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氧化碳发色罗非鱼片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研究发色罗非鱼片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小鼠按照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26.4 g/kg体重给予受试物后,14 d内观察实验雌性和雄性小鼠均未出现死亡情况。遗传毒性实验表明,发色罗非鱼片50、500、5000μg的处理组TA1535、TA1537、TA1538、TA98、TA100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变菌落数最大值为(165±7)个/皿,显著低于添加二硝酸氟(NF)和2-苯蒽胺(ANTH)的阳性对照组(p<0.01);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骨髓微核率分别为(1.0‰±0.5‰)、(0.3‰±0.5‰)和(0.5‰±0.7‰),剂量组之间无明显的剂量关系;高、中、低剂量组睾丸染色体总畸变率分别为5.5%、5.9%和4.9%,与阴性对照组总畸变率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阳性组(p<0.01)。说明本次实验条件下,发色罗非鱼片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15 g/kg安全剂量,Ames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均呈阴性,说明CO发色罗非鱼片无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补充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外源补充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对其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空白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活菌作为实验组(活菌含量为108 CFU/g),每组4个平行,在养殖场对凡纳滨对虾自幼苗至成虾进行一个完整养殖周期的养殖实验。选取养殖场中8个光照、位置等条件基本相同的养殖池分为2组,空白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投喂免疫饲料,养殖周期95 d。期间在第45、52、59、66、73天采样,称重并计算生长速率,并取其肠道内容物提取DNA,用16S r DNA序列V4区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投喂免疫饲料的实验组对虾生长速度比空白组平均快15.2%。(2)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含量高,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放线菌门含量较低。(3)空白组变形菌门平均含量(68.30%),明显高于实验组平均含量(57.94%);空白组拟杆菌门平均含量(23.58%)明显低于实验组平均含量(30.06%)。(4)变形菌门中以弧菌属、Anaerospora、小红卵菌属为主,空白组弧菌属平均占总含量的5.40%,实验组平均占总含量的1.94%;拟杆菌门中以异养硝化菌属、粘着杆菌属为主,实验组异养硝化菌属平均占总含量的8.12%,空白组平均占含量的5.56%。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蜡样芽胞杆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可改变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组成,提高对虾生长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海洋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循环处理对黄河鲤新品系幼鱼补偿生长性能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河鲤新品系幼鱼在饥饿-饱食循环状态下的生长补偿特点,选用初始均质量(23.44±3.21)g的黄河鲤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按处理组A组:饥饿5 d(S5)饱食20 d(F20);B组:S7-F28;C组:S15-F60;对照组Con:F75的投喂方案饲养,养殖实验为75 d。研究表明:(1)经过不同时长的饥饿,在恢复饱食投喂阶段,A组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70%,显著高于B组的1.08%、C组的0.87%以及对照组Con的0.60%;(2)在饥饿阶段,3个处理组A、B、C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_L)显著低于对照组Con;当恢复投喂后,A组、B组的SGR_L则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Con;(3)在饥饿阶段,A组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SGR_K)显著低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但在恢复投喂阶段,却显著高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4)处理组A节省饲料率为8.7%,较另外两个处理组高。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饥饿5 d饱食20 d循环3次的投喂方式能激发幼鱼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饲料投喂量最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资采购平台对科研事业单位低值易耗品管理的作用
《财会学习 》 2017
摘要:低值易耗品占科研经费的比例重,总额大,是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值易耗品本身单价低,总量高,消耗快,种类多,使用保管分散等特点,无论从前期购买、中期使用,后期报销及管理上都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隐患。尽管各类事业单位出台了一系列的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上还是存在着难度,甚至一系列措施形同虚设,起不到有效的监控作用。现在就引入物资采购平台管控低值易耗品等资产带来的作用进行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水平下添加抗菌肽对赤点石斑鱼影响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估了不同饲料蛋白水平(44%,48%,52%)和抗菌肽浓度(0.01%,0.02%)对赤点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组分别为:D1(44%,0.01%),D2(48%,0.01%),D3(52%,0.01%),D4(44%,0.02%),D5(48%,0.02%),D6(52%,0.02%)。