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120g/L烯草酮乳油防除农牧交错区春油菜田野燕麦效果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防治春油菜田野燕麦杂草,在青海省农牧交错区对120 g/L烯草酮EC防除春油菜田野燕麦的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20 g/L烯草酮EC不同制剂量于野燕麦4~7叶期(春油菜4~6叶期)兑水300L/hm2茎叶喷雾,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达到74.66%~87.93%,各处理区油菜生长正常。120 g/L烯草酮EC安全性好、防效高、持效期长,可在青海高原农牧交错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关键词: 120g/L烯草酮 春油菜 农牧交错区 野燕麦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不同大蒜品种对硒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青海省两个主栽大蒜品种(紫皮大蒜和白皮大蒜)不同器官中硒含量和硒吸收累积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硒肥使两种蒜鳞茎中的硒含量、硒吸收累积量明显提高;施硒与否,两种大蒜鳞茎均达到富硒水平。紫皮大蒜鳞茎中的硒含量、硒吸收累积量均高于白蒜。收获后不同器官中硒吸收累积量表现为鳞茎>叶>茎>根。

关键词: 青海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中晚熟结球甘蓝不同部位组织的再生特性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种不同熟性甘蓝进行培养,以探讨品种不同熟性、不同外植体、不同培养基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结球甘蓝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培养基中MS培养基最适于甘蓝组织培养,在MS培养基上京丰甘蓝的下胚轴在激素水平为NAA 0.45mg.L-1和6-BA 3.0mg.L-1时的不定芽分化率最高(76.7%),中甘十一的下胚轴和晚丰甘蓝带柄子叶在NAA 0.6mg.L-1和6-BA 4.5mg.L-1时不定芽分化率最高,分别为83.3%和90%;京丰、晚丰和中甘十一的不定芽在激素分别为NAA 0.3mg.L-1和6-BA7.5mg.L-1、NAA 0.6mg.L-1和6-BA 7.5mg.L-1、NAA 0.3mg.L-1和6-BA 1.5mg.L-1时增殖系数分别达到3.69、4.125和3.45。可见,不同熟性甘蓝的不同部位组织不定芽的产生对基础培养基和激素配比具有比较严格的选择性。

