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邮票中的蘑菇属种类及其分布
《菌物研究 》 2011
摘要:截至2010年,通过对全世界范围蘑菇邮票的收集和统计得知,世界上76个国家和地区共发行了蘑菇属24个种计126枚邮票,从中大致了解世界范围上蘑菇属真菌的资源分布和栽培状况。


后勤工作和谐有序开展之途径
《管理观察 》 2011
摘要:地处农郊的"公益型"农业科研单位,由于单位性质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后勤管理工作难题很多.只有立足单位实际,转变管理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有效沟通,才能切实推动后勤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开展.


不同留果量对龙眼枝梢成花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结果习性好的龙眼立冬本为试材,研究不同留果量对枝梢成花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果实60~70粒,穗重0.81kg左右,果穗数量以32%最为适宜,果实均为单果重13g以上的优质果;营养枝粗度、长度和复叶数分别为8.46mm、26.35cm和19.60个,次年枝条成花率77.13%,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属优良结果母枝;大小年平均株产最高(55.32kg),效益最好(936.0元/株),大小年幅度最小(5.94%),是龙眼立冬本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相对平衡的适宜留果量。留果量38%~48%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小年结果。


紫云英研究进展
《草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述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选育和栽培、回田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在育种及栽培技术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选育的优良品种及紫云英丸衣种子、根瘤菌剂的应用、以小肥养大肥等技术;在回田利用方面,紫云英作为绿肥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固氮节能,减少氮素流失,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减少CO2的排放;在综合利用方面,介绍了紫云英作为富硒产品、蜜源、干草、菜用等方面的利用;针对目前紫云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的现状,提出了利用新的育种手段及优良品种扩繁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目前紫云英品种陈旧、退化、混杂的问题,大力加强紫云英的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紫云英绿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小油桐育苗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提供优质的小油桐种苗。[方法]用高锰酸钾处理种子,对种子直播和芽苗移栽2种育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采用0.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min处理为最佳,其发芽时间提早24~36h,发芽率提高14.7个百分点,成苗率提高11.2个百分点;苗期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增加18.1%和50.0%。种子直播和芽苗移栽试验表明,半年生苗芽苗移栽比直播苗高15.0%,地径大41.2%,分枝明显增多,平均侧根数比种子直播苗多64.2%,定植后成活率比直播苗提高10.0个百分点,当年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增加20.0%和23.6%。[结论]用高锰酸钾浸种可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和成苗率;在种子出苗后,芽苗移栽的苗木明显优于种子直播培育的苗木。


香蕉枯萎病菌fga1基因克隆及其多样性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是引起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其中1号生理小种(Foc1)侵染粉蕉品种,而4号生理小种(Foc4)则危害粉蕉和香牙蕉品种。为探讨Foc1和Foc4致病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本文根据已经公布的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基因组序列,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分离到一个重要的致病基因——fga1,比较了不同区域Foc1和Foc4fga1基因cDNA和gDNA序列的差异。结果表明Foc1中fga1基因保守性很强,含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蛋白产物含353个氨基酸;所研究材料中Foc4fga1基因80%都有2个转录本,小转录本与Foc1fga1一致,而大转录本第三个内含子由于可变性剪切使得其成为外显子,预测编码一个372个氨基酸的多肽;来自海南三亚的Foc1和Foc4的fga1基因gDNA和cDNA长度分别为1286bp和1092bp,相似性均为100%。


枇杷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种质体外保存研究
《福建果树 》 2011
摘要:以国家果树种质资源枇杷圃中12份枇杷种质为试材,开展了枇杷茎尖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种质体外保存研究。结果表明,将春季采集的枇杷茎尖不经水冲洗,直接接种于MS+6-BA 1.0 mg.L-1+NAA 1.0mg.L-1培养基上培养,较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同基因型的枇杷茎尖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存在较大差异,诱导率最高的是野生92号,为96.2%;诱导率最低的是黄岩5号,没有诱导出愈伤组织。采用MS+NAA3.0 mg.L-1+6-BA1.0 mg.L-1+蔗糖6%(2~3代)→MS培养基(1~2代,其中有一次使用液体培养)→MS+NAA3.0 mg.L-1+6-BA1.0 mg.L-1+蔗糖6%(2~3代)循环继代路线,在弱光(光照度150 lx)下培养,能较好地保存枇杷茎尖愈伤组织,胚性没有减弱,生长势较好且仍为黄白色颗粒状。试验结果为枇杷种质体外保存、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遗传转化及离体诱变等研究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