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活鱼应激反应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t,其中鱼类水产品总产量为3521.03万t,占据水产品行业绝对优势~([1]),但地域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决定了鲜活水产品供给不平衡的现状~([2])。由于鲜活水产品在主产区的价格较低,且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被当地市场消费,而偏远的地区却面临吃鱼难和价格昂贵的困境,再加上鲜活水产品具有难保活、易损耗的特性,因此,鲜活水产品流通技术越来越被产业重视,尤其是活鱼的长途运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4])。

关键词: 活鱼运输 应激反应 行为观测 人工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克氏原螯虾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种群的遗传背景情况,以期为人工养殖、新品种选育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江苏洪泽湖(HZH)、湖北洪湖(HH)、湖南洞庭湖(DTH)、山东微山湖(WSH)、安徽巢湖(CH)、江西鄱阳湖(PYH)6个典型区域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6个地区的168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可知,各群体不同标记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3~14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布在0.42~0.59之间,各群体均处于中高度遗传多样性水平。6个群体均发生一定程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仅有少数位点在单一群体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同时连锁不平衡检测发现9个连锁座位对处于不平衡状态。遗传距离结果显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遗传一致度(I)处于0.127 8~0.643 9之间,各群体间遗传距离(D)处于0.440 2~2.057 3之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接近0.5,反映出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水平较弱,存在高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发现,39.65%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97.9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个体间。遗传结构数据显示,K=5时,6个群体间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上叙结果可知,6个地区的克氏原螯虾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出现了显著分化,可通过隔离保种、杂交、选择育种等方式保护利用克氏原螯虾的种质资源,为我国克氏原鳌虾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种支持。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遗传多样性:微卫星标记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对绿鳍马面鲀幼鱼急性毒性、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镉(Cd2+)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的急性毒性。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8.19、9.18、10.30、11.56 mg/L共4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设定1.84、2.76、3.68和4.60mg/L4个不同浓度Cd2+急性暴露实验,分别在6、12、24、48、72和96 h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脏、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Cd2+浓度的增加,急性毒性效应逐渐增强,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47、10.82、9.84和9.19 mg/L,Cd2+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96 h安全浓度为0.92 mg/L。6 h时,各浓度组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6—48 h时,SOD、CAT、GSH-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8—96 h时,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且时间越长,浓度越大,活性越低。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2—48 h时,1.84和2.76 mg/L组MDA含量有波动,3.68、4.60 mg/L组MDA含量与时间和浓度成正比。24 h时,1.84 mg/L组肝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2.76、3.68和4.60mg/L组肝脏组织开始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且形状不规则,细胞膜边界模糊,1.84和2.76mg/L组鳃组织相比无显著变化,3.68和4.60mg/L组出现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水肿膨大,相邻鳃小片相互黏连融合,无游离端,细胞坏死脱落等损伤现象。在安全浓度为0.92 mg/L内绿鳍马面鲀幼鱼可健康生长,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及MDA含量反映了绿鳍马面鲀幼鱼受损害程度,可作为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组织结构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捕初期长江刀鲚异尖科线虫寄生现状调查

