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753条记录
6种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摘要:2009~2010年,采用稻秆浸渍接虫法,测定了福建省3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进行抗性分析,在仙游县晚稻田褐飞虱初孵若虫始盛期,采用喷雾法对6种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烯啶虫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均表现出最高的毒力,对3地种群的褐飞虱2龄、3龄、4~5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941 7~1.016 7 mg.L-1、1.187 2~1.341 0 mg.L-1、1.610 2~1.937 0 mg.L-1,异丙威的毒力最低,对3地种群的褐飞虱2龄、3龄、4~5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37.118 3~46.733 5 mg.L-1、45.924 1~56.950 4 mg.L-1、50.993 8~70.191 2 mg.L-1;抗性分析表明,福州市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达高抗水平,龙海市和仙游县种群达极高抗水平,3个不同地点的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噻嗪酮、异丙威均为中等抗性水平,对烯啶虫胺均处于敏感阶段;田间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种供试药剂中,以烯啶虫胺和异丙威的速效性最好,持效性则以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最好;在田间褐飞虱初孵若虫发生始盛期,用吡虫啉(a..i)30~45 g.hm-2剂量喷雾,施药后3~7 d内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但在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及较高抗性等问题的情况下,不宜再继续长期大量地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应制定进行合理轮换用药的抗性治理策略,防止褐飞虱抗性快速发展及种群大暴发,烯啶虫胺和吡蚜酮是作为替代吡虫啉或轮换使用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 褐飞虱 田间种群 杀虫剂 毒力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流对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存活和扩散的影响

生物安全学报 2011 CSTPCD

摘要:【背景】水流是外来入侵生物传播蔓延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水生生物。水生杂草在水流传播过程中也经常携带其天敌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莲草直胸跳甲经常随着空心莲子草在水流中传播。研究水流对莲草直胸跳甲存活的影响及其对种群迁移的间接协助作用,可为解析该天敌抵御洪涝灾害和借助水流传播的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莲草直胸跳甲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进行水流模拟,比较水流转速(1000、1250和1750r.min-1)和时间(30、60、90和120min)对不同虫态莲草直胸跳甲(雌雄成虫、幼虫和卵)存活率的影响,并推算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和幼虫在野外随水流传播的最大距离。【结果】水流速度对昆虫的存活和发育具有一定影响。在不同旋转时间和转速下,雌雄成虫的存活率较高,幼虫次之,卵的存活率最低;雌虫随水流传播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最大,雄虫次之,传播距离最小的是幼虫。【结论与意义】莲草直胸跳甲可随水流进行远距离传播和自然扩散,对于利用莲草直胸跳甲防治空心莲子草,缓解水渠和河道的堵塞非常有利。

关键词: 莲草直胸跳甲 水流 存活率 扩散距离

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福建畜牧兽医 2011

摘要:信息化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该文较系统地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畜牧业中应用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畜牧业 信息技术 应用 思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摘要: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旱作物,"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单位在育种目标确定,育种技术利用及育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选育出甘薯新品种有6个通过国家鉴定,22个通过福建省审定。综述了这一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的主要成效,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及工作重点。

关键词: 福建省 甘薯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供氮水平对叶菜型甘薯生理指标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氮素水平:每盆施尿素0(N0)、2.1(N1)、4.2(N2)、6.3(N3)、8.4(N4)、10.5(N5)g,研究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福薯7-6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相对质膜透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叶菜用甘薯对不同氮肥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氮肥使用不足以及施用过量均会导致福薯7-6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质膜选择透性增大,叶绿体膨胀变形、双层膜模糊、基粒类囊体排列不规则。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不足及施用过量均会对福薯7-6叶片产生胁迫,造成福薯7-6叶片的早衰及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同时对叶绿体超微结构造成伤害。

关键词: 叶菜型甘薯 生理指标 叶绿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色板对果树害虫及天敌的引诱作用差异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果园中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寻求果园害虫无公害防治的方法,笔者选用10种不同颜色的诱虫板分别在芒果园和杨桃园进行诱虫试验。结果表明:黄板诱集果园害虫种类较多,对姬蜂、小绿叶蝉和实蝇类害虫有很强的引诱力,而蓝板对蓟马引诱力极其显著,对其他种类害虫效果较差;黄板对害虫天敌的诱虫量略大于其他颜色,单板平均诱虫7.2头。黄板和蓝板对果园害虫有很强的引诱力,且对天敌影响较小,可用于果园害虫防治。

关键词: 诱虫板 果园害虫 天敌 引诱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部分规模化猪场小袋纤毛虫感染情况调查

中国兽医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猪小袋纤毛虫(简称小袋虫)是属于纤毛门、动基裂纲、前庭亚纲、毛口目、毛口亚目、小袋虫科、小袋虫属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寄生原虫病,在热带和亚热带潮湿地区本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已知包括人在内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花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组分差异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摘要: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30份枇杷种质花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枇杷花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参试种质的枇杷花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苯丙氨酸(Phe)、苏氨酸(Thr)和赖氨酸(Lys)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枇杷花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苏氨酸(Thr),含量为238.46~727.45mg.hg-1,含量最低的氨基酸为甲硫氨酸(Met),含量仅为0.21~3.92mg.hg-1。大叶杨墩枇杷花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AA)含量均最高,分别是含量最低种质的2.69倍、2.95倍和3.11倍。不同来源地枇杷种质的TAA含量、NAA含量和EAA/TAA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EAA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果肉颜色枇杷种质的TAA、EAA和NAA含量及EAA/TAA差异不显著;几个野生种质的NAA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栽培种,TAA和EAA含量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枇杷花 种质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枝屑代料栽培对灵芝生物转化率和质量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摘要:添加不同用量的茶枝屑进行灵芝的代料栽培,并分析灵芝的生物转化率和灵芝多糖和总三萜的含量。结果表明:灵芝在茶枝屑代料培养基上能正常生长、出芝,产生和释放孢子,灵芝的生物转化率比杂木屑代料栽培降低了6.25%~31.33%,灵芝多糖含量高3.03%~28.28%,灵芝总三萜含量高2.62%~17.40%。认为茶枝屑可以作为灵芝栽培新的代料,茶枝屑用量应控制在70%以内。

关键词: 茶枝屑 灵芝 生物转化率 多糖 总三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闽葵3号”的选育

福建农业学报 2011

摘要:"闽葵3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观赏向日葵品种"CS"(花瓣白色)为母本,与选育的高世代自交系"M1R3-1"(花瓣黄色)为父本,经杂交选育出的无花粉观赏型向日葵新品种。该品种经RAPD、ISSR分子标记鉴定证明其为真实杂交后代。经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闽葵3号"观赏性状稳定,花瓣柠檬黄色,颜色鲜艳,无花粉,具分枝性,可作切花生产和庭院观赏种植;生育期92~112d,株高96.0~170.0cm;花盘直径6.4~7.2cm,花朵直径13.7~14.8cm,花瓣数34~39枚,切花瓶插寿命9~14d;生长势强、适应性广、生长期短、可周年栽培,切花产量9.0万~12.0万枝.hm-2。于2011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同时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观赏型向日葵 无花粉 闽葵3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