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孔喉结构建立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以松南中央坳陷泉四段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是识别储层"甜点"的基础,也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国内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为此,以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为例,综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孔喉小、物性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储层渗透性主要由占小部分体积的最大孔喉半径所控制,喉道半径越大、大喉道所占比例越高,致密储层的渗透率(K)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在此基础上,由孔喉结构的差异性出发,将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分类4类,其中,石油能够充注至Ⅰ—Ⅲ类致密储层,且Ⅰ类致密储层(K为(0.1~1.0)×10~(-3)μm~2)品质最高,可视为储层"甜点"。
关键词: 孔喉结构 评价方案 致密砂岩储层 泉四段 松南中央坳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的科技期刊稿件质量控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目的】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分析科技期刊编辑控制稿件质量的关键步骤以及可行措施,为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HACCP体系的危害分析原理梳理科技期刊编辑处理稿件流程中初审、送审、编辑加工和出版4个环节中影响稿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应用关键控制点判断树法分析稿件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探讨编辑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编辑控制稿件质量的关键点是送审、编辑加工和出版3个环节。编辑在稿件处理流程中控制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初审方式,从源头上控制稿件质量;多渠道筛选审稿专家,建立科学的评议制度,确保审稿质量;采用"三读四性"加工方式,从学术内容和编辑规范角度提高编辑加工水平;采用规范化的校对方式,提高出版质量等。【结论】将HACCP原理应用于科技期刊稿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控制和提升稿件质量,有助于促进期刊良性发展。
关键词: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质量控制 科技期刊 稿件 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渔业生物平均营养级的长期变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食欲素B的体外重组制备与生物活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认识食欲素(orexin)编码的多肽orexin B对半滑舌鳎摄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成功构建了重组半滑舌鳎orexin B/pET-32a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分子标签的orexin B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大小为21.14 ku,在温度37°C条件下以1.0 mmol/L的IPTG诱导6 h的orexin B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3.5%,并主要分泌于上清液中。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获得的orexin B重组蛋白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Ni~(2+)-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可获得高纯度的半滑舌鳎orexin B重组蛋白。离体孵育实验表明,orexin B重组蛋白能促进下丘脑神经肽Y(NPY肽)的分泌和NPY,orexin mRNA的表达,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在激素和基因水平上调控下丘脑摄食相关神经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orexin B蛋白的批量制备及高效促食生物制剂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CRISPR/Cas9技术(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Cas9)是进行基因编辑的新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靶点RNA,将Cas9核酸内切酶带到基因组上的具体靶点,通过对特定基因位点切割,从而达到基因编辑目的。该技术自发明以来,迅速应用于人类多种细胞系、小鼠、大鼠、斑马鱼、猪、羊、水稻、小麦、拟南芥、果蝇、细菌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研究中,成为当今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热点。文章对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座结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CRISPR/Cas9系统 基因座 人工核酸酶 基因编辑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miR-200a和miR-200b前体克隆及其免疫应答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iR-200a和miR-200b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采用PCR方法克隆了半滑舌鳎miR-200家族的miR-200a和miR-200b的前体序列,长度分别为82和88 bp;用The mfold Web Server和Clustalx1.83软件对其前体序列进行了二级结构和同源性分析,miR-200a和miR-200b都具有典型的颈环结构,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qRT-PCR分析结果显示,miR-200a和miR-200b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肝脏、肠、脾脏、头肾、后肾、鳃、血液、脑、皮肤、肌肉、胃、心脏和卵巢)中均有表达,miR-200a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miR-200b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miR-200a和miR-200b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半滑舌鳎后不同时间点的4种免疫相关组织(肝脏、肠、脾脏和头肾)中的表达呈现出先上调后下降的规律,但表达达到峰值的时间点有所不同。miR-200a在肝脏和脾中的表达峰值出现在鳗弧菌感染后6h,在肠和头肾中则是鳗弧菌感染后12h,miR-200b在肠、脾和头肾中均在鳗弧菌感染后12h达到表达高峰;miR-200a和miR-200b在脂多糖(LPS)、肽聚糖(PGN)、葡聚糖(WGP)、聚肌胞苷酸(poly I:C)4种病原模拟物刺激后的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系中呈现出上调表达趋势,其中Poly I:C刺激半滑舌鳎肝脏细胞系后miR-200a上调表达趋势明显,6h的表达量为0h的9倍,在WGP刺激半滑舌鳎肝脏细胞后miR-200b上调表达趋势明显,2h的表达量为0的9倍。研究结果为揭示miRNA在半滑舌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miR-200a miR-200b 前体克隆 荧光实时定量PCR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鲑气单胞菌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杀鲑气单胞菌铁载受体(ferric siderophore receptor,fst 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过反应体系优化后建立了检测杀鲑气单胞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将fst A基因克隆到p 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MD18T-fst A并制备标准曲线,结果显示该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扩增所得标准曲线为y=-4.255 2x+39.644,相关系数R2为0.988;熔解曲线分析显示产物为单一的特异峰。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杀鲑气单胞菌及其亚种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为35拷贝/μL,较常规PCR的灵敏度高出约100倍。应用建立的方法对人工感染的虹鳟病样进行了检测,待检样品均呈阳性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定量的优点,可用于杀鲑气单胞菌的快速诊断及定量检测。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 fstA基因 SYBR-GreenⅠ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笛鲷仔、稚鱼异速生长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生态学和传统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孵化后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仔、稚鱼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红鳍笛鲷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资料。以17日龄为红鳍笛鲷仔、稚鱼的区分时期,结果表明,红鳍笛鲷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眼径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吻长为等速生长,口宽、眼径和头高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头长和体高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部和尾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体高和躯干长为正异速生长,头长和尾长为等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红鳍笛鲷背鳍、腹鳍、尾鳍为正异速生长,胸鳍为等速生长,稚鱼期臀鳍为正异速生长,腹鳍、胸鳍和尾鳍为等速生长,背鳍为负异速生长。红鳍笛鲷这些关键器官的快速发育,使外源性营养开始后以最小的代谢损耗获得了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对挑战和适应纷繁变换的外界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