海洋湖沼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寄生状况,本研究于2021年3—7月对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水域的刀鲚开展系统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感染率为82.10%,感染强度为5.8±9.5条/尾,感染丰度为5.1±9.1条/尾,其中感染强度以1~10条/尾的样本占比最高(72.30%),且线虫在刀鲚胃、肠道、幽门盲囊、腹腔及肝脏等表面均有寄生,其中肠道和幽门盲囊寄生线虫数量最多(56.06%和25.65%)。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调查时间和上溯距离之间呈现相关性,随着刀鲚规格增大,感染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其中体长介于250~280 mm样本组的感染强度最高(p<0.05),体长>300 mm样本组的感染率最高;而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在7月样本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达到最高(p<0.05);此外,随着刀鲚上溯距离增大,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感染强度在安庆最高(p<0.05),而泰州感染率最高。抽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的异尖科线虫共鉴定出7种,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蛔属1种,另有针蛔属未定种。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调查了禁捕初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的寄生状况,为研究其寄生对刀鲚生殖洄游及种群补充的影响积累了基础,同时也为刀鲚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长江刀鲚 异尖科线虫 寄生现状 寄生强度 物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虾蟹环境适应与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 20 世纪70 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海水池塘养殖 生态适应性 生态工程化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蟹笼渔具逃逸口位置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验蟹笼渔具逃逸口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实验使用红外水下摄像装备观察了三疣梭子蟹对3种不同配置逃逸口(位于侧网底部、开口高度3.2 cm和4.0 cm以及位于侧网顶部、开口高度4.0 cm)的反应行为。水下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在笼底的探索行为使其能轻易发现和接近底部逃逸口,而垂直搜索行为能使其发现和接近顶部逃逸口,虽然发现并接近顶部逃逸口所需的时间显著大于底部逃逸口,但平均次数无显著性差异;87%接近逃逸口的个体企图穿越逃逸口,且逃逸口位置对此无显著影响;所有个体均采用侧身姿态穿越逃逸口,甲高是决定个体成功逃逸的关键因素;穿越顶部逃逸口的三疣梭子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整姿态和位置以更好地匹配逃逸口,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逃逸口位置对个体逃逸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三疣梭子蟹具有较高的个体姿态操纵能力,而笼内个体数量对逃逸成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合水下观察,研究认为个体在探索行为的活跃程度和浸泡时间会影响逃逸口的性能;考虑到东海近海蟹笼的结构和渔业现状,研究认为在蟹笼侧网靠近底部安装一个逃逸口是目前可行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蟹笼 逃逸口 位置 水下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简称KMPS)在水产行业中的主要用途为杀菌和改底,其主要成分是过一硫酸氢钾、硫酸氢钾、硫酸钾,其中过一硫酸氢钾具有强氧化性,是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由于KMPS具有氧化性的特征,对于水体中的有害藻类、残饵、鱼粪等颗粒性有机质能起到促进降解的作用,因此KMPS对于水质调节、尾水处理可能具有一定效果。尽管KMPS在养殖水环境调控中的应用已有相关讨论,但试验性应用研究仍相对缺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病害及防控措施(下)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围隔生境下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生产的影响,在福建定海湾的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区建立围隔系统,分析和比较了高(1 400粒/m~2)、中(700粒/m~2)和低(350粒/m~2)三组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产量和生长的影响。基于生长曲线模型拟合,解析了该系统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及密度组间差异。研究显示:中密度组菲律宾蛤仔的相对增产率(35%)显著高于高密度组(10%)和低密度组(17%)。低密度组的体质量和相对体积呈持续生长的特征,其体质量和相对体积的生长曲线与Von Bertalanffy动物生长模型有较高拟合度(R~2分别为0.913和0.953);中、高密度组的生长均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快生长、生长停滞再到快生长。通过分析蛤仔的形态参数与体质量变化的相关性,发现二次多项式模型在中、高密度组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913),但在低密度组拟合度无明显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围隔环境中,养殖密度不仅影响菲律宾蛤仔的产量,而且影响其形态构建和生长规律。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围隔 养殖密度 生长模型 密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年代际差异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捕获90种游泳动物,2009年春季捕获6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短蛸等;2018年春季捕捞61种游泳动物,秋季捕获8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及青鳞小沙丁鱼等。多样性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2008—2009年分别为0.32~4.25、0.58~2.67和0.19~0.99,在2018年分别为0.28~4.08、0.12~2.65和0.11~0.77。2008—2009年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呈相交状态,而2018年数量优势度曲线分布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2008—2018年间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扰动较多。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湾内和湾口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10年前,2018年东山湾游泳动物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游泳动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东山湾 年代差异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