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西藏鱼类增殖放流初报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藏土著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并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近年来,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渔业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恢复当地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西藏鱼类增殖放流概况、苗种来源、放流实施、效果评估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苗种来源不稳定、缺乏技术规范、效果评估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建立西藏鱼类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重视放流后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西藏 土著鱼类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标记回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渔用药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强力霉素、甲苯咪唑和替米考星是水产养殖业中的常用渔用药物,为了阐明这3种渔用药物对水环境中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毒性效应,研究了强力霉素、甲苯咪唑和替米考星对斜生栅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2 mg·L~(-1))的强力霉素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的含量均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12、27和64mg·L~(-1))时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且质量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质量浓度为5 mg·L~(-1)的强力霉素在48~72 h之间对斜生栅藻叶绿素a的含量具有促进作用,96 h后才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甲苯咪唑在低质量浓度(0.5 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的含量便表现出抑制效应,且抑制效应随其质量浓度(1、2、3、4 mg·L~(-1))的增加而增强。替米考星在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48 h内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的含量没有明显作用,48~96 h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在1~8 mg·L~(-1)浓度范围则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强力霉素、甲苯咪唑和替米考星对斜生栅藻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抑制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9.564、11.905、11.046、16.214 mg·L~(-1),1.198、3.979、5.118、3.940 mg·L~(-1),7.744、7.691、7.548、7.251 mg·L~(-1)。甲苯咪唑(0.5、1、2、3和4 mg·L~(-1))、强力霉素(2、5、12、27和64 mg·L~(-1))和替米考星(0.5、1、2、4和8 mg·L~(-1))分别处理斜生栅藻96 h后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89.8%、70.8%、26.6%、15.5%和7.5%,111.9%、94.1%、65.9%、58.5%和30.3%,81.5%、55.6%、47.4%、20.7%和13.3%。3种渔用药物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表现为甲苯咪唑>替米考星>强力霉素。

关键词: 强力霉素 甲苯咪唑 替米考星 斜生栅藻 毒性效应 叶绿素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成纤维细胞gcngr1基因的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gr1(nogo-66 receptor)是在哺乳类上发现的一种神经元受体,可调节轴突的可塑性并抑制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再生,最新研究还发现它是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reovirus)的神经受体。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出血病导致高死亡率,开展GCRV受体相关研究可有助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该研究在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中克隆到草鱼ngr1 c DNA序列(下文简称为gcngr1),发现其与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神经受体基因Ngr1有相似的结构序列;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PSF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受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感染后gcngr1 m R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与病毒的增殖趋势基本一致;病毒经病毒抗体孵育后再感染PSF细胞,细胞中病毒的增殖水平下降,gcngr1m RNA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该研究结果提示gcngr1与病毒的感染相关,为进一步分析gcngr1是否为GCRV神经元受体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草鱼 ngr1 基因表达 qRT-PCR 呼肠孤病毒受体 PSF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组分的海藻热分解机理研究

太阳能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探究海藻生物质的热解机理,采用表征分析和热重-质谱分析展开对海藻中多糖、蛋白质、灰分这3种主要组分参与热解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糖和蛋白质的热失重范围分别为175~310℃和300~350℃;而灰分使海藻热解过程中最大热失重速率增大,且脱灰使失重峰对应的温度区间向低温段偏移。海藻热解过程中主要气体的释放规律为:由于多糖、蛋白质和灰分在参与热解过程中均产生CO_2,其释放规律曲线与热失重曲线相对应。而SO_2气体的释放主要来自于多糖中硫酸基的热解。由于多糖及脱灰后海藻不含或含有少量蛋白质,所以热解过程中无NO_2释放。

关键词: 海藻生物质 热解 蛋白质 水溶性多糖 灰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知化养殖——第四次工业革命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

摘要:水产品养殖业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必须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根本的转变。文章提出了知化养殖的概念,并指出知化养殖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在实现养殖标准化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资源转化率;并在与多种养殖技术并存的形势下,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知化养殖从生产环节中"单个过程的知化"到"与新型IT技术的深度融合",再到"人工智能+水产养殖"的技术路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研究表明知化养殖的趋势已经有所显现,将成为突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弯道超车的必然。

关键词: 知化 水产养殖 技术革命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典型虾池的磷含量及解磷细菌数量分析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滩涂土池、河口区土池、高位池、虾蟹混养土池4种华南典型对虾养殖池,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及解磷细菌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位池水体中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308mg/L,显著高于其他3种池塘(p<0.05),其他类型池塘均低于0.018mg/L。滩涂土池、河口区土池和混养土池底泥中的总磷质量比分别为506 mg/kg、1 049 mg/kg和660 mg/kg。不同类型池塘中的解磷细菌数量存在差异,滩涂土池及河口区土池底泥中无解磷细菌检出,高位池和混养土池水体解磷细菌分别为2.67×10~3CFU/m L和2.07×10~3CFU/m L,其中解磷细菌数量占异养细菌的比例均低于3.10%。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虾池底泥中的总磷水平高,但水体中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较低,且池中的解磷细菌数量低。针对这一状况,可考虑科学提升环境中解磷细菌的数量水平,促进池塘的磷循环,有助于消减养殖时潜在的磷污染风险。

