味氨基酸9.20%,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比1.49。说明福建黄兔肉富含蛋白质、肌苷酸、风味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营养价值高,是优质的膳食肉。


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实施成效与调研分析
《发展研究 》 2011
摘要:为了更加优化与有效提升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工作实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了30几位科技人员分组先后赴9个县(市,区),30个乡镇,50个行政村或企业开展深入调研。通过走访乡村、实地考察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及时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成效,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农民群众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远程培训体系的功能,优化课程安排,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互动环节等进行合理调整,提出一系列的技术对策,以求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需求,以便捷的科技传播,服务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生物安全学报 》 2011
摘要:以非转基因水稻为对照,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Biolog技术为手段,研究了2种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仅在生长发育旺盛期对土壤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间的遗传距离大于转基因水稻与对照间土壤微生物的距离,即2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水稻抽穗期,2种转基因水稻与其对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在72h时的平均光密度呈现显著差异,而到了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类似趋势。本试验证明,在水稻生长发育旺盛时期,Mclntosh指数(u)是一个有效区分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指标。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土壤微生物 PCR-DGGE Biolog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