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活史阶段华石斛在附生树宿主上的垂直分布格局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附生植物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的一个关键特征成分.为揭示附生植物在不同宿主树与附生位置的生长质量与发育过程及其生态功能的可能变化,本研究研究了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国特有附生兰科植物华石斛的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在四种主要宿主树及不同附生位置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华石斛主要的附生宿主树种为:毛棉杜鹃和竹叶松等4种灌木.从附生位置来看,华石斛个体主要分布在树冠区域的各级分枝上,树干上部的华石斛附生最少.根据华石斛鳞茎生长情况,将华石斛个体分为幼苗、幼年和成年三个生活史阶段;华石斛未成年个体较少,其中成年阶段占优,种群属于衰退型.毛棉杜鹃上的华石斛幼苗显著多于其他3种宿主树;各级分枝上都存在有较多的3个生活史阶段的个体,而在树干尤其是树干上部只有少量成年个体,缺少幼苗与幼年个体.针对特有珍稀植物华石斛进行就地保护与种群恢复,需要重视对其主要宿主树毛棉杜鹃的保护.不同宿主树与附生位置可能通过不同的树皮理化特征、湿度、温度与光照等因素影响华石斛的生长与发育速率,从而导致生活史阶段的差异.这些结果对促进华石斛的就地保护与解释附生植物生态功能的时空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1960-2020年海南岛气温、降水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趋势
《节水灌溉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地区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可为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和气象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0-2020年海南岛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 (MK)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海南岛近61 a气温、降水及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海南岛年平均气温以0.22℃/(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平均降水量以33.66 mm/(10 a)的速率不显著增加,ET0以-0.30 mm/(10 a)的速率轻微下降。MK检验表明气温序列未发生突变,而降水和ET0序列存在突变现象。小波分析表明气温存在55 a的变化主周期,降水和ET0存在56 a的主周期。在不同季节,气温均显著上升,降水和ET0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在空间上,海南岛气温以中部琼中为低值中心向周边沿海地区增加,东南部气温整体高于东北部;降水量以中部琼中为中心向周边沿海地区减小,ET0呈从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研究表明近61 a海南岛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预测未来几年气温、降水和ET0将处于偏低期,这将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等产生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气温 降水量 突变检测 小波分析


蛋白质组学分析染色体加倍对木薯表型及块根形成期代谢产物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倍体育种是木薯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探讨木薯同源四倍体块根发育特性及其与二倍体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木薯新品种‘新选048’(X048-2x)及其同源四倍体(X048-4x)进行表型鉴定、块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块根形成期主要代谢产物含量测定及蛋白质组分析。结果发现在块根形成期同源四倍体的平均单株块根数、最长块根长度均显著高于二倍体。同源四倍体薯肉中果糖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高于二倍体;筛选出的48个重要差异蛋白富集于细胞胞内,主要参与抗旱性、低温驯化等生物学过程,多数具有碳水化合物结合蛋白和多糖结合蛋白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于苯丙酸生物合成通路,且同源四倍体可能是通过调控苯丙酸生物合成途径的上游介导了木质素积累,增加了块根形成的数量。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木薯同源四倍体块根发育特性、代谢产物积累与蛋白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木薯同源四倍体 蛋白组 农艺性状 块根发育 代谢产物


芒果赤霉素氧化酶基因GA3ox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素3-氧化酶(gibberellin 3-oxidases,GA3ox)是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芒果中GA3ox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模式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一个芒果GA3-氧化酶基因(GA3ox),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 680 bp,编码氨基酸381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146bp,蛋白分子量为42.6 kD,等电点为5.13,不含信号肽,不含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与开心果亲缘关系较近,其次为克莱门柚、甜橙、麻疯树等植物.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通过对乔化、矮化芒果品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该基因主要在矮化品种中表达量较高,在乔化品种各个时期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大.矮化品种中主要在开花期表达量最高,坐果期7-8周含量最低,但都高于乔化品种的任何取样时期.该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为下一步功能的研究及其在芒果株形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1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杀菌能力评估
《中国兽医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筛选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噬菌体;采用形态学、一步生长曲线、宿主范围测定分析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小鼠体内杀菌试验和体外消毒能力检测评估该噬菌体的疗效。结果显示,成功分离出1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噬菌体,命名为HNS1。形态学观察显示,噬菌体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直径为(62.8±3.0)nm,尾部长为(54.9±5.0)nm,根据命名法则该噬菌体属于肌尾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约为32 min,释放量约为8.04 PFU/infection center。宿主范围测定结果显示,该噬菌体的裂解率达到73.3%(11/15)。小鼠体内杀菌试验和体外消毒能力检测结果显示,该噬菌体能够有效在小鼠体内和环境中裂解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噬菌体具有较广的裂解谱,可能成为治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潜在抗菌剂。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噬菌体 肌尾噬菌体 抗菌活性


