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本沼虾对6种蛋白质原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及磷的离体消化率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日本沼虾对6种蛋白质原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及磷的离体消化率及酶解能力,为日本沼虾饲料的开发提供指导。[方法]分别以鱼粉、血粉、豆粕、棉粕、菜粕与花生粕为蛋白质原料,采用离体消化法和茚三酮法测定日本沼虾肝胰腺与胃肠道粗酶提取液对这6种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和总磷的离体消化率,以及酶解后氨基酸的生成量和酶解液中磷含量。[结果]肝胰腺粗酶提取液处理下,豆粕组中干物质的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血粉组(P<0.05);粗蛋白离体消化率以棉粕为最高,显著高于除豆粕外的其他原料(P<0.05);总磷消化率以花生粕最高,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胃肠道粗酶提取液处理下,菜粕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且显著高于棉粕和血粉组(P<0.05),而粗蛋白和总磷的消化率均以棉粕为最高。此外,在肝胰腺和胃肠道粗酶提取液处理下,6种蛋白原料生成的氨基酸含量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而鱼粉和血粉的氨基酸生成量显著高于其他蛋白原料(P<0.05)。胃肠道粗酶液中的磷含量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 h处,鱼粉组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日本沼虾对棉粕的离体消化率较高,而血粉在酶解过程中的氨基酸生成量较高,二者均可作为日本沼虾优质蛋白来源,在饲料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珠江口优势种鱼类肠道与水体中的微生物组成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之间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而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鱼类肠道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而水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鱼类肠道中优势微生物属为Bacteroides、Romboutsia和Faecalibacterium等(相对丰度≥2%),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优势属为Candidatus_Actinomarina(相对丰度21.2%).四种鱼类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分别与水环境微生物之间的共有OTUs组成存在差异,共有的OTUs数量占棘头梅童鱼肠道总OTUs数量的比例最高(18.8%),而共有OTUs数量在凤鲚中占比最低(9.7%);水体中高丰度的微生物Candidatus_Actinomarina很少在鱼类肠道中发现,而水环境中部分相对丰度较低的微生物在鱼类肠道中丰度较高.弧菌(Vibrio)、大肠埃希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等致病菌是鱼类肠道微生物和水环境微生物中共有的主要类群之一.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棘头梅童鱼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最为简单,而鳓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较为复杂.总体而言,河口鱼类宿主物种的差别能影响鱼类肠道和水体间的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结果从微生物互作角度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河口鱼类对水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关键词: 珠江口 鱼类肠道微生物 水体微生物 共生网络 微生物群落


大口黑鲈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及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的电泳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种质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观测样品形态特征,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大口黑鲈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呈纺锤形,口裂大,斜裂;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 条呈放射状的黑斑;背鳍鳍式D.Ⅷ~Ⅺ-11~14;臀鳍鳍式A.Ⅲ-9~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6~7,鳔1室,脊椎骨总数30~32.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公式为2m+2st+42t,臂数NF=48,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大口黑鲈进化上符合高位类群核型特征;眼晶状体中的LDH酶带5条,观察到LDHA、LDHB和LDHC3个基因位点.综上所述,在对大口黑鲈进行种质鉴定时,建议采用多种种质鉴定技术手段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价其种质状况.


柔性网具和浮体与打捞船间的耦合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柔性网具和打捞船组成了捕获打捞回收系统,柔性网具和浮体与打捞船三者间在高海况下的相互运动是复杂的柔性-刚性耦合响应运动。为了获取三者间的运动响应情况,进一步提高高海况下的打捞成功率,通过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开展了这三者在高海况下的运动响应分析,重点讨论了浮体与打捞船相互位置的影响情况,以及在这两者的合理位置下,浮体对打捞网具的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海况下,打捞船与浮体之间存在有利于打捞回收作业的合理位置;在该位置下开展打捞作业,网具受力在可接受范围内;网具受力情况与波幅正相关,波幅越高网具受力越大,网具受力极值出现在最大波幅所在的一个波浪周期内。研究结果可为高海况下打捞流程及打捞网具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分子性控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2001-2006 年),突破期(2007-2012 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 1 号",黄颡鱼"全雄 1 号"、"全雄 2 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关键词: 鱼类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性控育种 研究历程 进展 展望


食品中甲霜灵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分析试验室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甲霜灵作为一种农田中常用的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豌豆、马铃薯、水稻等农作物的霜霉病、黑胚病、薯晚疫病等.不规范使用甲霜灵会造成农药残留,残留的甲霜灵通过食物链富集效应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对于甲霜灵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包括QuEChERS法、分散液-液微萃取法、温度控制分散液-液微萃取法、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磁固相萃取法等.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色谱-质谱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成像质谱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甲霜灵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方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食品中甲霜灵残留的检测和监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甲霜灵 样品前处理 检测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成像质谱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对鲢仔鱼形态影响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并测量体长,利用万分电子天平称量体重,使用TPS系列软件提取坐标点数据,并通过Morpho J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及结果可视化。除0.05μ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鲢仔鱼的体长、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TDCIPP对鲢仔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效应。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共占总体变量的62.15%(分别为47.64%和14.51%);第一典型变量(CV1)和第二典型变量(CV2)共占总体变量的79.48%(分别为54.55%和24.93%),满足用于鲢仔鱼形态分析的要求。网格轮廓分析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鲢仔鱼平均形态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主要表现为头部、躯干纵轴和尾部发育迟缓。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Morpho J TDCIPP 生长抑制 鲢仔鱼


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扩散通量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单环刺螠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扩散通量的影响及其持续性,于 2020 年 11-12 月,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设置低密度(LD,500 尾/m2)、中密度(MD,2 500 尾/m2)、高密度(HD,8 300 尾/m2)处理组和 1 个对照组(CO,0 尾/m2),进行了 2d为一个实验时段,为期 20d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溶解无机氮(DIN)扩散通量变化范围为 10.6~765.3 μmol/(m2·d),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处理组的DIN通量分别提高了 57%、76%、88%.NH4+是DIN的主要贡献者,对DIN的贡献在低、中、高处理组中分别占 55%、65%和 80%.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密度组的平均NH4+通量分别提高了 39%、111%和 257%,与低、中密度处理组平均NH4+通量相比,高密度处理组分别提高了 43.7%和 23.6%.在第 2~10 天,NH4+通量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处理组PO43-通量变化范围为-7.85~6.42 μmol/(m2·d),第 2~6 天,处理组PO43-通量持续增加.研究表明,单环刺螠的生物扰动能够持续地促进DIN由沉积物向水体中扩散,且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单环刺螠在水层-底栖系统耦合过程中的生态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单环刺螠 沉积物-水界面 生物扰动 溶解无机氮 扩散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