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是一种名贵的冷水经济鱼类,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工厂化繁育和养成。目前,我国关于裸盖鱼的病害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对山东烟台一养殖场自然发生疥疮病的裸盖鱼进行了病原分析,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命名为AF-1,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检测、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人工感染实验证明,AF-1对裸盖鱼有致病性,呈现症状与自然发病状态一致;结合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和gyr B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将AF-1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AF-1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等13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对氟苯尼考、氟甲喹等16种抗生素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裸盖鱼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病例,为裸盖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和疫苗开发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caspase3基因克隆及其在高温胁迫中的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团头鲂caspase3基因cDNA序列全长,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团头鲂caspase3基因全长为2 077 bp,开放阅读框长837 bp,5'非编码区长155 bp,3'非编码区长1 085 bp,命名为Ma Casp3。推测该基因编码27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0.92 ku,理论等电点为6.15。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Ma Casp3基因与斑马鱼(Danio rerio)caspase3氨基酸相似性最高,与其他节肢动物caspase3家族基因聚为一类。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Ma Casp3基因在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与常温对照组相比,高温胁迫7 d后该基因在团头鲂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Ma Casp3基因可能参与团头鲂高温胁迫的应答并引发细胞凋亡级联反应。此外,高温胁迫7 d与胁迫前比较团头鲂幼鱼肝脏组织呈现肝细胞肿大、混浊变性、细胞核溶解、肝细胞空泡化现象,因此实际生产中应密切关注养殖水体水温变化以减少温度应激导致的组织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
《湖泊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太湖水生植被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然而全面的太湖水生植被调查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未见报道.基于2014年夏季全湖水生植被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比较分析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共有23种水生植物从太湖消失,其中1981、1997和2014年分别消失7、4和12种.从分布区面积来看,1960年以来太湖水生植被总体呈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消失,东北部、东部及南部湖区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持续扩张的态势,1981年全湖水生植被分布区面积占8%,到2014年已经有33.82%的水面有水生植被分布.从生物量组成来看,太湖水生植被先升后降,从1960年的10×10~4t,持续上升到1988年的44.72×10~4t,1997年下降到36×10~4t,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29.09×10~4t.但挺水植被以外的水生植被,尤其是浮叶植被的生物量一直保持上升态势.总生物量的下降与东太湖挺水植被大面积消失有关,到2014年全湖挺水植被生物量比重仅占5.15%,东太湖沼泽化问题已不复存在.从群落组成变化情况来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群落分布区面积锐减,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分布区持续扩张.目前太湖水生植被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北部湖区水生植被恢复和东部湖区水生植被过量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鳍马面鲀精子的超微结构
《海洋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精子的超微结构,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其精子外部形态与各部位的横切结构。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精子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精子头部呈卵圆形,无顶体,头部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核内存在少量染色质空隙,无液泡;核后端正中有凹入核内的植入窝,呈棒状,植入窝较深,最深处占细胞核纵长的5/6,最宽处在细胞核末端,约占头部宽度的1/3。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由近端中心粒、中心粒间体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的长轴与基体的纵轴垂直,排列方式为"T"型;头部末端为袖套,内含5个或6个均匀分布的线粒体球和少量随机分布的囊泡。尾部细长,自基体向后伸出,尾部无侧鳍结构,其核心结构是轴丝,轴丝为典型的"9+2"微管复合体结构。揭示其精子的形态结构,以期丰富硬骨鱼类繁殖生理学内容,同时为鱼种鉴别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精子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循环水孵化系统的俄罗斯鲟受精卵孵化性能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绝大多数海淡水增养殖鱼类的苗种繁育几乎完全是人工繁殖,但对受精卵的孵化方式的研究较少,尤其循环水孵化方面。为探索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对鲟鱼(Acipenseriformes)受精卵孵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受精卵孵化率、孵化酶组成和含量以及孵化过程中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中总氨氮浓度随孵化时间呈线性增长,受精卵的排氨率为60~90 mg/(g·h),破膜6 h后孵化率为86%,孵化水体中孵化酶累积较严重。俄罗斯鲟的孵化酶主要由分子量为41.3 k Da的蛋白质组成,受精卵的孵化液由23种蛋白质组成,其中包括7种水解酶。研究表明,对氨氮的去除及孵化酶控制技术是循化水孵化系统急需攻克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俄罗斯鲟 循环水 孵化系统 受精卵 破膜率 孵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PRL基因、Na~+-K~+-ATPase α1基因对盐度胁迫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盐度胁迫下各时间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肠、鳃中催乳素(PRL)基因和Na~+-K~+-ATPase α1两种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盐度30为对照组,盐度5、10、40和50为实验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基因在两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基因的表达量具有组织和时间特异性。