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栖息地的适宜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栖息地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生境因子适宜性及栖息地分布规律,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6个环境因子数据,应用Spearman相关性单尾检验筛选栖息地指示因子,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关键生境因子最适栖息水温范围为16.3~16.8℃,水深范围为35~60 cm,海拔范围为637~816 m。从黑水河上游至下游短须裂腹鱼栖息地适宜性呈纵向增加趋势,栖息地质量低于良好标准的比例为70%,达到良好及非常好标准的比例仅为30%。短须裂腹鱼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道水文联通性高、水深较浅、饵料生物充足、流速较缓的自然流水河段,其栖息地适宜性表现出的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可能是由小型水坝等人为干扰所导致。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代表物种 河道连通性 黑水河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分别于2022年8月(夏季)、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2月(冬季)及2023年5月(春季)大潮汛期间,对黄河三角洲8条固定断面的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贝类22种,物种数量、密度、优势种及优势度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夏季贝类物种数量最多(16种),栖息密度最高(1203.96 ind/m2),优势种有托氏?螺(Umboniumthomasi)、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等,其中光滑河蓝蛤在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各季节维持断面间非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4种均为光滑河篮蛤、托氏?螺、四角蛤蜊和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量在夏季最大,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春季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野生贝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无人船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人船是能够在多种水域完成自主执行任务的平台。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避碰,以及无人导航等技术的发展,无人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渔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自动驾驶技术在水域环境中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介绍了无人船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目标分析和编队控制技术,并分析了无人船在渔业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尽管无人船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面临释放回收困难、环境适应性差、远距离探测受限和成本较高等挑战。随着技术进步,无人船有望成为渔业资源调查及渔业相关作业的重要工具,并在渔业资源管理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无人船 环境感知 自动避碰 自动导航 人工智能 渔业应用


不同月龄镜鲤"龙科11号"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24
摘要:本研究随机测定5月龄和17月龄镜鲤“龙科11号”(Cyprinus carpio var. Longke-11 mirror)的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厚(X4)、头长(X5)、吻长(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1项性状,随后以体质量为因变量、10项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利用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形态性状影响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5月龄镜鲤中除头长外9项形态性状、17月龄中10项形态性状均与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5月龄镜鲤中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长、体厚和头长,而17月龄中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为体高、体厚、头长和尾柄长;分别以影响体质量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建立了最优多元回归方程:5月龄为Y=-218.025+0.963X2+1.621X4+2.386X5,17月龄为Y=-2 454.364+3.670X3+14.137X4+6.258X5+10.448X9。本研究结果可为镜鲤“龙科11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关键词: 镜鲤“龙科11号”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池塘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其运行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现有淡水池塘如何有机结合,本研究将养殖池塘改造为“菌-藻-鱼-水生植物”联合的水处理区,并与陆基养殖单元结合,构建成一套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开展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养殖试验。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各水处理单元水质理化指标及陆基养殖单元鱼类生长情况,评估了养殖系统氮磷收支情况及养殖单元与水处理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经8周运行,水处理单元对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总氮和总磷的总去除率分别为75.69%、64.99%、29.1%和43.29%,养殖尾水经水处理单元净化后能够满足《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 101-2007)》。陆基养殖单元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成活率为97.5%,单位产量为6.38 kg/m3,增重率平均为71.57%,特定生长率(RSGR,m)平均为0.96%/d,饵料系数平均为1.48。氮磷收支结果表明,饲料是系统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61.71%、61.85%。瓦氏黄颡鱼和综合积累(包含底泥沉积、水体渗漏、吸附等)分别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项目,分别占氮、磷总输出的50.26%、38.53%。瓦氏黄颡鱼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9.12%、10.65%,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0.06%、1.14%和0.02%、0.33%,瓦氏黄颡鱼对氮、磷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鲢、鳙(P<0.05)。养殖桶与水处理单元实际面积配比关系为0.043:1,尚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因此,本研究表明基于养殖池塘改造的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养殖尾水净化、氮磷利用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优化和推广。


两种饵料驯养对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及嗅觉感应能力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水蚯蚓和配合饲料驯养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嗅觉系统影响,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利用嗅觉电生理技术测量其嗅觉敏感性及采用行为选择实验比较两组不同饵料驯养长江鲟的摄食偏好差异。结果显示:44d和64d水蚯蚓组长江鲟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嗅觉上皮细胞表面积更大,感觉细胞数量更多,纤毛层更厚;两组长江鲟对丙氨酸的嗅觉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水蚯蚓组对甘氨酸和精氨酸的嗅觉敏感性更大(P<0.05);两组长江鲟对各自驯养饵料均表现出明显摄食偏好(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饵料驯养会影响长江鲟的嗅觉器官发育和嗅觉感知能力,水蚯蚓驯化的长江鲟嗅觉器官接收和传导信号能力更强。对配合饲料喂养的长江鲟进行增殖放流前的饵料驯化有助于提高其放流后对自然饵料的嗅觉感知能力,增强野外摄食能力。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存在问题与建议
《中国农业会计 》 2024
摘要:我国在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本文从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层面系统梳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与科研院所实际成果转化业务和享受对应优惠政策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和相应的优化建议,为提升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和创新个人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新思路.


曝气扰动下弱光照促进蓝藻水华向硅藻优势演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持续的曝气扰动下,遮光和蓝藻水华浓度对蓝藻水华尤其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在玻璃温室中进行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水华的调控实验.实验为2个藻类浓度和2个光照强度的正交实验,共4个处理.按微囊藻水华初始浓度分为低浓度(处理Ⅰ、Ⅲ)和高浓度(处理Ⅱ、Ⅳ),以叶绿素a(Chla)浓度分别表示为384.32 μg·L-1和736.21 μg·L-1;处理Ⅰ、Ⅱ和Ⅲ、Ⅳ分别对应弱光条件(遮光率为99.4%)和强光条件(遮光率为72.8%).实验过程中,各处理Chla浓度由高到低排序为Ⅳ>Ⅲ>Ⅱ>Ⅰ(P<0.01),均出现了微囊藻向其他藻类的演替.其中弱光条件下的处理Ⅰ、Ⅱ以硅藻门菱形藻属(Nitzchia)为最大优势属,其湿质量占比分别达到90.48%±9.29%和93.64%±2.28%.处理Ⅲ、Ⅳ中,蓝藻门仍占最大优势,处理Ⅲ以席藻(Phormidium)为最大优势属,微囊藻和菱形藻次之,处理Ⅳ以微囊藻为最大优势属,菱形藻和席藻次之.研究表明,持续的曝气扰动下,遮光形成的弱光照是影响蓝藻水华向硅藻优势演替的重要因素,利用水动力扰动进行蓝藻水华调控时需要同时考虑弱光照条件和蓝藻水华生物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