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一种筛选无青蟹呼肠孤病毒(MCRV)种蟹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蟹呼肠孤病毒(mudcrabreovirus,MCRV)是养殖拟穴青蟹(Scyllaparamamosain)致死率最高的病原之一,青蟹种蟹及其幼体携带该病原对青蟹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为从源头切断该病原的感染和传播,本研究研发了一种筛选无MCRV种蟹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测灵敏性,首先,本研究分析MCRV在感染青蟹主要组织中的含量,发现血淋巴中病毒载量最高;随后,分析该病毒的13个预测基因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水平,发现病毒VP11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最后,基于VP11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特异引物,建立了一种SYBRGreen 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riptionPCR(q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精确检测的病毒下限为50 copies/反应。该检测方法具有组织和靶标基因选择优势,灵敏性显著高于早期报道的其他检测方法。使用该方法对含有5种常见甲壳动物病原的样品进行检测,均无特异性扩增。抽取微量血淋巴(大约50μL/只)提取RNA,随后使用该检测方法对22只种蟹和20只市售青蟹进行MCRV检测,阳性率分别54.44%和85.00%。此外,利用该方法进一步分析了MCRV在较低温度下(21℃)在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发现病毒感染早期MCRV呈指数方式增殖,随后进入平台期,实验周期内无青蟹死亡。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敏性高、实用性强的MCRV检测方法,既可用于微创条件下无MCRV种蟹筛选,也能满足病原感染相关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 MCRV 检测方法 青蟹种蟹 定量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远海集约化养殖设施装备发展分析与建议

中国水产 20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育种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研究领域,育种技术开发和优良品种培育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开展水产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可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强度和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发掘我国水产种业科技潜能和增强产业化应用水平.我国水产育种涵盖了完整的品种育成和扩繁推两大系统,已经成为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保障优质蛋白稳定供给、提升种业强国竞争实力和改善国民饮食消费习惯等方面展示了杰出功效.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我国水产育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也遇到了诸多核心瓶颈和制约因素.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开展水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水产育种研究的整体现状,凝练了亟需突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强化种质资源挖掘与高效利用、重视基础研究开展源头创新、研发前沿技术进行重点攻关、聚焦市场需求培育优良新品种等今后研究重点任务,形成了建设种质资源保藏体系、建成创新支撑平台、推进保护政策扶持、打造新型研发主体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引领世界水产育种研究和新时代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水产育种 研究现状 产业发展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病原免疫因子三要素与池塘养殖对虾AHPND发生的关联性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发生与环境、病原和虾体免疫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对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AHPND发生及其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进行持续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点的气温、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波动范围为21-29℃、24.8-31℃、1.4-8.32 mg/L、8-8.91、34-50、0.01-0.26 mg/L和0.005-0.212 mg/L;水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3*103-2.4*105和2*102-1.8*104 CFU/mL,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9.8*104-8.8*106和3.9*103-3.61*106CFU/g;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在可培养优势菌株中,弧菌检出数量达到135株,占全部鉴定菌株的61.6%,其中主要弧菌种类有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harveyi);虾体中ACP、AKP、SOD、LZM和PO等免疫酶活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5-75、1-8.5、2.4-11.07、1.3-43和6.23-28 U/mg.结合AHPND发生前后各理化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DO、LZM和PO可作为池塘养殖模式下对虾警示AHPND的指示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指导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及AHPND临床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AHPND 环境因子 可培养细菌 免疫因子 预警因子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产业园区规划策略与设计方案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流速度对饥饿期中华绒螯蟹亲蟹能量代谢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放流时的生态需求特征,利用Loligo systems装置测定饥饿期亲蟹的耗氧率和饥饿状态下最大耐流速度,并对不同水流速度处理1h后测定亲蟹的肌肉、肝胰腺和鳃组织的琥珀酸脱氢酶(SDH)、丙酮酸激酶(PK)和己糖激酶(HK)活性.结果显示:在饥饿4 d后,亲蟹耗氧率趋于稳定,不同水流速度下亲蟹耗氧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亲蟹最大耐流速度为40 cm/s.肌肉和鳃中SDH活性在20 cm/s和30 cm/s水流速度下明显高于静止组;肌肉中PK和HK活性以及肝胰腺中PK活性在各流速组明显高于静水组.因此,在亲蟹人工放流时可选择水流速度较慢且食物充足的水域进行放流,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有效提高存活率.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水流 饥饿 耗氧率 能量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风中心区域亮温空间扰动特征研究及台风定位应用

