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FBG的深海沉积物孔压观测设备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深海资源的开发,深海沉积物稳定性越来越受关注,原位孔压观测技术作为深海沉积物参数获取的有效手段应当获得足够重视与研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孔压原位观测探杆的基础上,结合FBG传感技术,设计研制一套基于FBG的深海沉积物超孔压观测设备,并开展了近海测试。观测位置海床面下1.5m处,平衡孔压高达5.01kPa。测试期间,其中埋入沉积层0.5m深处传感器准确获取潮汐作用于海底沉积物的超孔压数据,与当地潮汐数据对比,两者相位差为T/4。

关键词: 深海沉积 孔隙水(气)压力 长期原位观测 FBG 潮汐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预测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17

摘要:根据成分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灰色预测GM(1,1)建立预测模型,对山东省"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海洋产业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经检验,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成分数据模型在区域海洋产业结构预测研究中能够较好满足分析的需要。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现有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在"十三五"期间变动不明显,仍保持Ⅱ>Ⅲ>Ⅰ的基本特征,其中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继续降低,但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较慢,"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仍将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对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与推动。因此,建议山东省从科技投入改革、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业培育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关键词: 海洋产业结构 成分数据 灰色预测GM(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轮盘虫属(单殖吸虫,分室科)一新种及一新记录种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记述采自中国南海日本红娘鱼(Lepidotrigla japonica)鳃上的单殖吸虫1新种:红娘鱼轮盘虫(Trochopus lepidotrigla sp.nov.),以及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鳃上的1中国新记录种:戈尔韦轮盘虫(Trochopus gaillimhe Little,1929)。新种红娘鱼轮盘虫以其后吸器上3对锚钩特殊的形态大小而区别于该属的近似种。所有标本均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关键词: 单殖吸虫 轮盘虫属 新种 新记录种 中国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鲁西地区中生代穹盆构造与东亚构造体制转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野外观察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鲁西地区中生代褶皱叠加期次、构造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鲁西中生代构造期次主要分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两幕褶皱-逆冲推覆作用,印支期主要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和相关褶皱为主,两期褶皱叠加,形成穹盆构造。鲁西地区这种穹盆构造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地壳变形构造特征的产物。中生代以来,华北和华南地块之间的拼合构成了最初的东亚大陆,主要以近东西向构造为主。中生代中晚期逐渐发育起来的北北东向的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意味着在这期间古特提斯构造域为主导的汇聚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俯冲消减体制。

关键词: 穹盆构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构造转换 鲁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水合物形成分解/甲烷渗漏的甲烷以及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能对海底的沉积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识别水合物的形成分解/甲烷渗漏对海洋沉积环境改造有助于了解水合物成藏特征及其形成分解过程。选取南海北部神狐海域2007年水合物钻探区的SH3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SH3钻孔岩心的碳硫数据、主微量元素,尤其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Mo、U/Mo、V/Sr)进行分析测试,同时结合SH3钻孔孔隙水数据和前人对神狐水合物钻探区的研究成果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沉积物来源除河流沉积物以外,同时还有少量中国黄土以及大陆岛弧的长英质岩浆岩沉积物;通过对U、Mo、U/Mo以及碳硫数据分析,发现SH3钻孔在10~25mbsf(meter below the seafloor)层位为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造成的还原沉积环境,AOM作用导致了在这一层位发生了LREE/HREE、MREE/HREE的分馏;SH3钻孔沉积物在约180~215mbsf的含水合物层位出现了浊流沉积的次氧化的沉积环境,同时其赋存的细粒沉积环境也导致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与水合物饱和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水合物钻探区 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环境 神狐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铠平鲉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及胚胎发育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铠平鲉繁殖生物学特征及胚胎发育规律,完善铠平鲉繁殖生物学研究内容,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实验利用春季于青岛胶州湾海域采集的铠平鲉生殖群体样本,开展了其繁殖生物学研究,并使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观察了铠平鲉体内胚胎的发育过程,定性和定量描述了各发育阶段胚胎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实验采集样本的体长范围为62~137 mm,体质量范围为9.4~126.8 g,雌雄性比为1.85∶1,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生殖群体主要由2~4龄个体组成,初次性成熟体长为70.6 mm。绝对怀卵量F为656~9235粒,平均3176粒,体长相对怀卵量FL为12~67粒/mm,体质量相对怀卵量FW为72~140粒/g。雌鱼体内受精卵呈正圆球形,平均卵径为(1.50±0.03)mm,淡黄色,自心跳期开始,受精卵逐渐由正圆球形变为梨形。受精卵在海水中为沉性,具多个油球,在胚胎发育早期存在油球聚合现象,一般至原肠胚末期时仅剩1个大油球。雌鱼体内初孵仔鱼全长(5.57±0.06)mm。研究表明,虽然卵胎生铠平鲉的胚胎发育规律与大多数海水硬骨鱼类基本相似,但胚胎发育中油球数量、色素分布和受精卵外部形态变化等仍具有其特异性。