肠组织PRL、Na~+-K~+-ATPase α1基因的表达量,在盐度50和5条件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鳃组织PRL基因表达量,在盐度50和盐度5条件下,随胁迫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而Na~+-K~+-ATPase α1基因表达量在低盐条件下(盐度5)没有显著变化,在高盐条件下(盐度50)随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肠组织中,两种基因存在极显著的协同作用,随着盐度的升高,两种基因的表达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在鳃组织中,在10–40盐度范围内,两种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当PRL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升高(或下降)趋势时,Na~+-K~+-ATPase α1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或升高)趋势,且两种基因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研究表明,PRL具有抑制Na~+/K~+-ATP酶活性的作用,为今后盐度胁迫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菱鲆 荧光定量PCR PRL基因 Na~+-K~+-ATPase α1基因 盐度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鲤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系统中鱼体的生长及水质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鲤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系统中鱼体的生长及水质变化情况。采用陆基围隔法,分别设置了鲤单养、鲤+鳙二元混养及鲤+鳙+鲢三元混养3种鲤养殖模式,每种模式设3个重复,测定了鲤不同养殖模式下鱼体的生长及水质参数,实验共进行90 d。结果显示,与单养模式相比,二元混养和三元混养鲤的存活率和鱼体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偏高,而其总饲料系数则显著偏低。3种养殖模式中鲤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三元混养模式鲤肌肉的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养模式。在3种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系统中,生物絮团形成量与水温之间在19.3~28.5°C范围内呈显著的正相关。整个实验过程中,二元混养和三元混养水体的总氨氮、亚硝酸态氮、总无机氮、正磷酸盐及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均低于单养模式,而硝酸态氮、总碱度、有机悬浮颗粒物及叶绿素a含量均高于单养模式,除叶绿素a之外,其余水质参数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混养系统相似,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符合生物学原则的混养模式同样能够有效发挥养殖系统的生态功能,提高养殖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嬉子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12月,对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调查和分析。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利用藻类生物学等多种评价指标评价保护区的水体营养状态,为引江济淮工程开展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次采样共采集83种浮游植物,其中绿藻门为40种,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8.19%,硅藻门为25种,蓝藻门为10种,有42.86%优势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保护区的细胞密度均值为3.01×107ind./L,生物量为13.73 mg/L,且核心区均高于实验区,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整体显示是轻污染,水质整体清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保护区生物量与TN、CODM n呈正相关、与SD呈负相关。RDA分析表明,影响保护区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TP和CODM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烤贻贝中蜡样芽孢杆菌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的构建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不同贮藏温度、pH值和水分活度,使用R软件建立软烤贻贝中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面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得到,R2-Nagelkerke=0.979,Hosmer-Lemeshow检验中χ~2=0.0189,P=1,表明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高。此外,贮藏温度、水分活度、pH值及其交互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非生长情况影响显著(P<0.05),并且贮藏温度、水分活度或pH值越低,蜡样芽孢杆菌受到的抑制越强。随着温度、水分活度或pH值的升高,它们对蜡样芽孢杆菌生长概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位被其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取代,而且交互作用中两因素的影响中一个增强,另一个减弱。建立的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对实际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量化栅栏因子,并结合其交互效应,保证微生物的安全,及产品本身的营养和感官品质。
关键词: 软烤贻贝 蜡样芽孢杆菌 生长/非生长界面 logistic回归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品牌发展对策研究
《海洋经济 》 2017
摘要:品牌建设在提升远洋渔业产业链附加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首先分析了浙江省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产值效益,认为2008—2016年浙江省远洋渔业产值效益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然后通过对全国绿色食品数据进行检索分析,认为浙江省在绿色水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两个特征:占全国绿色水产品数量比重小;远洋渔业绿色水产品或绿色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最后提出了制定远洋渔业绿色食品认证发展计划、加强远洋渔业绿色食品认证扶持政策、扩大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和建立远洋渔业绿色食品认证考核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浙江省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发展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