自然灾害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台风是一种复杂且灾害性强的天气系统,实现对台风的快速、准确定位能够为台风路径预报和台风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对于有眼台风相关算法较为成熟且精度较高,但对于无眼台风定位算法精度不高.根据风应力散度,旋度与顺风方向海表面温度梯度和侧风方向海表温度梯度的扰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出了一种亮温扰动算法,该方法首先计算远红外亮温梯度的散度、旋度,再使用散度和旋度计算扰动值,通过计算和分析台风中心区域亮温扰动特征得知,台风眼区理论总亮温扰动量为零,可以通过最小扰动值像素位置来进行台风中心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像素的半径范围内利用最小扰动值进行台风定位,定位结果与最优路径数据集比较,平均误差均小于12 km,在3个像素以内,能够准确地定位台风中心,为台风预报和定强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台风 亮温扰动 风云四号A星 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裂腹鱼类系统进化及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湖泊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群鲤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由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逐渐演化为适应于寒冷、高海拔和急流等恶劣环境的一个自然类群,其共同特征是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特化的鳞片(臀鳞),具有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寿命较长、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裂腹鱼类是四倍体起源,多倍体化事件在其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裂腹鱼类特殊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遗传结构和生活史对策使其成为研究多倍体鱼类和高原适应机制的重要材料,并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合分类学、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重点从考古学和系统学等多角度对裂腹鱼类的起源与进化进行论述,基于转录组学阐述裂腹鱼类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高原多倍体鱼类的系统进化及极端环境适应.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裂腹鱼类 生物地理学 系统进化 高原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远洋渔船机舱火灾场景下的船员逃生仿真研究

中国航海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远洋渔船数量的不断增多,事故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火灾事故所造成的各类损失排在所有事故的首位。为研究远洋渔船机舱火灾场景下船员的逃生问题,提高船员的逃生效率。项目组建立船舶火灾安全评判标准;引入专业的火灾仿真软件PyroSim对某远洋渔船机舱火灾进行仿真研究,得到可用安全逃生时间(ASET);利用人员应急疏散软件Pathfinder对船员逃生过程进行可行、有效的优化,得到必须安全逃生时间(RSET);对比两组时间评判船员能否安全逃生。研究结果表明:船员的ASET为154 s,增加斜梯后船员的RSET为144 s,即经过优化后,船员在机舱发生火灾时可安全撤离。该结果对控制火灾的蔓延、制定消防策略和规划人员安全疏散通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远洋渔船 船舶机舱 火灾仿真 船员逃生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对大菱鲆血液学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及鳃组织影响的性别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在低氧胁迫下的生理反应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本研究选取规格相似的雌性[(169.95±13.55)g]和雄性[(170.08±19.02)g]大菱鲆,明确了其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on,Pcrit)下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分析了低氧胁迫和恢复正常溶解氧条件下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气体交换率、呼吸频率和鳃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雌雄大菱鲆在Pcrit时溶解氧浓度分别为(3.34± 0.23)mg/L和(3.22±0.17)mg/L,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低氧胁迫6 h后,雌雄大菱鲆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浓度,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雌性大菱鲆白细胞数目(white blood cell,WBC)均显著升高(P<0.05),且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变化出现显著性别差异(P<0.05),COR浓度、CAT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均与时间和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低氧胁迫6 h后,雌雄大菱鲆的气体交换率、呼吸频率、鳃小片长度、间距和周长显著增加,而鳃小片宽度显著减小(P<0.05),雌雄大菱鲆鳃小片末端杵状和基质增生变化显著增多(P<0.05),但无显著性别差异.恢复正常溶解氧12h后,上述各项检测指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在低氧胁迫条件下,雌雄大菱鲆在血浆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菱鲆通过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机体因低氧胁迫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增加了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率,并伴随着鳃组织形态学变化来提升机体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从而增强其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且雄性大菱鲆较雌性更耐低氧.

关键词: 大菱鲆 低氧胁迫 血液生理生化 抗氧化能力 鳃组织形态 性别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