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3种组织固定液对大菱鲆肝脏切片质量影响和效果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查明3种组织固定液对大菱鲆肝脏石蜡切片质量的影响,筛选效果最佳的固定液.本实验选用波恩氏(Bouin)、戴维森氏(Davidson)和4%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3种组织固定液,对大菱鲆的肝脏进行固定,制作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学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细胞完整度和免疫组化阳性率情况.结果发现,3种固定液对大菱鲆肝组织石蜡切片固定效果存在显著差异,Bouin固定液组织H-E染色细胞结构清晰、形态完整,Davidson固定液H-E染色组织溶解、细胞结构不清晰,但能分辨出核质界线,4%多聚甲醛组H-E染色鲜艳,但核质分界不清晰.完整肝细胞比例,4%PFA显著低于Bouin和Davidson固定液(P<0.05),且Bouin和Davidson固定液无显著差异(P>0.05).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ef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3种固定液存在显著差异,Bouin固定液显著高于4%PFA和Davidson(P<0.05).综上,使用Bouin固定液对肝脏固定,进行H-E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能观察到更为完整的组织细胞结构和细胞增殖情况,效果最佳.

关键词: 组织固定液 苏木素-伊红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肝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拖网渔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拖网是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最重要的渔具,拖网渔业在南海区海洋渔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南海区拖网渔船数量从1986年的6 730艘增长至2003年的14 599艘,随后减少,2010年后基本维持在9 000艘左右;其总吨位在212 864~876 045 t波动,呈显著上升趋势;而总功率从1986年的440 438 kW上升至2005年的1 735 173 kW,之后呈下降趋势。1986—2020年单船平均吨位和功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拖网渔船产量在59.24×10~4~181.66×10~4 t之间波动,占南海区总捕捞产量的38.35%~62.96%,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位功率和单位吨位的产量分别在0.72~1.40 t和1.18~3.90 t之间波动,1999年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根据8种重要经济鱼类幼鱼占比统计结果,1992—2020年底拖网渔获物中幼鱼生物量占比均值为24.35%~84.28%,数量占比均值为40.09%~89.84%,其中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幼鱼比例最高。鉴于拖网渔业选择性不强,对幼鱼资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建议逐步压减拖网渔船规模,严格执行网目尺寸和可捕规格制度,引导渔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以利于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拖网渔业 南海区 捕捞 幼鱼 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健康高效培育大宗淡水鱼乌仔技术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培育好优质健壮的大宗淡水鱼乌仔(全长2~3厘米)是关键,关系到苗种是否能较好满足淡水增养殖生产企业保供稳供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产业调研情况结合近年来养殖实践,总结了新时代池塘健康高效培育大宗淡水鱼乌仔技术,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ycleGAN和注意力增强迁移学习的小样本鱼类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围绕水产养殖水下目标精准识别的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小样本目标识别精度低、模型算法场景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循环对抗网络(Cycle constraint adversarial network, CycleGAN)样本扩增和注意力增强迁移学习的小样本养殖鱼类识别方法。利用水下采样装备收集实际养殖场景和可控养殖场景大黄鱼图像,并以可控场景图像作为辅助样本集。利用CycleGAN为基础框架实现辅助样本到实际养殖场景图像的迁移,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平均差异(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MMD)的迁移模型损失函数优化方法。在迁移学习阶段使用ResNet50为基础框架,并引入SK-Net(Selective kernel network)注意力机制优化模型对不同感受野目标的感知能力,提升模型对无约束鱼类目标的识别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小样本鱼类目标的识别能力,鱼类识别召回率达到94.33%,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6.67%,为鱼类行为跟踪和表型测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黄鱼识别 循环对抗网络 注意力增强 SK-Net 迁移学习 注意力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几何形态测量学的长江安徽江段刀鲚群体识别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其贡献率为69.48%,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耳石 地标点 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 群体 长江安徽江段 刀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鱿鱼胴体肉热加工特性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加热漂烫温度下2种鱿鱼热加工特性的变化,将鱼块中心温度加热到50、60、70、80、90、98℃,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蒸煮损失、色泽、质构、水分分布、SDS-PAGE和微观结构等指标探究不同加热温度对2种鱿鱼胴体肉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可溶蛋白含量与鱼肉品质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阐述鱿鱼胴体肉加热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DSC显示2种鱿鱼在40~45℃和74~78℃有2个变性温度带,结合SDS-PAGE和扫描电镜结果可知,70℃后,鱿鱼肉蛋白基本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2种鱿鱼的蒸煮损失、L*、b*、白度值、弹性呈上升趋势;硬度、咀嚼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同加热温度,秘鲁鱿鱼的蒸煮损失、a*值、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高于北太平洋鱿鱼(P<0.05);2种鱿鱼的L*、白度值和弹性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分布表明,与北太平洋鱿鱼相比,秘鲁鱿鱼持水性更差。