每组3个平行,养殖8周结果如下:一定范围内,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随蛋白水平和抗菌肽浓度增加,D5组显著高于D1组(P<0.05)。形态学指标,D6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肠系膜脂肪(IPF)显著低于D5组(P<0.05)。同一蛋白水平下增加抗菌肽浓度可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随蛋白水平和抗菌肽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D3和D5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糖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D5组胰蛋白酶高于其他组(P<0.05),D1组过氧化物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抗菌肽浓度增加,胃蛋白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且丙二醛含量降低(P>0.05)。实验结果表明,48%蛋白水平下添加0.02%抗菌肽可以提高赤点石斑鱼生长性能,增强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降低饲料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春季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养殖活动对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F)的影响,于2014年5月采用走航式CO_2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多营养层次混合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的表层水CO_2分压(pCO_2)进行了大面调查,并通过数据计算桑沟湾海区的F值。在调查过程中,选择在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等区域内进行24 h定点连续观测。探讨了春季桑沟湾海–气界面CO_2的交换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大面调查结果显示,桑沟湾内海水中pCO_2总体变化趋势是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网箱养殖区海水中pCO_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大面调查中,贝类、藻类、贝藻混养、网箱养殖区的F值分别为(–1.02±0.83)、(–15.40±1.28)、(–4.32±1.41)、8.14 mmol/(m~2·d)。定点连续监测显示,藻类、贝类、网箱养殖区的pCO_2 24 h平均值分别为(320±14)、(330±10)、(413±37)μatm。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是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养殖区之间的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差异显著。影响各养殖区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日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与走航调查结果一致。养殖活动是影响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主导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目标强度测定与差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的测量是渔业声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2015年6―10月,在小型水槽内使用Bio Sonics DT-X(199kHz)科学探鱼仪发射水平声波,测量了4种共29尾不同鳔室结构的淡水养殖鱼类体侧向及背腹向(180°范围)的目标强度,并拍摄X光影像以了解鱼体鳔室结构及特征。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7尾、鳜鱼(Siniperca chuatsi)9尾、鲫鱼(Carassius auratus)6尾、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7尾。结果显示,单体鱼目标强度与声波入射角度具有cos三次方函数关系,体侧向与背腹向上最大目标强度均出现于鱼体主轴垂直于入射声波时,最小目标强度出现于头尾方向朝向声波时,与最大目标强度相差10dB。不同种鱼类体侧向平均目标强度略大于背腹向0.5~5dB。单室鳔鱼类目标强度比相近体长的两室鳔鱼类小。对4种鱼类的目标强度与鱼体相关生物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体侧向与背腹向目标强度主要受体长、鳔长和鳔长/鳔高值的影响较大。通过目标强度与实验鱼全长、体长、体重的线性回归,获得体侧和背腹入射方向目标强度与3个生物学参数的关系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鳔室形态鱼种的回波特征差异,辅助判别长江内常见鱼类(如瓦氏黄颡鱼、鱖鱼、鲫鱼等)的声学信号,结果对于淡水水域水平原位监测时分析评估资源量相关参数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目标强度 水平方向 声波 入射角度 鳔室结构 线性回归 淡水养殖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露胁迫对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子一代应激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了4个交配组合CC(C♀×C♂)、KK(K♀×K♂)、CK(C♀×K♂)和KC(K♀×C♂)的子一代。实验研究了干露胁迫对4组刺参体腔液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比较了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反应。结果显示:受到干露胁迫的4组刺参体腔液内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KK和KC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大于CC和CK组。4组刺参体腔液内细胞数在胁迫开始后逐渐上升,KK和KC组在胁迫结束时显著高于初始值。4组刺参体腔液细胞吞噬活性都呈"降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显著。干露导致4组刺参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同时,KK和KC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4组刺参体腔液内溶菌酶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受到抑制,但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程度不同,CC和CK组子一代对干露胁迫具有更好的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