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州湾方氏云鳚体长与体重分布特征及其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于年间差异,春季肥满度小于秋季;体长和肥满度在海州湾分布均是西南部大于东北部,但秋季肥满度分布则与此相反。调查的方氏云鳚群体基本符合正异速生长类型。体长体重特征的时空异质性可能与气候、摄食强度、性成熟比例与捕捞压力等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渔业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特征。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体长、体重关系参数的时空变化,以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精确参数。
关键词: 方氏云鳚 体长分布 体重分布 体长–体重关系 肥满度 时空异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商情 》 2017
摘要:纵观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和现状,如何加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质量已经成为各级主管部门及单位自身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加强内部审计效果,科研事业单位应当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拓宽内部审计的范围,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加大科研产出的效果,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轭亚油酸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共轭亚油酸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用不同含量的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替代鱼油,CLA添加水平分别为0%(CLA1)、1.5%(CLA2)、3%(CLA3)、4.5%(CLA4)和6%(CLA5),对日本沼虾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营养实验。实验虾的初始均重为(0.102±0.0024)g,每组设5个平行。结果显示,随着CLA含量的增加,各组虾的增重差异不显著,但存活率却有降低趋势,其中CLA5组存活率显著低于CLA1组;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随着CLA水平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再升高趋势,其中CLA1组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当CLA含量超过4.5%(CLA4)时,日本沼虾肝胰腺中MDA含量显著增加;随着CLA水平的增加,血浆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肉碱脂酰转移酶(CPT1)m RNA表达水平有一定的波动性,均在CLA4组达到最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m RNA表达水平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CLA4组ACC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研究表明,CLA的添加对日本沼虾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CLA添加对虾的生长性能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添加水平较高时(6%)会降低虾的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亚麻酸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麻酸(C18∶3n-3,LNA)作为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甲壳动物生长、免疫保护和抵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LNA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和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探讨日本沼虾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试验配制LNA含量分别为0(L0,对照)、0.5%(L0.5)、1.0%(L1.0)、1.5%(L1.5)、2.0%(L2.0)和2.5%(L2.5)的6种等氮等脂的半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0.12±0.01)g日本沼虾幼虾8周。每种饲料投喂5个水族箱(重复),每个水族箱放养50尾试验鱼。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水族箱选取10尾试验鱼进行24 h氨氮(水体总氨氮浓度为36.6 mg/L)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均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LNA的含量在肝胰腺和肌肉中都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饲料中LNA含量的增加,日本沼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L1.0组达到最高值。L0.5、L1.0、L1.5、L2.0和L2.5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CP)活力以L1.0组最高,但L1.0和L1.5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肝胰腺溶菌酶(LYZ)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L1.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4 h氨氮胁迫后,L0.5、L1.5、L2.0、L2.5组的肝胰腺M 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且以L1.5组M DA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肝胰腺SOD活力和T-AOC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1.5组SOD活力达到最高,L1.0组T-AOC达到最高;肝胰腺GSH-Px活力以L0组最高,但与L1.0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肝胰腺SOD活力为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的LNA需要量为1.19%。综上,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1.0%~1.5%)能改善日本沼虾的生长,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缓解氨氮胁迫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日本沼虾 亚麻酸 生长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氨氮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肝细胞原代培养的培养基选择与优化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7
