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传统发酵海鲈鲜味肽筛选及其对苦味的抑制作用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确定传统发酵海鲈鱼鲜味肽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探索鲜味肽对苦味抑制的作用。采用肽组学联合机器学习技术从传统发酵海鲈鱼中鉴定并预测出38种鲜味肽,宏基因组注释结果初步表明共有51个微生物属和7种蛋白酶参与其中。发酵海鲈鱼鲜味肽的形成过程中,Rhodococcus、Staphylococcus、Clostridium、Thiothrix、Pseudomonas和Achromobacter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鲜味肽EEEVVEEVE、DEEYPDL和DEEYPDLS均能与苦味受体(TAS2R14)结合,它们的结合活性空腔一致。3条鲜味肽与TAS2R14之间主要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同时TAS2R14与这些肽的关键结合位点主要是SER265、SER69、SER65和THR86。电子舌仿生技术结果显示,这3?条鲜味肽均对苦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研究鱼源鲜味肽与苦味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场辅助漂洗对鲢鱼糜组分溶出及凝胶性能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电场对鲢鱼糜组分溶出效果及凝胶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优化电场辅助的节水漂洗工艺。结果表明:利用电场辅助漂洗可有效促进鱼糜脂肪、灰分及水溶性蛋白的溶出,使盐溶性蛋白得以富集,并通过抑制蛋白酶活性减缓了凝胶劣化,同时激活了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ase),提高鱼糜凝胶强度。电场辅助节水漂洗最优工艺参数为:电场电压56 V、漂洗鱼水质量比1:3、漂洗时间3 min,在此条件下鱼糜实际盐溶性蛋白含量达到8.67 g/100 g鱼糜,蛋白酶活性为6.48 U/mgpro。相较于传统漂洗方式,该漂洗工艺显著(P<0.05)提高了鱼糜凝胶的白度、弹性、凝胶强度及持水性等性能,并使漂洗用水量减少40%,为电场技术在鱼糜节水漂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幼鱼能量代谢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大黄鱼幼鱼的养殖水体温度从18.5℃升至24℃,驯养7 d后进行高温(31℃)和低温(9℃)胁迫,将鱼分为升温驯化+高温组和升温驯化+低温组;未经高温驯化的鱼分为对照组(18.5°C)、高温组[(31±0.5)°C]和低温组[(9±0.5)°C]。分别在胁迫6、12和24 h后取肝脏样本,测定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ATP合成酶(F-ATP)、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及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α)等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PK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5),MDH酶活性显著降低(P <0.05),表明高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以糖酵解供能为主;与高温组相比,升温驯化+高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PK、SDH和MDH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5),在12和24 h时ATP含量显著降低(P <0.05),表明升温驯化加快了大黄鱼对高温胁迫的适应速度,机体对能量增加的需求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低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MDH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5),在6和12 h时SDH酶活性显著降低(P <0.05),在6 h时ATP含量显著升高(P <0.05),表明大黄鱼在低温胁迫初始阶段主要通过提高糖酵解来满足其对增加的能量需求;与低温组相比,升温驯化+低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ATP含量、SDH和PK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5),表明升温驯化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的能量代谢。AMPKα基因表达与其他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成正相关,表明AMPKα参与了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升温驯化降低了高温胁迫下大黄鱼机体对能量的需求,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的能量代谢效率。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大黄鱼健康养殖的水温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基于锈斑蟳简化基因组数据的微卫星DNA标记开发
《广西科学 》 2024
摘要: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a)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开发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标记有助于锈斑蟳种群生态、种质资源等方面研究。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锈斑蟳简化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展微卫星相关信息分析,并开发微卫星DNA标记。共检测到2 419 242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二核苷酸和单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各占总位点的43.95%和28.71%。六核苷酸重复基序的类型最多,达287种;其次是五核苷酸的重复基序的类型,为275种。不同类型SSR位点基序的重复次数也不同。使用Primer3 v2.3.6软件共设计出21 330对锈斑蟳微卫星引物,选取多态性高的192对引物在12个锈斑蟳样本中进行验证,有14对引物具有单一条带且多态性较好,每个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4-14,期望杂合度(He)和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03-0.892和0.167-1.00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56-0.882。研究表明,本方法在筛选锈斑蟳SSR标记中是可行的,所得引物可以应用于锈斑蟳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分析等研究。


