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淡紫拟青霉的固定化研究
《武夷科学 》 2011
摘要:对淡紫拟青霉的固定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海藻酸钠包埋淡紫拟青霉的成球性能好,成球强度高。淡紫拟青霉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淡紫拟青霉含量25%、海藻酸钠含量4%、CaCl2含量12%、包埋时间2 h。淡紫拟青霉在固定化小球中能够很好地存活,保存30 d时,活菌数从最初的2.63×107 cfu.g-1增加至22×107 cfu.g-1,保存60 d时活菌数为5.5×107 cfu.g-1。


高产抗病杂交水稻‘天优673’的选育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引起植物遗传性的变异,快速地选育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开展了航天育种新方法研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673’,它具有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等特点。并用恢复系‘福恢673’与不育系‘天丰A’配组育成了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673’,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稻瘟病、品质较优、生育期适中、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福建省2年区试中,平均产量7.09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5.3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56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9%,福建省区试稻瘟病室内鉴定2年均表现抗(R),2010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成功育成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品种。


双孢蘑菇栽培种制作技术
《福建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双孢蘑菇,也叫白蘑菇、双孢菇。因其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产量一直排在世界食用菌产量的第1位,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5%。而全世界生产的3朵双孢蘑菇中,有2朵是我国生产的,我省近年来年产量在30万t左右。种好双孢蘑菇的关键靠的是良种和好的栽培方法。下面介绍双孢蘑菇栽


丰产花生新品种“福花4号”
《农村百事通 》 2011
摘要:"福花4号"花生2010年2月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属珍珠豆类型,株型直立紧凑,主茎高40厘米左右,侧枝长45厘米左右,平均总分枝


一个水稻雄配子不育基因MGA1(t)的遗传及表达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在水稻转基因材料后代中筛选到一个自交后代标记基因呈1:1异常分离的雄配子不育突变体(暂命名为Male gametophyte abortion1,mga1(t))。该突变体花粉约50%败育,花粉败育表型与T-DNA共分离,且只能通过雌配子传递,表明mga1(t)是一个T-DNA插入引起的雄配子败育突变体。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mga1(t)为单拷贝T-DNA插入突变体。侧翼序列分析发现T-DNA插入在水稻3号染色体上一个Bax inhibitor(BI)-1 like家族蛋白基因的5'非翻译区,该基因可能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RT-PCR表达分析显示MGA1(t)基因在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期均有表达,尤其在长度发育为0~7mm的颖花中强表达,表明该基因是一个水稻雄配子优势表达基因。


鸭大肠杆菌强毒株的血清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1 CSCD
摘要:目的鉴定鸭大肠杆菌强毒株的血清型,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2005~2010年间福建及邻近省份的疑似大肠杆菌病死亡鸭,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经易感鸭皮下注射,测定其致病性;凝集试验确定血清型;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检测毒力基因。结果共分离鉴定鸭源大肠杆菌289株,其中强毒菌株255株,分属于19个血清型,O78血清型占52.5%,为主要血清型。134株O78血清型强毒株均对多黏菌素B和红霉素耐药,80%以上的菌株对恩诺沙星等7种药物耐药,仅有不到20%的菌株对壮观霉素等5种药物耐药。papC基因的检出率达100%;fimC基因的检出率与分离菌的年份无关,维持在80%以上;2005和2006年分离的菌株,irp2和fyuA基因的检出率均为100%,随后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O78血清型是鸭大肠杆菌强毒分离株中的主要血清型,为鸭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的首选血清型;壮观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氟苯尼考、头孢唑啉是近期防治鸭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


福建省杨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
《福建果树 》 2011
摘要: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为杨梅科杨梅属亚热带常绿乔木,是我国著名的特色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杨梅富含糖类、柠檬酸、苹果酸、草酸、蛋白质、脂肪、铁、钙、磷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具有药用价值。其性味甘、酸而温,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益肾利尿和解暑止泻之功效。


元丰优组合不同季节栽培的稻米品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具有抗稻瘟病、米质较优、优势较强的籼型三系水稻不育系‘元丰A’为亲本,从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三方面探讨26个元丰优组合分别在中稻和晚稻栽培条件下米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元丰优组合在不同季节栽培条件下,晚稻与中稻的稻米相关品质比较:(1)加工品质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提高,平均分别提高了2.2%、3.5%和14.8%;(2)外观品质中垩白率和垩白度平均分别下降了56.1%和69.5%;(3)食用品质的糊化温度均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提高了34.1%,最低提高了1.6%,平均提高了13.6%;直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低的组合晚季种植时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组合晚季种植时含量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利用‘元丰A’的米质好的优势,通过安排好最佳播期,以避开灌浆期的高温,容易配制出垩白度在5%以内的三级米标准的优质食用稻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