关键词: 加热温度 北太平洋鱿鱼 秘鲁鱿鱼 品质 热加工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研事业单位工会会计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国农业会计 2023

摘要:科研事业单位工会运作的根本是维护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相比较于企业会计,科研事业单位工会会计存在很多不同,其会计风险也尤其值得关注.从资金管理、科研人员利益维护、科研事业有序发展角度上看来,科研事业单位工会应高度重视会计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对其作出约束和规范.本文基于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工会会计管理存在的风险,探究应对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 科研事业单位 工会会计 会计风险 风险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AFP、CIRP、HMGB1和YB-1基因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受环境条件的调节,冬季的低温会给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产业带来不利影响。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机制,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抗冻蛋白(AFP)基因、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基因、高速迁移蛋白家族蛋白(HMGB1)基因、Y-box结合蛋白(YB-1)基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13℃、8℃和5℃),在红鳍东方鲀的肝、脾、肾、脑、心、肠、肌肉、性腺和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FP基因呈广泛性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AFP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在5℃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RP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CIRP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降程度有所不同,在肝、肾、脑、心、肠、皮肤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脾、肌肉和性腺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HMG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脑、心、肝和皮肤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降低,除肝脏外,各组织中HMGB1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8℃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Y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随着温度的降低,大部分组织中(脑、心、肠、肾、肝、肌肉和脾)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8℃组达到最小值(P<0.05)。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表达水平因组织、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这4种基因的功能特异性;在低温胁迫下,4种基因积极响应,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明4种基因在红鳍东方鲀低温环境适应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另外,从表达变化规律来看,8℃可能是红鳍东方鲀应对低温胁迫的关键调控点,过低的温度会造成其调控紊乱,这可为研究红鳍东方鲀低温应答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低温胁迫 AFP CIRP HMGB1 YB-1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草对水体氮磷吸收与释放作用的探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23

摘要: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为对象,参考白洋淀水体营养盐水平现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苦草在不同浓度氮(0~2.0 mg/L)的影响下对氮磷的吸收及释放;并通过人工干预迫使苦草进入非健康状态探究苦草根、叶与整体分别对水体氮磷的释放与吸收作用。

关键词: 苦草 水质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现状,于 2019 年春季和秋季在启东沿海滩涂开展底栖贝类调查,分析了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栖息密度、优势种及其分布格局,可为贝类种质资源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春、秋两季调查共记录到 30 种底栖贝类,其中腹足纲 14 种、双壳纲 16 种.沿潮间带高程梯度,底栖贝类平均栖息密度空间格局呈现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的分布规律.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的优势物种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和泥螺(Bullacta exarata).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启东潮间带滩涂底栖贝类可分为3个类群:Q1(吕四港)断面3个潮区为第一组群,特征性物种为彩虹明樱蛤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Q8(启兴沙)断面 3 个潮区及个别中部断面的中、低潮区为第二组群,特征性物种为薄片镜蛤和泥螺;其余中部断面为第三组群,特征性物种为文蛤和四角蛤蜊.典范相关分析法(CCA)显示:四角蛤蜊和文蛤的栖息密度均与砂质含量和 D50(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黏土的含量呈负相关;彩虹明樱蛤的密度分布与黏土含量呈正相关,与砂含量呈负相关性;薄片镜蛤的分布与TOC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潮间带 底栖贝类 生物多样性 分布格局 启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