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新品种吉育5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通报 》 2003
摘要:中早熟大豆新品种“吉育 5 4” ,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于 1991年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原品系代号为“公交 91171-3”。 2 0 0 1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确定为推广品种。其主要特点为脂肪含量较高 (脂肪含量 2 1 3 1% ) ,抗大豆灰斑病 ,中抗大豆花叶病 1、3号株系 ,高产稳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抗盐解剖结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采用光学技术的二维结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三维结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大豆解剖结构与大豆育种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对野生大豆的抗盐解剖结构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培育出了耐盐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实验观察结果证明,抗盐野生大豆不但茎、叶表面具有盐腺这一特殊泌盐结构,而且植物体内部也具有抗盐结构.发现抗盐大豆管孔团明显多于普通大豆的管孔团,且其导管分子的管间纹孔式为粗而密的互列式,次生维管射线多列化.野生大豆抗盐结构的研究为筛选抗盐种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更有效的量化指标来了解和表征土壤碳库的变化是研究土壤碳库动态平衡的基础,也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手段。我们采用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讨论了国家黑土肥力监测区内的不同施肥情况下土壤碳库的变化。结果显示:施肥与否、施肥种类和数量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施肥尤其高量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更有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增加,相应地也就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PI),M2+CK、M4+CK、MO+NPK、M1+NPK、1.5M1+NPK、M2+NPK、M4+NPK各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提高的贡献率分别高达15.6%、24.8%、63.6%、135.1%、144.2%、185.9%和256.5%,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高系数达0.48、0.72、1.17、3.21、4.70、7.86和10.44。农业生产中必须切实地重视高量有机肥与化肥(NPK)的配施,以求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使土壤碳库处于良性状态,最终达到维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之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的亚种特征性状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程氏指数法研究的结果表明 :95个籼粳杂交育成水稻品种均划入粳型或偏粳型 ;6项亚种特征性状中穗壳色、酚反应、稃毛、叶毛及籽粒长宽比全部或大多表现典型粳型特性 ,少量为中间型或偏向籼型 ,穗节长表现中间类型最多 ,极少数为籼型和粳型 ;籼粳杂交F1 和育成品种的程氏指数和亚种特征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不密切 ,而F2 的相关性明显增大 ;大小维管束比和大维管束比是籼粳亚种分类的参考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貂克雷伯氏菌病的综合诊断与治疗技术
《特产研究 》 2003
摘要:对水貂发生皮下脓肿为特征的症候群进行了综合诊断,结果表明为克雷伯氏菌感染,并进行了有效防治,同时确定传染源与饮水污染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