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无芒春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芒且品质优良的春小麦新品种是在青海省获得大面积推广的重要保障。为充分利用无芒小麦种质资源,利用SDS-PAGE技术对100个无芒春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个无芒品种在Glu-1位点上共有15个等位变异,其中Glu-A1位点3种、Glu-B1位点8种、Glu-D1位点4种;1、7+9、2+12亚基在各自基因位点表达的频率最高,分别为48.0%、37.0%和49.0%,优质亚基1、5+10出现频率均为48.0%,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有芒和无芒混合在一起的分析结果。在15个等位变异中,发现2个新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等位变异的亚基1Bx6w和1Dy10w。亚基组合类型共有25种,无明显占优势的组合,Null/7+8/2+12、1/7+9/5+10和1/7+8/2+12的频率最高,分别为18.0%、17.0%和10.0%,其他22种组合类型的频率均在10.0%以下;筛选出10个在3个位点均为优质亚基的品种,优质亚基组合为1/7+8/5+10、1/14+15/5+10、1/17+18/5+10、2*/7+8/5+10和2*/13+16/5+10。
关键词: 无芒春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SDS-PAGE 遗传多样性


早熟蚕豆品种青海13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是青海省重要的商品作物,青海13号蚕豆是2009年首次杂交育成的第1个早熟高蛋白蚕豆品种,株高(101.70±10.31)cm,单株粒数(36.79±11.53)粒,单株产量(33.56±10.05)g,百粒重(81.21±5.87)g,蛋白质含量31.19%,籽粒白色,种脐白色。适宜在高寒农业区或农牧交错区种植,平均产量4 500.00 kg/hm2左右,对于优化品种结构,推动蚕豆品种的区域布局,保障蚕豆的有效供给,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波对2种蔬菜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
《种子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声波处理番茄和辣椒种子,测定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以及种子的平均根长,研究其对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30 min时,番茄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31%和51%,比对照分别高出14%和15%;种子的平均根长为12.3 cm,比对照长1.9 cm;种子的简化活力指数为627.3,比对照高253.9。超声处理20 min时,辣椒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为45%和88%,比对照分别高出18%和10%;种子的平均根长为5.9 cm,比对照长0.5 cm;种子的简化活力指数为519.2,比对照高98.0。二种蔬菜种子经超声波处理后,均能促进种子萌发,番茄种子活力提高显著。


青海蚕豆种质资源AFLP多样性分析和核心资源构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青海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资源、国外种质和选育品种的有效等位变异分别为(1.065 5±0.126 3)、(1.063 4±0.143 0)、(1.065 9±0.165 1);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095 4±0.144 9)、(0.084 3±0.151 8)、(0.074 2±0.167 9);地方品种资源有效等位变异比例最小,为73.73%,而多态性比例最高,为44.51%;选育品种的有效等位变异比例最大,为90.39%,多态性比例最低,为17.92%;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国外种质间的遗传距离较小;青海蚕豆种质资源可分为7个组群.初步构建了40份核心种质资源,基本包含了全部种质80%以上的遗传信息,群体总基因多样性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明显提高,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优异亲本材料.


黑小麦色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黑小麦色素资源,以黑小麦麸皮为原料,优化了黑小麦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了黑小麦天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黑小麦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甲醇溶液的浓度为1%,料液比为1∶25(g/mL),提取时间为90min,提取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黑小麦色素的提取率为75%。黑小麦色素色调在酸性和碱性范围内变化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不稳定;黑小麦色素对光很敏感,在光照的条件下容易分解,产生褪色现象,避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好;高温对黑小麦色素的降解作用明显,在80℃以下有很好的热稳定性;黑小麦色素对H2O2比较稳定,对VC的稳定性较差;锌、锰、钙离子对黑小麦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铜、镁、铁离子对黑小麦色素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小偃54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温室以小偃5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BC1、F2和F3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Su-4、Su-11、CYR29、CYR30、CYR31、CYR32和CYR33 7个小种对供试群体进行温室苗期和成株期测试,并分析杂交后代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在苗期和成株期,小偃54在常温(夜10℃/昼18℃)条件下对7个流行小种均表现感病,而在高温(夜18℃/昼25℃)条件下则表现出较好的抗条锈性;小偃54对CYR29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相互抑制的基因控制,对CYR30、CYR31和CYR32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小偃54是一个典型的高温抗条锈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对条锈菌流行小种表现高温抗病性的基因数、显隐性和遗传方式。


小麦品种贵农22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农22是由簇毛麦、硬粒小麦以及普通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其对我国目前所有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高度抗病。为了明确其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并对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作图,本研究选用条锈菌重要小种CYR29、CYR30、CYR32、CYR33和Su11-11,对贵农22与条锈病感病品种辉县红或铭贤169杂交F2代、BC1F1代、BC1F2代进行抗锈性遗传分析,并对贵农22控制Su11-11抗病性的1对隐性基因进行SSR标记。结果表明,贵农22至少含有3对抗条锈病基因。利用272株贵农22/铭贤169 BC1 F2群体筛选到2个与贵农22控制Su11-11抗性的隐性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wmc44和Xcfa2147,遗传距离分别为5.1和7.3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1BL上,暂命名为YrGn22。基因来源、抗病性分析以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Gn22不同于1BL上的已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3、Yr9、Yr21和Yr29,可能是1个新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