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1
摘要:叙述了山西特色农业在"十二五"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详细分析了现状,提出农业信息化在推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幼苗对土壤铅、铬的生长响应及吸收积累的差异性
《植物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谷子幼苗对土壤中不同含量铅(Pb)、铬(Cr)的生长响应和吸收积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所试浓度(50~800 mg.kg-1)范围内,Pb、Cr在谷子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幼苗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和转运系数均为Pb大于Cr、Pb、Cr胁迫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的促进和高浓度的抑制作用,但Cr对生物量的影响比Pb更强。相同处理条件下,幼苗茎叶中可溶性蛋白质、DNA含量和增色效应对Pb、Cr的响应也有明显差别,Cr对幼苗的生理毒性和DNA损伤效应的作用强度大于P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水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2010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连续还田条件下灌水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干物质转移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浇越冬水可促进小麦分蘖;浇拔节水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成穗数;浇孕穗水可促进穗部干物质积累,提高千粒重.浇2水时,推迟第2次浇水时期使叶片干物质转移量和穗粒数增加;浇2水比浇1水的肥料表观利用率高,可促进穗部干物质积累.越冬水灌水量和总灌水量对分蘖、穗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小;拔节期或孕穗期增加灌水量则更有利于养分吸收及干物质积累与转移,提高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产效果明显.因此,确保越冬水可实现稳产,在越冬水基础上,拔节期增量灌水(900m3·hm-2)可满足冬小麦中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提高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实现节水高产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定与分析,探索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株行距配置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在52500株/hm2时最为明显;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模式是52500株/hm2密度下0.60m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种植习惯比较,增产了23.27%。因此,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株行距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