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的四片式虾拖网结构参数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规格为40.3 m×(20.8~16.2)m的我国过洋性虾拖渔业四片式虾拖网,基于L_9(3~4)正交表,设计了网身长度(L_b)、下网袖长度(L_w)、侧网宽度(W_S)3种因素各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利用方差分析检测3种试验因素对网具阻力、能耗系数、L/R(袖端间距与阻力之比)系数影响的显著性,旨在对此种网具的网身长度与网口周长之比(L_b/C)、下网袖长度与网口周长之比(L_w/C)、侧网宽度与上网片宽度之比(W_S/W_U)这3种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网具阻力的影响因素由主到次依次是下网袖长度、网身长度、侧网宽度。对能耗系数的影响因素在水平扩张L/S(袖端间距/下纲长度)=0.45时由主到次依次是侧网宽度、网身长度、下网袖长度;但在水平扩张L(袖端间距)=10 m时,下网袖长度为主影响因素。对L/R系数的主影响因素为下网袖长度。此类型网具的L_b/C应比小网目底层拖网略小,但在较大的范围内(0.26~0.38)变化亦不会对网具水动力性能有显著影响。L_w/C=0.31为试验的最佳水平,下网袖长度为3种因素中对网具性能影响最显著的因素。W_S/W_U=0.19为试验的最佳水平,侧网宽度应优先满足虾拖网作业对网口高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尽量缩小W_S/W_U值,不必拘泥于W_S/W_U结构参数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云纹石斑鱼鳃离子调节酶及渗透压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云纹石斑鱼鳃离子调节酶活力及血清渗透压对盐度骤降的响应,设置4个盐度梯度(27、21、15和9)对云纹石斑鱼进行盐度骤降胁迫试验,在0、1 d、2 d、3 d和7 d时取样,测定其鳃中Na+/K+-ATP(NKA)酶、Ca~(2+)-ATP酶(Ca~(2+)-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及血清渗透压。结果表明,盐度21组与15组NKA及Ca~(2+)-ATPase活力在第1 d大幅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下降趋于稳定,而盐度9组NKA及Ga2+-ATPase活力一直呈下降趋势;血清渗透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p<0.05);SDH活力变化与离子酶一致(p<0.05);LDH活力变化与离子酶相反(p<0.05)。研究表明,在盐度骤降的情况下,云纹石斑鱼鳃进行渗透压调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此时NKA及Ca~(2+)-ATPase迅速升高,血清渗透压降低;二是适应阶段,离子酶活力下降趋于稳定,血清渗透压升高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且SDH与LDH酶活力也相应变化,为渗透压调节提供能量。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云纹石斑鱼 盐度胁迫 ATP酶 血清渗透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环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17
摘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氮素污染日益突出,硝化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淡水养殖环境中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作用机理、厌氧氨氧化过程和机理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1)淡水养殖水域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2)淡水养殖环境氨氧化微生物及其他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的过程与机理;(3)深入研究特定生态系统中如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构建相关氮素转化和氮素平衡模型,为完善淡水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水产养殖环境的氮素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淡水养殖环境 氮循环 氨氧化微生物 厌氧氨氧化 养殖池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颤藻浓度和水温对凡纳滨对虾响应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不同成分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毒性,分析了颤藻浓度与水温对对虾响应粗提液毒性的影响,并初步检测了颤藻粗提液所含的毒素。结果显示,湿藻质量浓度为5.04 mg·m L~(-1)的颤藻细胞及其粗提液可导致93.72%以上的对虾死亡,藻细胞培养液对对虾无致死效应。用湿藻质量浓度高于2.52 mg·m L~(-1)的粗提液注射对虾,对虾死亡率超过86.67%,随质量浓度低至0.504 mg·m L~(-1),对虾死亡率降至2.22%,差异显著(P<0.05);水温显著影响了粗提液对对虾的致死效应(P<0.05),湿藻质量浓度为2.52 mg·m L~(-1)的粗提液在22℃水温条件下可引起20.0%对虾死亡,当温度升至34℃,对虾死亡率增加至97.8%;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RR/YR/LR,MC-RR/YR/LR)作标准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颤藻粗提液毒素,结果在粗提液中均未检出RR、YR、LR等3种常见的微囊藻毒素。结果表明,绿色颤藻可致对虾急性死亡,其主要有害成分是颤藻粗提液所含的非MC-RR/YR/LR等藻毒素,对虾对颤藻粗提液毒性的响应与颤藻浓度和水温显著相关(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生物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与资源管理探讨
《中国渔业经济 》 2017