关键词: 甘蓝 熟性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品种稳定性分析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5—2010年国家马铃薯中晚熟西北组共6组区域试验数据资料,比较LR模型和AMMI模型在品种稳定性分析上的差异。结果从LR模型分析稳定性结果看,2005—2010年‘92-24-144’的静态稳定性较高,其他大多数参试品种具有较好的动态稳定性,且年度间表现基本一致。AMMI模型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稳定性有差异,‘青97-1-38’,‘92-24-144’的稳定性较高,‘中薯36’,‘甘L9810-18’,‘庄薯3号’的稳定性较差,年度间均表现一致;而且多数品种所表现的稳定性差异在年度间不一致。因此,AMMI模型在品种稳定性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建议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采用AMMI模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稳定性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扩大甘蓝型春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间遗传差异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以及16个由2个春性恢复系与2个半冬性品种杂交选育的新春性甘蓝型恢复系为材料。利用SSR、SRAP、AFLP 3种标记对这些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新恢复系和相应的亲本恢复系与2个春性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进行比较。3种标记的综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83处将22份材料分成4类,春性亲本恢复系Ag-5和Qu、2份两春性不育系聚为第Ⅰ类;8份新春性恢复系聚为第Ⅱ类;半冬性亲本LB和5份新春性恢复系聚为第Ⅲ类中;第Ⅳ类包括半冬性亲本305和3份新春性恢复系。16份新恢复系中931-935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其亲本恢复系Ag-5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帐23与不育系Ⅰ的遗传距离小于其亲本恢复系Ag-5与不育系Ⅰ的遗传距离,而其余14份新恢复系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其相应春性亲本恢复系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说明向春性恢复系中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份能有效扩大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 甘蓝型春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遗传距离 SSR SRAP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大麦PKABA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上小麦(M94726)、大麦(AB058924)和黑麦(DQ295068)的蛋白激酶外显子3的编码基因的同源序列比对,设计基因PKABA1的引物,建立了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裸大麦PKABA1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下mRNA表达量的方法。以样本循环数为纵坐标、以稀释倍数的对数为横坐标建立标准曲线,其相关系数(r2)达到了0.996,扩增效率99%,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产物为特异的单峰,退火温度为(80.5±0.5)℃。结果表明,裸大麦PKABA1基因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下的表达量稳定,其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扩增效率高、特异性强、线性范围广、检测周期短,为PKABA1基因作为内参基因进行裸大麦功能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裸大麦 实时荧光定量 PCR扩增 标准曲线 PKABA1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LTP蛋白基因blt14.2的克隆及其在低温下的表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LTP蛋白基因blt14.2在青稞中的功能,以青稞品种"昆仑12号"为实验材料,克隆得到编码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470bp,其中包括24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2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7 709.8,理论pI6.52,不稳定系数27.36,是一个稳定的蛋白质。LTP蛋白有2个跨膜区,1~19位置的是从膜内到膜外,57~76位置的是从膜外到膜内,总平均亲水性0.522,是一个高度亲水的小分子蛋白质。序列比对显示编码该蛋白的基因与大麦blt14.2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8.9%)。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得到blt14.2基因在4℃下处理48、24和12h的表达量分别是0h的14.6、13.6和8.3倍,SPSS分析显示blt14.2基因在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表达差异显著,说明该基因对青稞的耐寒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青稞 blt14.2基因 克隆 基因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槽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北京-青海科技合作示范温室内,进行2种不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槽对黄瓜的生长影响比较试验,从植株生长状况、开花结果习性、果实特性和产量方面进行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砖基质槽黄瓜开花期和采收初期都早,植株生长势较强,开花结果节位低,果形好,平均单果重量大,单株结果数多,产量显著高于下挖基质槽黄瓜产量。

关键词: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黄瓜 基质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其日变化主要受控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而非生长季(10月21日-4月19日)和生长季初(4月下旬)、末期(10月中上旬)NEE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Ta)的影响。CO2日最大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出现在7月1日(11.37gCO2·m-2·d-1)和10月21日(4.04gCO2·m-2·d-1)。逐日NEE主要受控于Ta,两者关系可用指数线性(explinear)方程表示(R2=0.54,p<0.01)。叶面积指数(LA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逐日NEE的影响表现为渐近饱和型,LAI和Ta交互作用明显(p<0.05),EVI的主效应强烈(p<0.001)。生态系统的呼吸熵(Q10)为2.42,总呼吸(Reco)约占总初级生产力(GPP)的74%。生长季适度的昼夜温差(<14.8℃)有利于系统的碳蓄积。研究时段该草甸草原作为碳汇从大气吸收271.31gCO2·m-2。

关键词: 昼夜温差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植被指数 呼吸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杀菌剂对西葫芦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西葫芦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的EC50值分别为:中生菌素38.400 2 mg/L,多霉停58.009 8 mg/L,百菌清91.12 mg/L,噁霜·锰锌53 915.729 mg/L,烯酰吗啉138.117 mg/L;相应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中生菌素1.125 7,多霉停0.806 1,百菌清0.978 9,噁霜·锰锌0.328 4,烯酰吗啉0.934 0;西葫芦灰霉菌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依次为中生菌素>百菌清>烯酰吗啉>多霉停>噁霜·锰锌。由分析结果可知,西葫芦灰霉病菌对中生菌素敏感性最强;百菌清、烯酰吗啉和多霉停的EC50值和斜率比较接近,这3种药剂的毒力相当;噁霜·锰锌的EC50值较高且回归方程斜率最小,对西葫芦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差。

关键词: 西葫芦 灰霉病 杀菌剂 毒力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