摘要:为寻找适宜培养草鱼原代肝细胞的培养基,本研究运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CCK-8细胞活力实验,比较研究了DMEM/F12、α-MEM、RPMI-1640、M199和L-15 5种培养基,1μmol/L胰岛素、2 mmol/L谷氨酰胺和10μmol/L氢化可的松3种添加剂以及热灭活血清对草鱼原代肝细胞形态和活力的影响。通过形态学和活力检测观察发现α-MEM、M199和L-15均可以较好地促进草鱼原代肝细胞贴壁以及维持较长活力,其中以L-15为最优;此外,胰岛素的添加有助于细胞活力的维持,而谷氨酰胺和氢化可的松的添加以及血清灭活与否对细胞贴壁和活力维持均无显著性差别。本研究可为草鱼原代肝细胞的培养基选择提供参考,同时为草鱼生理学、环境毒理学研究乃至药物筛选提供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春季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和来源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5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探讨长江口春季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生源硅(BSi)4类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来源。结果表明:2015年春季长江口表层沉积物TOC、TN、TP和BSi平均含量分别为0.315%、0.041%、0.066%和0.450%,其中,沉积物中TOC、TN受到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输入双重影响,且海洋自生组分的贡献较大,二者空间分布均呈现南部分布最高并沿西北方向递减趋势;TP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并呈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BSi来源于生物沉积,总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趋势。与2007年相比,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含量降低,东南外海区域替代浑浊区域成为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最高区域,且陆源输入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贡献趋于减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鱼类生态类群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3、5、7、9和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渔业资源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州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及其季节变化。本次调查共采集96种鱼类,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选取其中的58种鱼类(其生物量之和占所有鱼类总生物量的95%以上),依据适温类型、产卵类型、摄食类型和洄游类型四个方面,对生态类群进行划分和研究。研究表明,从适温类型来看,海州湾各季节暖温性鱼类的生物量和种类数均超过总数的40%,占首位,其次是暖水性鱼类和冷温性鱼类。从产卵类型来看,海州湾鱼类以浮性卵鱼类和黏着沉性卵鱼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17%和31.19%。从摄食类型来看,海州湾各季节均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其种类数和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为55.17%和65.42%。从洄游类型来看,海州湾洄游鱼类(包括长距离洄游和短距离洄游)的种类数和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67.25%和57.11%。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鱼类生态类群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也十分明显,其变化规律与生态类群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带(OMZ)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洋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通常是指大洋水体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层,一般在水深200~1000 m之间,其形成主要与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导致的溶解氧消耗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对OMZ的浓度及水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DO低于20μmol/L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海域面积可占全球大洋面积的8%,水体体积可达大洋体积的7%,分布的主要区域包括东北太平洋(ENP)、东南太平洋(ESP)、阿拉伯海(AS)和孟加拉湾(BB)等海域。OMZ在全球海洋氮循环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那里不同化学形态的氮(NH_4~+、NO_2~–、NO_3~–、N_2O、N_2)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多种复杂反应。在OMZ的上部混合层,硝化作用将NH_4~+转化为NO_3~–,但在OMZ核心区主要进行着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过程,可以将NO_3~–、NO_2~–和NH_4~+转化为气态氮(如N_2、N_2O),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洋生物可利用氮含量更加不足。大洋OMZ区的存在不仅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分布、多样性,而且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迁移行为,但低氧区并不意味着是生物的贫乏区。同时,OMZ有利于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保存,影响Fe、Mn、S等对氧化还原环境敏感元素的迁移与转化。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大洋OMZ对全球物质循环、大洋生态系统和极端环境下生物演化过程有重要作用,但对大洋OMZ可能带来的复杂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仍然很有限,目前亟须深入探讨大洋OMZ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关键词: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 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效应 大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海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干燥是海藻储存、加工、生产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同的干燥方式对海藻脱水效率、能耗和品质影响很大。本文对藻类传统干燥和新型干燥技术的特点、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太阳能干燥技术能够充分做到干燥过程中绿色、环保,与空气热泵构成组合干燥模式,可解决太阳能不连续的问题;过热蒸汽干燥效率高、能耗低,藻类干燥后复水性好;真空冷冻干燥产品品质好,能最大限度保持藻类的营养和功能性成分;远红外加热技术对海带进行干燥,与同风速的热风干燥相比,可显著缩短干燥时间,降低能耗;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干燥江蓠,在保持品质的基础上干燥时间较热风干燥减少70%。本文同时对藻类干燥技术与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国内藻类干燥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干燥技术 海藻 微波干燥 太阳能干燥 过热蒸汽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逆势上扬
《中国水产 》 2017
摘要:2016年,渔业系统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坚决落实"四调优""四转变""打好六场硬仗"的要求,开拓创新、埋头苦干,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受益于此,克服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实现量额双升。一、总体情况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27.91万吨,进出口总额301.1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2.72%。其中,出口量423.76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