关键词: 铠平鲉 卵胎生 繁殖生物学 胚胎发育 胶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祁连地区早古生代弧岩浆作用及变质作用事件:以门源-柯柯里地区为例

岩石学报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位于祁连地块北缘的门源-柯柯里杂岩体出露一套早古生代高级变质岩,其中长英质片麻岩的矿物组合以石榴子石+夕线石+黑云母+长石+石英为特征,变基性岩以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为特征,具有典型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组合特征。岩相学观察、相平衡模拟和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显示门源地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石榴角闪岩的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分别为780℃、9.0kbar和790℃、8.4kbar。相平衡模拟揭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经历了近等压降温的逆时针P-T轨迹,可能反映了处于中地壳的岩石经历了与洋壳俯冲相关的弧岩浆岩和弧火山岩所带来大量的热所导致的高温变质及随后的等压冷却过程。锆石U-Pb定年显示门源-柯柯里地区2个高级变质岩的变质年龄和1个闪长岩的弧岩浆作用年龄分别为495±2Ma、493±3Ma和495±3Ma,表明门源-柯柯里一带共同经历了北祁连洋壳俯冲导致的500Ma左右的弧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门源-柯柯里高温低压变质带和其北侧百经寺-清水沟一带出露的HP/LT变质岩组成了双变质带,并指示了北祁连洋早古生代时期的向南俯冲。

关键词: 北祁连 弧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P-T轨迹 双变质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近海不同粉砂粒级含量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沉积学意义

海洋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粉砂是现代陆架和河口沉积物最主要的粒级组分,但由于其复杂的沉积动力学行为,我们对于不同粉砂粒级的沉积学特征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掌握。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周边近海沉积物类型以泥质沉积为主,但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极细粉砂、细粉砂与黏土组分的含量变化一致,表明了其相似的沉积动力学行为。粗粉砂组分的含量空间变化最大,在山东半岛的北部泥质条带、东部"泥楔"和南部近岸具有明显的高含量,其含量与其他各粉砂组分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从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分与分布规律,可以证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以黄河携带物质为主,但流入本区的一些中小型河流也明显提供了部分物源,只是其提供物质的扩散范围有限。结合水动力分析和物理海洋学等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造成不同粉砂组分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受物源、区域水动力学条件、局部地形(底形)等因素控制。另外,还发现了山东半岛"泥楔"沉积物的粗粉砂组分含量偏高、现代沉积速率也偏大,这些现象在空间上与"海洋锋面"位置一致,对于海洋锋面的沉积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工作。

关键词: 粉砂 空间差异性 粒度分级 海洋锋面 山东半岛近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选择

水生态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斜带髭鲷(Hapaologenys nitens)和紫红笛鲷(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幼鱼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选择,旨在从行为学角度为优化种苗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斜带髭鲷回避红色底质,对黑色底质的选择则是随着生长而逐渐增加,1 cm体长组的隐匿习性最强,为50.67%;2 cm和3 cm组的隐匿率分别为40.67%和35.33%;4 cm组仅25.00%。1 cm组的顶流率为3.35%,4 cm达71.65%。1 cm和2 cm组在1 760~2 210 lx照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41.67%和35.00%,在39~59 lx为8.33%和16.67%,4 cm组在38~53 lx的分布率达41.67%,在2 780~2 980 lx仅为8.33%。体长1 cm的紫红笛鲷喜栖息于白色底质,约占总群体的61.00%,随着生长,对黑色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4 cm组对白色底质无选择,而对黑色底质的选择达到63.67%。1 cm组的隐匿百分率为55.67%,4 cm组仅为25.00%。在流速1 cm/s的情况下,趋流率比较低,为50.00%左右,1 cm组在流速3 cm/s时的趋流率最高,达到98.67%;1 cm组的顶流率为96.65%,3 cm和4 cm组的顶流率仅为6.65%和3.35%。研究表明,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行为特征随着个体的发育而变化。

关键词: 斜带髭鲷 紫红笛鲷 早期发育 行为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色和生长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为(13.88±0.28)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藻添加量(0.0%、0.1%、0.2%、0.4%、0.8%、1.6%)饲料对其体色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17:00),试验周期为56d。结果显示,盐藻添加量为0.1%~1.6%时,随着饲料中盐藻水平的提高,卵形鲳鲹背部和腹部黄色值(b*)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可明显改善卵形鲳鲹体色;与此同时,卵形鲳鲹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盐藻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未添加盐藻的对照组具有最高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且与盐藻添加量为0.4%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成分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

关键词: 盐藻 卵形鲳鲹 体色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