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北京密云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理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科学手段和定量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区域生态经济格局,为区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密云县为例,通过能值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展现了区域地理信息与生态经济格局综合评估研究的新框架,对促进地理科学向纵深领域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简要分析密云县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及其在北京的战略地位基础上,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其主要资源流的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人口承载力、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其他区域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定量描述了密云县生态经济格局和发展状况的总体特征,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密云资源,合理配置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值分析 生态经济格局 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密云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宿主植物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宿主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 mosseae)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4种宿主植物都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综合比较菌根长度、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3项指标,高粱敖杂1号对真菌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宿主植物菌根长度及根中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根外孢子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宿主植物中磷质量分数与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宿主植物甚至同种宿主植物不同基因型的品种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状况不同,宿主植物的菌根长度及根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对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西兰麦卢卡树离体快繁的研究
《北方园艺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2004年从新西兰引入红、桃红、粉红、白四种花色,以及矮化和普通型两种类型的麦卢卡树(Leptospermum scoparium)。嫩梢作为外植体,通过对不同激素种类以及激素配比的比较,初步建立麦卢卡树离体快速繁殖体系,即芽分化最佳培养基(MS+6-BA 2 mg/L+NAA 0.2 mg/L+GA30.1 mg/L)、嫩梢生长最佳培养基(MS+6-BA 0.8 mg/L+NAA 0.2 mg/L+GA30.1 mg/L)、生根最佳培养基(1/2MS+NAA 0.5 mg/L)以及生根苗移栽条件和操作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粉虱和温室粉虱在甘蓝上的刺探取食行为比较
《昆虫知识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刺吸电波图技术研究B型、ZHJ_1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和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在甘蓝上的取食行为,将3种粉虱的电波图进行比较,其中,B型和ZHJ_1型烟粉虱记录到np,C,pd,E1,E2,F和G波7种波形,温室粉虱只记录到刺探波形,少有取食波形。B型的20个记录中只有1个没有持续吸食波形;ZHJ_1型的25个记录中有10个记录没有持续吸食波形;温室粉虱没有持续吸食记录。甘蓝叶片韧皮部的结构或汁液的化学成分与温室粉虱的抗性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进行了7个温度(12,16,20,24,28,32,36℃)、两种光照条件(全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菌核产生量比较,温度对发病的影响,10种杀菌剂的抑菌试验和几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4~32℃;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加快;32℃下菌核产生量显著多于其他温度;20~30℃下早熟禾发病严重。多菌灵、扑海因、坪安1号和多氧霉素等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海因、井岗霉素、坪安1号和多菌灵对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肥用量对黄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配施等量化肥时不同用量有机肥对黄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采用有机肥系烘干鸡粪,所有供试肥料均以底肥形式一次施入。研究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机肥50,100 kg/m3)严重抑制了黄瓜定植初期的生长,黄瓜前期产量也明显低于不施或低量有机肥处理。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黄瓜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显著增加。黄瓜定植后74 d,所有处理基质的速效氮养分均已处于极低的水平,黄瓜普遍出现缺肥症状。试验初步证明了长季节栽培条件下一次施用高量有机肥难以及时提供足量的速效氮源,无法满足蔬菜养分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球白菜下胚轴原生质体培养及其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植物学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球白菜(Brassicacampestrisssp.pekinensis)的原生质体培养由于基因型依赖性强,细胞易褐化,愈伤组织的芽诱导率低等而难于再生植株。本实验以结球白菜的下胚轴原生质体为试材,研究了影响其细胞分裂及愈伤组织形成的因素,探索了经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的技术。结果表明,试材的基因型及培养基组成影响细胞分裂及褐化;KM8P是结球白菜原生质体培养更适宜的培养基,能显著减轻细胞的褐化;液体培养基中一定浓度的活性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细胞褐化进程,并有利于星状细胞团的形成;基因型Asko中,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胚的结构,其发生的频率约为5%,该类体细胞胚能全部顺利地发育成完整植株。本技术具有再生植株形成容易、频率较高且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等优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