潮霉素B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拟南芥种子进行 1/2MS培养基筛选的最适潮霉素浓度,将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灭菌后,点播在含 0,20,30,40,50 mg/L潮霉素的 1/2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别记为 M0、M1、M2、M3、M4),观察潮霉素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形态变化的影响,统计种子萌发率、第 3 天萌发势、第 13 天幼苗失绿死亡率,测定第 7 天幼苗鲜重、干重、相对含水率、主根长度,结合逆向思维的变异系数-熵权组合赋权的TOPSIS方法得出不同浓度潮霉素处理效果的综合排序.结果表明,潮霉素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变异系数-熵权组合赋权的 TOPSIS方法得出不同处理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效果的排序为:M4>M3>M2>M1>M0,M2 的接近度为 0.531 5,约为 0.5,最接近抑制效果的 50%;综合实验结果可知,拟南芥种子进行 1/2MS 培养基筛选的适宜潮霉素浓度为 30 mg/L,种子点播的第 7~10天为幼苗移栽的适宜时期.
关键词: 潮霉素B 拟南芥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TOPSIS方法


在室内恒温和室外变温下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命表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室内外两种不同温度模式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存活、繁殖等生活史参数的影响.[方法]研究了室内恒温(27.5℃)和室外自然变温(22-32℃)两种条件下的草地贪夜蛾两性种群生命表.[结果]室内外相比,草地贪夜蛾的卵期和1龄幼虫历期无显著性差异;室内条件下2龄以后各龄幼虫发育历期、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要显著长于室外,室内条件下的种群存活率、化蛹率均显著高于室外,室内条件下雌性比例显著低于室外.室内和室外条件下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38.10 d和30.01 d,净增值率(R0)分别为152.13和81.59,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3和0.14,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4和1.15.[结论]在室内外不同温度模式下,室内恒温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存活率更高,但室外变温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世代周期更短,繁殖力也更强,且雌性比例较大.本研究通过构建草地贪夜蛾种群生命表,揭示变温环境对该虫自然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并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纳他霉素结合ε-聚赖氨酸对火龙果贮藏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究纳他霉素与 ε-聚赖氨酸复配对火龙果贮藏品质的协同作用,为火龙果保鲜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以红肉火龙果为材料,采用3个复配浓度(纳他霉素与 ε-聚赖氨酸的复配比例为1∶1,质量浓度分别为400、800、1200 mg/L,分别记作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火龙果,于温度(25±2)℃、相对湿度(75±5)%下贮藏,对火龙果的感官指标、内容物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贮藏0~12 d,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的质量损失率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为45.50%~57.06%(P<0.05);腐烂率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为16.31%~38.30%;硬度和L*的降低幅度分别为8.88%~21.02%、4.25%~6.24%;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和呼吸强度的降低幅度分别为3.13%~11.79%、2.41%~46.76%.在贮藏10 d期间,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19.47%~33.9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1.09%~27.59%、1.11%~32.77%.在贮藏8 d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了11.52%~36.19%;在贮藏12 d时,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APX)活性显著提高了1.73%~23.98%.结论 3种处理均可延缓火龙果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的上升,减缓果皮L*和硬度的下降速度,降低呼吸强度和MDA含量,提高SOD、CAT、POD、APX活性.其中,处理1(即400 mg/Lε-PL+400 mg/L Natamycin)更好地维持了火龙果的商业品质.


红皮红肉火龙果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火龙果的组培快繁体系,以红皮红肉火龙果(Hylocereu polyrhizus)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的外植体消毒的方法为75%酒精消毒20 s+2%次氯酸钠5 min+0.1%升汞10 min,其污染率为11.11%,成活率达73.33%。诱导不定芽效果最好的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2 mg/L,诱导率为83.33%。添加6-BA 6.0 mg/L和NAA 0.1 mg/L有利于芽的增殖和分化,增殖系数可达5.9。最佳的壮苗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虽然繁殖系数不高,但其不定芽生长粗壮。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IBA 0.6 mg/L+NAA 0.2 mg/L,生根率达到100%,平均每株生根数6.83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