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狐篮子鱼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水产养殖 2017

摘要:狐篮子鱼(Siganus vulpinus)又名狐狸鱼,为鲈形目篮子鱼科的一种热带珊瑚礁海水鱼,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南海、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这种鱼体型扁平呈椭圆型,头小而尖,体黄,体长15~30 cm,杂食性,主要觅食各类有机物及礁石上的蠕虫、海藻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琼海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狐狸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相关研究。项目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摸清了狐狸鱼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草鱼与中国4个草鱼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比较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了一批体色呈金黄色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产上俗称金草鱼。为了解金草鱼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利用15个微卫星DNA标记对金草鱼群体与中国草鱼群体(长江水系的沅江群体、宁乡群体、洪湖群体和珠江水系的西江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5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63~0.939。金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0.662]低于中国草鱼群体[HE=0.852~0.885]。遗传分化指数(FST)分析显示,金草鱼群体与沅江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属于高度分化(0.15

关键词: 草鱼 遗传结构 微卫星 遗传距离 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口地区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高产高效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近年来,营口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发病率高,可控性差,养殖风险大。2016年我们在考察、学习了江苏如东地区小棚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示范引导当地养殖户探索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采用早放苗、高密度、小规格养殖模式,应用生物水质调控技术进行养殖示范,示范池塘0.7亩,放苗密度为7万尾/亩,养殖周期70~90天,饲料系数1.3,平均成活率88%,平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航海模拟器在渔业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珠江水运 2017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航海模拟器及其在渔业培训教学中的应用,对目前国内航海院校及渔业培训机构展开的船舶模拟器教学作了说明,并从航海模拟器的教学意义、功能和航海模拟器的实际应用,其在渔业培训教学发展中的前景来论述航海模拟器重要性,提出了如何系统应用航海模拟器进行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 航海 渔业培训 航海模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修复与养护渔业水环境的疫病防控技术探讨

河南水产 2017

摘要:疫病是危害渔业生产的瓶颈之一,环境则是影响疫病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的调控、修复、养护及疫病防控的综合论述,旨在指导广大养殖户对养殖水环境进行合理调控,减少疫病发生,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关键词: 修复 养护 疫病防控 水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机械仪器企业降本增效路径探讨

经济师 2017

摘要: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而制定的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策略不仅使我国顺利度过危机,更是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被大部分企业注入自身企业理念之中。在如今全球经济从危机中走出去回到快速发展道路的背景下,降本增效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和稳步长期有效发展的根基。渔业机械仪器企业是以设施渔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设施渔业在上个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备集约性、高密度性的产业特性。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各产业转型的关键一年。在经过"十二五"规划的转型准备后,从现在开始的五年将是产业转型的落实五年,推进渔业转型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渔业机械仪器企业结合设施渔业依靠降本增效的转型模式将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关键词: 渔业机械仪器企业 降本增效 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鲍壳体附着物去除切削工具选择及工艺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去除鲍壳体上石灰虫遗管、藤壶与寄生褶牡蛎等附着物,分别采用手持电磨(铣削)、多功能修边机(锯割)与砂轮机(切磨)等不同切削方式的电动工具进行鲍壳附着物去除试验。对比各组的去除效率与存活率,分析不同切削方式去除附着物后鲍感官品质的差异,选出合适工具。在此基础上,先后配置不同刀具(6 mm柱形圆头、6 mm锥形圆头与6 mm锥形尖头旋转锉)与设置不同转速(17 000、20 000、23 000、26 000与30 000 r/min)对工具参数进行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铣削方式的手持电磨去除附着物工作性能稳定,不易损伤鲍壳,存活率高;电磨配置6 mm锥形圆头旋转锉,可去除鲍壳沟槽内附着物;电磨设定转速为20 000 r/min,综合去除速率达72.69头/min,鲍加工后存活率达98.87%,加工后鲍感官品质(壳体完整度、附着物残留与鲍活力)评分分别为9.85、9.72与9.81。研究结果可为鲍壳体附着物去除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铣削 技术 优化 壳体附着物 去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斑刺鲀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7

摘要:六斑刺鲀是一种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本文研究了六斑刺鲀的人工育苗技术。2017年于海南琼海潭门收购性成熟的六斑刺鲀亲鱼,运回至实验基地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在营养强化培育后,自然产卵受精,将受精卵置于水泥池中进行孵化,得到的初孵仔鱼直接在孵化池中进行培育。在水温29.0~31.0℃、盐度30.0~32.0条件下,受精卵经80 h左右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约3.1 mm。初孵仔鱼第2 d开口摄食,可以投喂营养强化后的轮虫以及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第4 d时,改投1 mm以下小规格的桡足类以及卤虫无节幼体;第10 d时,可以投1 mm以上大规格的桡足类;第15 d发育至稚鱼时,投喂南美白对虾的无节幼体以及2 mm左右的丰年虫;第20 d时,投喂5 mm以上的丰年虫;第35 d发育至幼鱼时,适量投喂虾肉糜和鱼宝颗粒饲料,使六斑刺鲀幼鱼逐渐转化为摄食人工饲料。经约40 d培育,获得全长2.0~2.6 cm的六斑刺鲀幼鱼。育苗成活率为5~6%。

关键词: 六斑刺鲀 驯化 仔鱼 人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食用褐鳟Salmo trutta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2017

摘要: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关键词: 褐鳟 养殖密度 特定生长率 肥满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江苏省刺网渔业生产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渔业生产和渔获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刺网渔船基本为本地近海生产,未出现远赴外地渔场生产情况;江苏中部以北近岸水域为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渔场,而中部以南近岸水域少有渔船作业,可能是因为受航道、其它网具占用渔场、或捕捞对象分布习性等因素影响。伏季休渔前后在江苏中北部近岸水域,冬末春初在长江口渔场中部外侧水域,生产情况均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捕捞对象产卵、越冬行为相关。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江苏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水域,随着水温季节性变化,其生产范围会相应往北部和南部水域适当扩大;年初主要集中在吕四渔场,年末集中在大沙渔场;伏休前生产范围最广,伏休后生产范围有所收缩。另外,刺网捕捞主要渔获为价值较低的小个体鱼类和虾类,传统经济鱼类所占比例较低。由于刺网网目尺寸偏小,加上拖网、张网和多重刺网的泛滥使用,对渔业资源补充造成危害;刺网已经失去了传统上被认为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优良特征,建议管理部门重新考虑相关管理策略,开展针对各个渔业种群进行差别化精准管理研究。

关键词: 江苏 刺网 渔业生产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