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海省东部地区马铃薯养分管理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变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施肥习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佳产量。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青海省主要农作物马铃薯的施肥、栽培及生产情况,明确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因素,为青海省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5.8%精喹禾灵EC对春油菜田旱雀麦、野燕麦的防治效果
《河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15.8%精喹禾灵EC对春油菜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使用的安全性,在田间设15.8%精喹禾灵EC每公顷225、300、375、600 mL4个剂量处理,以15%精喹禾灵EC300 mL/hm2为对照药剂,以人工锄草和清水喷雾为对照,于油菜2~5叶期(旱雀麦1~4叶期、野燕麦2~4叶期)对水300 L喷雾处理,药后观察油菜和杂草的反应,20d、40d时调查杂草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5.8%精喹禾灵EC对油菜田旱雀麦、野燕麦具有很好的防效,适宜剂量分别为375 mL/hm2、300 mL/hm2,此时防效均在80%以上,并且对油菜安全。因此,15.8%精喹禾灵EC是防除油菜田旱雀麦和野燕麦的优良除草剂,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除草剂 15.8%精喹禾灵EC 旱雀麦 野燕麦 春油菜 安全性


国家作物种质库油菜种子发芽和出苗监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不同贮藏时间的油菜种子发芽和出苗状况,明确影响油菜种子发芽力变化的关键因素,评估野生近缘种质的保存效果,为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油菜种子及其它作物种子生活力监测及更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达到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的目的。【方法】监测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藏8—22年的347份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种子的发芽与出苗情况,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t测验及方差分析,对不同起始发芽率、不同贮藏时间以及不同种质类型种子的保存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3.6%的种子在国家作物种质库贮存8—22年后其发芽率仍保持在油菜种质栽培种入库最低标准85%以上;有29份种质(占被监测份数的8.3%)的发芽率出现了明显下降,从80%以上下降至70%以下;有142份(占被监测份数的40.9%)材料发芽率显著下降(在2.5%水平下)。总体上讲,随着起始发芽率的下降或者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显著下降(在2.5%水平下)的份数所占监测份数的比例不断增加。油菜种子在长期库中保存15年后,发芽率出现显著下降。油菜野生近缘种发芽率显著下降种质的比例明显高于栽培种。【结论】入库起始发芽率95%为长期库种子安全贮藏的分界限,起始发芽率在95%以上的种子入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会更安全;对于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贮藏的野生近缘种或者贮藏时间在15年以上的种子,应进行生活力的密集监测并及时安排繁殖更新。
马铃薯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诱导双单体植株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离体培养8个马铃薯普通栽培种(2n=4x=48)品种的未授粉子房,获得了‘青薯168’和‘青薯7号’的双单体小植株。花蕾4℃下预处理24~72h的愈伤组织诱导率(51.24%~57.08%)比未预处理(9.35%)的明显提高。对‘青薯168’和‘青薯7号’而言,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2-4-D2.0mg/L+ZT0.1mg/L+蔗糖30g/L+琼脂7g/L和1/2MS+GA30.5mg/L+2-4-D0.5mg/L+KT2.0mg/L+BAP2.0mg/L+ZT0.2mg/L+蔗糖20g/L+琼脂7g/L。品种对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小植株的影响比培养基的影响要大。


基于GIS的青海省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对青海省乐都县耕地地力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全县24 982.44hm2耕地可分为5级,其中,一等地IFI(地力综合指数)>0.814,面积为858.29hm2,占总面积的3.44%;二等地IFI 0.660~0.814,面积3 621.80hm2,占14.5%;三等地IFI 0.455~0.660,面积8 002.61hm2,占32.03%;四等地IFI 0.390~0.455,面积9 236.56hm2,占36.97%;五等地IFI<0.390,面积3 263.85hm2,占13.06%。并采用归纳法,建立了包含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和土壤管理等地力要素的乐都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青海 耕地地力评价 指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