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基因缺失株△cpsE和△neuA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GBS)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E和neuA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GBS的cpsE与neuA的单基因缺失突变株.具体方法为:用Infusion-PCR的方法分别构建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的cpsE与neuA基因敲除重组质粒pSET4s-cpsE和pSET4s-neuA.将构建好的质粒电转化入GBS感受态细胞中,通过改变培养温度实现双交换和质粒丢失,最后经氯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疑似敲除株.通过菌落PCR、RT-PCR及DNA测序等方法对疑似敲除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GBS的两个突变株△cpsE和△neuA被成功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学功能分析比较基因缺失突变株△cpsE、△neuA与野生株在菌株生长速率、荚膜多糖厚度、唾液酸含量和毒力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缺失突变株△cpsE和△neuA的生长速度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荚膜多糖厚度、唾液酸含量和菌株毒力均显著低于野生株.进一步研究显示,cpsE是鱼源GBS荚膜多糖合成的关键基因,neuA基因则是荚膜多糖唾液酸化的关键基因,它们的缺失导致了GBS荚膜唾液酸含量的降低,且显著降低了菌株的毒力.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荚膜多糖合成基因 基因敲除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南海1号”三种高效养殖模式技术要点
《海洋与渔业 》 2017
摘要:斑节对虾"南海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院综合多个野生对虾种群,经连续六代群体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种,特别适合在温暖的咸淡水水域生长。"南海1号"生长速度比普通斑节对虾提高20%以上,养殖成活率比普通斑节对虾平均提高10%以上,具有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发病率低、养殖成活率高等特点。据悉,养殖"南海1号"主要采用精养、混养和鱼塭生态养殖三种模式,其中精养平均亩产量800~1000斤,混养平均亩产量300~500斤,鱼塭生态养殖平均亩产量50~200斤,养殖效益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TRIM32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RIM(Tripartite-motif protein)家族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的重要成员,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肿瘤抑制、抗病毒等过程。为了进一步探究TRIM蛋白在鱼类免疫中的作用,实验利用PCR方法克隆了草鱼TRIM32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共1980 bp,编码660个氨基酸。草鱼TRIM32具有TRIM家族典型的3个结构域,与斑马鱼TRIM3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遗传进化分析也聚为一支。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草鱼TRIM32在EPC细胞中成功表达,主要以点状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表达量较少;组织分布分析表明TRIM32在被检测的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头肾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不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进一步表明,TRIM32在受精卵时期、卵裂期和囊胚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随后表达量下降,直到出膜后表达量再次显著性升高。此外,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显示TRIM32能够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下游的炎症反应。结果显示,草鱼TRIM32广泛分布于鱼体内,并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对于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循环水系统中大菱鲆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将初始体质量为186 g±2.0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放养于低(9.4 kg/m~2±0.2 kg/m~2)、中(13.6 kg/m~2±0.8 kg/m~2)、高(19.1 kg/m~2±1.3 kg/m~2)3个养殖密度,以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养殖120 d后,低、中、高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增长至26.1 kg/m~2±1.2 kg/m~2、38.2 kg/m~2±2.5 kg/m~2、52.3 kg/m~2±3.6 kg/m~2。结果表明: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中大菱鲆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P<0.05)高于高密度组;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大菱鲆总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但脂肪酶活力在3个密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低密度组相比,高密度组显著提高了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同时降低了谷草转氨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力(P<0.05),而对谷丙转氨酶活力无任何影响。综上所述,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中,增加养殖密度能提高养殖的产量,但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以及蛋白质代谢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养殖密度 生长 蛋白质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与其亲本间DNA甲基化的差异分析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罗非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及其杂交种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的皮肤、肌肉和鳃等11种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采用16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带型分析结果显示: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及其亲本在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存在组织特异性,相同组织不同亲、子代罗非鱼间的甲基化程度亦不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以及"广福1号"各组织平均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2.21%、38.03%和29.77%,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与亲本相比,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的甲基化模式除了大多数保持稳定遗传(A、B、C类型分别为19.67%、29.99%、25.42%)之外,24.92%胞嘧啶位点发生去甲基化和超甲基化,且去甲基化位点(E类型,15.73%)多于超甲基化位点(D类型,9.19%)。研究表明,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基因组DNA的低甲基化特征和甲基化模式的重调可能与耐盐杂种优势有关。
关键词: 莫荷罗非鱼 杂交亲本 杂种优势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栖饵料生物床在黄颡鱼苗种培育中的应用试验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在黄颡鱼育苗过程中,放养池塘的开口饵料是否充足是影响黄颡鱼苗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黄颡鱼育苗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部分苗场仍存在由于池塘中生物饵料供应不足而导致黄颡鱼苗种培育的平均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整体培育效益极不稳定。本试验创新应用了底栖饵料生物床技术,即在黄颡鱼苗种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摄食习性
《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4月3日—6月10日利用方形网采集象山港水域仔稚鱼,分析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摄食习性及其与饵料生物的相关性。期间共进行10个航次的调查,采集蓝点马鲛仔稚鱼1108尾,体长范围4.0~41.1 mm,其中587尾个体用于摄食分析。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仔稚鱼的饵料生物有11种,其中鱼类仔鱼个体占98.6%,以斑鰶(Konosirus punctatu)、鰕虎鱼(Gobiidae)、鮻(Chelon haematocheilus)等为主要种类;摄食率随生长发育逐渐升高,卵黄囊仔鱼摄食率最低(为20.4%),弯曲期及之后的个体摄食率均在60%以上;蓝点马鲛仔稚鱼口裂较大,占体长的16.4%~25.1%,且与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个体生长发育,饵料体长逐渐增大且范围变广,与蓝点马鲛仔稚鱼的体长和口裂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调查期间饵料生物丰度出现3个波峰,蓝点马鲛仔稚鱼主要出现在饵料生物丰度的第二波峰期间,经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蓝点马鲛仔稚鱼与饵料生物丰度呈显著相关(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气设备在渔业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设备工程 》 2017
摘要:随着电气设备在渔业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为了能够使得电气设备的整体应用效率得到显著性地提升,需要结合渔业工程的特点,让电气设备在渔业工程中得到较为充分地应用。本文主要针对电气设备在渔业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鲍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异养菌的耐药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自福建省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中的284株异养细菌(其中消化道菌131株,水体菌153株)进行药物敏感测试,以期了解其耐药性概况。结果显示,皱纹盘鲍消化道与养殖水体异养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不明显,大部分菌株对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产生耐药性,耐药率最高达83.95%,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耐药率较低,受试的水体异养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0;不同来源菌株的多重耐药(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MAR)现象普遍,消化道及其养殖水体异养菌的多重耐药率均值分别为59.15%和51.31%。该研究同时发现相同分离源的菌株对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呈现一定的季节波动规律,消化道异养菌于9月耐药率最低,而水体异养菌耐药率在6月最低。结果表明,皱纹盘鲍消化道及水体异养菌的多重耐药率较高,耐药状况较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