摘要:为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途径,从而更加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论文针对我国在海域占用、环境污染损失影响评估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文献综合分析与归纳法探讨了海洋生物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认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资产价值应当包括经济价值(Aj)、生态价值(As)、文化价值(Aw)以及其他价值(Aq)。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海洋生物资源资产的价值综合评估计算模型(A=∑_(i=1)~nAi,Ai=Aji+Asi+Awi+Aqi),以期为我国在涉海工程占用海域、海洋污染等生境胁迫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影响时,提供价值评估方法。同时,建议我国在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中,应积极探索渔业资源有偿利用的管理措施并不断完善资产价值评估标准和方法。
关键词: 海洋生物资源 资产价值构成 资产价值评估 海洋资源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沼虾两种抗脂多糖因子的特性研究(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抗脂多糖因子ALFs在日本沼虾先天性免疫中的功能作用,研究从日本沼虾中克隆了2种抗脂多糖因子Mn ALF1、Mn ALF2。Mn ALF1 c DNA全长1008 bp,编码121个氨基酸;Mn ALF2 c DNA全长836 bp,编码124个氨基酸。这2种氨基酸均包含有一个信号肽序列和一个LPS结合位点,并且在结合位点的两端(N-端和C-端)都有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这2种Mn ALFs与之前发现的甲壳动物的ALFs是非常相似的。q RT-PCR结果显示Mn ALFs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Mn ALF1主要在心脏和小肠内表达,而Mn ALF2则主要在血细胞和肝胰脏中表达。在用嗜水气单胞菌刺激之后发现2种Mn ALFs在心脏、小肠、血细胞、肝胰脏中都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表达模式(Mn ALF1在刺激之后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之后分别在不同组织的不同时间点达到最大值;然而,对于Mn ALF2,在心脏和小肠中先减少后增加,在血细胞和肝胰脏中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都在24h达到最大值)。结果提示这2种Mn ALF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并且在细菌侵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高产渔区年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枪鱼类是中西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种,其中鲣产量约占到总产量的50%。本研究利用1995-2010年16年的中西太平洋(20°S~20°N,120°E~155°W)鲣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和Nio3.4海区(5°S~5°N,120°~170°W)海表温度异常数据,对这16年鲣产量最高的十大渔区(5°×5°)进行时空格局分析,讨论渔场分布差异及CPUE与ENSO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6年间十大作业渔区主要分布在5°S~5°N、130°~175°E区域,这十大渔区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47.5%,其中5°S~0°、155°~160°E,0°~5°N、130°~135°E,0°~5°N、135°~140°E及5°S~0°、160°~165°E等4个渔区产量占高产渔区产量的比重均超过10%,是中西太平洋重要的鲣产区。高产渔区的分布受海表温度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东,主要分布在155°~180°E海域;在拉尼娜时期,高产渔区分布明显偏西,主要分布在130°~160°E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鲟源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的协同抑菌效应和机理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的协同抑菌效应和机理,为脂肽协同茶多酚应用于副溶血弧菌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棋盘法"研究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的协同抑菌效应;通过研究脂肽和茶多酚独立作用及协同作用对细胞膜完整性、细胞蛋白质合成及磷代谢方面影响来研究二者的协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存在强烈的协同抑菌效应,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达到0.19;与1/16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脂肽或1/8 MIC茶多酚各自独立作用相比,在1/16 MIC脂肽和1/8 MIC茶多酚协同作用下,副溶血弧菌的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细胞部分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细胞的磷代谢完全受到抑制。结果表明,脂肽和茶多酚对副溶血弧菌具有强烈的协同抑菌效应,其协同抑菌作用主要通过二者协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影响细胞部分蛋白质的合成与正常代谢实现的。
关键词: 脂肽 茶多酚 副溶血弧菌 协同抑菌效应 协同抑菌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