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碳经济模式下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广东化工 》 2011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亦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种趋势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损害农民利益,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以及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村科技水平较低、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保投入不够以及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在此形式下,发展低碳经济,集中整治污染较重的乡镇企业,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蜡样芽孢杆菌ANTI-8098A在番茄内的定殖和对青枯病的防治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生防菌ANTI-8098A在番茄植株内的定殖及其对青枯病的生防特性,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了GFP标记菌株ANTI-8098A:pCM20在番茄根系的分布。ANTI-8098A及其标记菌株可很好地定殖于番茄植株内,在根内定殖浓度最高,达104~105cfu.g-1,茎部、叶片内次之,达103~104cfu.g-1;ANTI-8098A处理后番茄根系PPO活性显著提高,对番茄叶绿素含量有短期效应;处理后5~15d番茄根际微生物数量略低于对照,其后逐渐与对照趋于一致;ANTI-8098A及其标记菌株对青枯病的防效存在一定差异,平均防效为57.1%~100%。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青枯雷尔氏菌 内生定殖 生理特性 生防效果


不同基因型禽Ⅰ型副粘病毒致病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为了解当前流行于鸭群的禽I型副粘病毒的致病性和分子特征,测定分析了两株病毒对不同动物的致病性、病毒的遗传进化地位及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所分离的两株病毒中,M4毒株与疫苗Ulster株同源性最高,为基因I型,基因组全长15 186nt,PX2/03毒株则与近来分离自水禽的FP1/02等高致病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为基因VIII型,基因组全长15 192nt。尽管两株病毒间的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很高,为92.3%,但二者致病性差异明显,毒株M4感染SPF鸡和鸭均未引起明显发病症状,而PX2/03毒株对1日龄雏鸡、6周龄SPF鸡及不同品种的雏鸭都表现出高致病性。另外,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尽管PX2/03毒株对3种鸭的致死性差异不明显,番鸭较半番鸭及樱桃谷鸭对PX2/03毒株更易感。


漳州地区榕树蓟马为害及田间防控药剂药效评判
《福建热作科技 》 2011
摘要:以漳州地区盆栽榕树种植示范基地为观测点,调查了榕树蓟马的为害情况,评判了6种药剂对榕树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榕树易受榕树蓟马危害,锉吸嫩叶、幼芽和当年生的老叶,造成盆栽榕树生长受阻。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可长时间将虫口密度抑制在较低的水平,是防治榕树蓟马的首选药剂;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乳油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的速效性和总体防治效果均较好,也是防治榕树蓟马较好的药剂;3%啶虫咪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可作为防治榕树蓟马辅助药剂;4%阿维菌素乳油在田间应酌情考虑少用。6种药剂均未对盆栽榕树产生药害。


紫云英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草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品种(系)之间的经济性状差异和物候期,以期筛选出适宜闽西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品种。结果表明,紫云英新品种(系)闽紫6号、8410441、8324411在福建省长汀县的鲜草产量均超过40 500kg/h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宁波大桥、弋江籽、余江大叶。新品种(系)植株较高,茎秆较粗,早发性好,中后期(开春后)长势旺,适宜作为当家品种。地方品种表现出植株较矮,茎较细,长势较慢,鲜草产量低。但地方品种宁波大桥和余江大叶植株越冬率高于其他品种。因遭受极端天气,各品种(系)种子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未能真实反映品种特征特性。


复方板蓝根提取工艺与靛玉红含量测定
《福建畜牧兽医 》 2011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复方板蓝根最佳的提取工艺,并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测定该复方的靛玉红含量。含量测定采用外标法。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的提取方法中,加10倍水,煎煮1次,煎煮时间为2h的提取工艺,含量最高,达6.86μg/mL;HPLC法测定靛玉红,其线性范围在2.0~20.0μg/mL内靛玉红的含量与峰面积相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7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54%(n=6),说明HPLC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产品质量控制方法。


消除感光型水稻核不育系闽科107S的选育
《福建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选用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SE152S与配合力高、适应性广的珍汕97杂交,F1代与大穗型、植株形态优良的核不育材料S02073复交,其后代置于高海拔生态环境分离筛选稳定的不育株,经过多年异地轮回选育、穿梭育种,育成植株形态优良、不育性稳定的闽科107S。研究表明:用该不育系配组杂交稻能够消除感光性,制种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镧在草-菇-土系统中的循环与生物富集效应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稀土镧肥种植牧草南非马唐,采用含镧牧草栽培杏鲍菇和以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牧草进行连续性试验,研究镧在草-菇-土系统中的分配与生物富集情况。结果表明:施镧处理的南非马唐和杏鲍菇各器官的镧元素含量均高于不施镧处理,其中镧在牧草南非马唐中的分布为根>叶>茎,镧在杏鲍菇中的分布为菌盖>菌柄;外源镧进入土壤以后,南非马唐不同器官的镧元素生物富集系数均随着镧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以根的镧生物富集系数最大,介于0.443—0.580之间。除高剂量(M4)处理外,叶和茎的镧生物富集系数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根出现明显变化;含镧牧草栽培杏鲍菇和菇渣种植南非马唐后,不同器官的镧含量无显著增加,说明镧残留在草-菇-土系统中迁移转化效率降低。
关键词: 镧 草-菇-土系统 循环 生物富集 南非马唐 杏鲍菇


瘿蚊类龙眼害虫的研究概况
《福建果树 》 2011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瘿蚊类龙眼害虫:龙眼叶瘿蚊(Asphondylia sp.)、龙眼叶球瘿蚊、Dimocarpomyia folicola Tokuda&Yukawa和龙眼枝梢瘿蚊的分类地位、为害症状、形态特征以及发生为害情况,并提出了今后需加强瘿蚊类龙眼害虫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生态学、综合治理、诱导产生虫瘿的细胞学与生理学特性等方向研究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