蜡样芽孢杆菌TC-1对硫酸盐型盐碱水的生长适应性及其对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TC-1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及其对两种微囊藻的溶藻效果,开展了不同盐度、pH、温度、碱度条件下菌株的生长适应性研究,并探究其在最适生长条件下,菌株TC-1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微囊藻(Microcystissp.)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TC-1在盐度5~35、pH6.0~10.0、温度20~40℃、碱度4.0~16.0mmol/L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尤其在盐度15、pH8.0、温度30℃、碱度12.0 mmol/L的条件下生长最好,第8天时细菌密度可达(1.14±0.16)×108 CFU/mL。在碱度4.0 mmol/L和12.0 mmol/L的盐碱水-BG11培养液共培养体系中,溶藻菌菌株TC-1对两种微囊藻的溶藻效果显著,第6天时菌株TC-1对铜绿微囊藻和微囊藻的溶藻率分别可达(82.83±0.03)%和(91.67±0.10)%。结果表明,菌株TC-1对盐度、pH、温度、碱度等环境因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大部分盐碱池塘水体的盐度、温度、pH的变动区间大体一致;其对微囊藻的溶藻效果良好,可作为盐碱池塘水体防控微囊藻藻华菌剂产品的备选菌株。


鳗鲡产业发展现状及日本鳗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影响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4
摘要:鳗鲡是中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鳗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通过研究中国鳗鲡历年养殖产量情况、各地鳗鲡养殖产量情况、鳗鲡进出口情况和鳗鲡资源管理情况,阐述了鳗鲡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日本鳗鲡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结合国际形势分析了欧洲鳗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管理后对中国鳗鲡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了如果日本鳗鲡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管理,可能给中国鳗鲡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对中国鳗鲡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短期建设建议和长期建设建议,为中国鳗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鳗鲡产业 欧洲鳗鲡 日本鳗鲡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5个宽体金线蛭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SNP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了解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群体的遗传特征,本研究使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法对5个地点的宽体金钱蛭(W. pigra)群体(江西抚州AH、安徽太和TH、江西南昌JX、山东微山WSH、山东济南J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群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宽体金钱蛭种群可追溯至3个不同的种群来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AH种群与TH种群存在部分分支交叉,JX种群、WSH种群和JN种群单独成支。5个群体的成对FST值在0.03~0.20之间,群体两两之间遗传距离在0.03~0.22之间,单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3974~0.004131,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含量在0.16~0.20,观测杂合度(Ho)含量在0.18~0.27,近交系数(F)的含量值为-0.07912~0.09063,宽体金钱蛭5个群体有比较低的遗传多样性。Tajima's D值均值为正值,即群体处于稳定状态。群体间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推测可能是宽体金线蛭在养殖过程中进行了频繁的苗种移养或亲本引种。
关键词: 宽体金线蛭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群体遗传学 遗传育种 系统发育树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拟鳄龟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全基因组水平开展拟鳄龟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评估养殖拟鳄龟的种质资源状况,为拟鳄龟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促进其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从肇庆高要市活道镇荣杰龟鳖专业合作社(RJ)、肇庆市滋源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ZY)和肇庆市四会肇庆盛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SK)各采集30只拟鳄龟,通过对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90个样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基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基因组水平评估养殖拟鳄龟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基于形态性状比例参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分为两大分支,SK群体与RJ群体先聚类在一起,然后与ZY群体聚合。在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中共检测出708112个SNPs位点,过滤筛选后获得220950个高质量纯合SNPs位点和440435个高质量杂合SNPs位点。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的单核苷酸密度均为0.01 SNP/kb,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66~0.0017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51~0.154,观测杂合度(Ho)为0.171~0.205,近交系数(FHOM)分布在0.0571~0.1110;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0056~0.0138,基因流(Nm)在-0.2486~-0.2466。基于全基因组SNP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整体上可分为两大分支,第一分支主要由RJ群体和SK群体组成,第二分支主要由ZY群体组成,与形态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主成分分析也发现,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间的相互距离较近,且存在相互交叉现象。【结论】3个拟鳄龟养殖群体遗传多态性较低,遗传背景不够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低,推测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来源于同一引种群体。因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亟需引入新的种质资源,为种质创新提供更丰富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拟鳄龟 全基因组重测序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SNP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