关键词: 环境学 解磷细菌 池塘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是南海北部陆坡水域中层鱼类的重要种类之一,本试验中根据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水域综合调查中的中层拖网数据,对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体长范围为30~64 mm,体长由3个股群组成,其体长平均值分别为(37.52±2.39)、(44.62±2.84)、(49.80±3.17)mm,其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W=8.418×10~(-6)L~(3.0985);性腺成熟度以Ⅱ期、Ⅲ期居多,50%性腺发育为Ⅱ期及以上的尾明角灯鱼体长为42.54mm,雌、雄比为1∶0.7,较大个体中雌性居多;夜间其平均摄食等级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0:00、22:00、4:00时尾明角灯鱼的平均摄食等级分别为0.82、1.58、2.53;本次调查白天在600 m以浅水层多未捕获尾明角灯鱼,傍晚开始捕获少量样品,夜间在上层捕获的量较大,该现象反映了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同时佐证了该鱼白天多分布于700 m以深水域的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参数及资料。

关键词: 尾明角灯鱼 昼夜垂直移动 体长 繁殖 摄食习性 中层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关键词: 底层渔业生物群落 多样性 时空分布 东海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导流板形状变化的双开缝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研究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风洞试验研究导流板形状变化对双开缝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以优化网板导流板结构,提高双开缝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试验设计4种导流板形状的网板模型,分别为矩形、扇形、凸梯形和凹梯形,4块网板模型的基本结构参数相同,展弦比2.5,叶板的曲率12%,双层导流板的预设角度30°和25°,主面板角度12°,试验风速28 m·s~(-1),冲角(α)范围0°~70°,模型安装于塔式六分量机械-应变天平的立柱上,分别对网板所受到的阻力、升力和力矩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在网板升力系数方面,4块网板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为Cy(凸梯形)>Cy(矩形)>Cy(扇形)>Cy(凹梯形),具有凸梯形结构的网板模型的最大升力系数较高,为1.946(α=47.5°);在网板阻力系数方面,在冲角为30°时,Cx(扇形)>Cx(矩形)>Cx(凹梯形)>Cx(凸梯形),具有凸梯形结构的网板模型阻力系数较低;4块网板模型的最大升阻比关系为Cy/Cx(凸梯形)>Cy/Cx(矩形)>Cy/Cx(扇形)>Cy/Cx(凹梯形),具有凸梯形结构的网板模型最大升阻比较高,为7.486(α=30°);在稳性对比方面,扇形导流板结构网板模型稳性较好,Cm绝对值与Cp变异系数分别为0.061和5.43%。试验表明,具有凸梯形导流板的双开缝曲面网板可以产生较大的升力,且阻力较小,具有良好的工作效果;具有扇形导流板的双开缝曲面网板稳性较高。试验结果可为拖网网板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板 风洞试验 水动力性能 导流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云纹石斑鱼杂交家系建立及遗传效应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尾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27尾云纹石斑鱼雌鱼授精建立父系半同胞家系28个,在家系鱼苗生长到130 d时,从所有家系中共选取1294尾鱼苗,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质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4组父系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能,利用线形混合模型(line mixed mode)对母本和父本遗传效应进行预测,利用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MINQUE)对5个生长性状方差组分进行估计,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生长性状遗传相关、遗传力进行估计,采用调整无偏预测法(adjusted unbiased prediction,AUP)预测父母本的加性及显性随机遗传效应。结果显示,5个生长性状之间的加性、显性、基因型和表现型遗传相关基本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为(0.5 2 1±0.0 2 0)~(0.8 0 5±0.0 1 8),广义遗传力为(0.5 2 1±0.017)~(0.832±0.011)。27个雌性亲本中有7个(5766、6436、5779、5798、5782、6440、5790)在5个生长性状上达到了极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4个雄性亲本中有1个(8920)达到了极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其后代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其他雄性的后代。28个杂交组合中有7个(5766*5777、6436*8932、5779*8932、5798*8932、5782*8932、6440*8920、5790*8920)在头长、体高和体质量3个性状上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显性效应。本研究首次开展了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云纹石斑鱼远缘杂交及遗传效应预测研究,为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 冷冻精子 远缘杂交 遗传力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