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投喂技术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克氏原螯虾俗名小龙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北美,20世纪30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氏原螯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品种,该产业也已发展成集养殖、加工、流通及旅游节庆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测算,2016年克氏原螯虾经济总产值已达1466亿元,从业人员近500万人。现今,稻虾综合种养作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养殖模式已占到其养殖面积的七成。然而,在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显微介导河蟹总DNA导入镜鲤的检测与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7
摘要:利用显微介导远缘杂交技术将河蟹总DNA直接导入镜鲤受精卵内,再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的外源DNA。在30对AFLP引物中,有3对引物扩增出供体基因片段,即在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中均有和河蟹基因相同而对照镜鲤没有的条带。对6尾阳性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的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阳性显微介导河蟹基因在镜鲤中均含有供体基因目的片段。本研究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验证了河蟹总DNA可通过显微介导方式整合到镜鲤基因组中,为显微介导外源总DNA转化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事业单位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珠江水运 》 2017
摘要:为适应财政国库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减少现金结算风险,保证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将扩大公务卡的使用范围。本文针对事业单位公务卡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建议,以其对基层预算单位有所启发,为管理部门优化公务卡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惠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了解惠来近岸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特征,评估夏季休渔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2014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在惠来近岸海域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法(IRI)、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等方法对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调查海域春秋两季共捕获游泳动物162种,隶属3门60科。春季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龙头鱼(Bombay duck),秋季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和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春秋两季游泳动物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258.8和462.9 kg/km~2,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25 022.3和25 686.3 ind/km~2。ABC曲线表明,惠来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均处于严重受干扰状态。[结论]夏季休渔使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质经济种类渔获比例等得到明显改善,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电力推进应用研究
《船电技术 》 2017
摘要:在海洋捕捞产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海洋品的供应将主要依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岸海域水土资源有限且受水质状况的限制,深远海水域却拥有着优质的水源、适宜的洋流性水温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经济的新空间,也是推进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远海养殖平台是一种集深远海养殖、鱼苗培育、科考研究、渔获物初加工,渔船补给等功能于一身的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养殖平台的运行要求,结合电力推进系统的特点,创新性地将电力推进应用在这种大吨位、无动力定位、需跨洋作业的工作母船上。首先分析了电力推进在该养殖平台上应用的优劣势;并根据其实际运行工况,对在其上的电力推进系统配备设计方案;最后通过使用ETAP软件分析验证该方案的潮流、短路电流以及谐波,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匙吻鲟工厂化繁殖关键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在传统繁殖模式下,匙吻鲟催产时间晚,繁殖效果不稳定,不能满足市场对匙吻鲟苗种的需求。我所在进行"匙吻鲟工厂化繁殖与培育"项目实施中,将现代渔业设施与成熟的人工繁殖技术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催产率达到100%、产卵率100%、受精率91.3%、孵化率92.5%。一、材料1.亲本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集群形态与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4年11月17日~12月2日我国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部分区域(塞内加尔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作业时获取的FURUNO FCV-292型船载探鱼仪声学映像资料,结合渔业声学原理与水文环境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海域底拖网渔船捕获主要小型中上层渔业资源为北梭鱼(Albula vulpes)、斑鳍圆鰺(Decapterus rhonchus)与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等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的11.23%、11.34%,5.78%,其它捕捞种基本为底栖鱼类;将鱼群集群类型分为散点状、短带状、散带状、块状与带状等5种集群类型,统计了每种集群类型出现的站位地理信息,5种集群类型占比依次为22.4%、15.3%、27.6%、22.4%与12.2%;在水平尺度上,鱼群集中分布于海表温度为27℃与28℃等温线之间的水域,且集中现象明显,两个集中区域分别位于近岸海域中部与南部;鱼群主要栖息水层深度为10~30 m,占整个水层的90%以上;受水温垂直梯度变化影响较小,对盐度的垂直变化有一定的应激行为;鱼群的形态在夜间分散日间聚集,夜间多表现为散点状集群,日间多表现为短带状、块状与带状等聚集程度高的集群类型;集群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日间多夜间低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研究讨论了该海域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情况;分析了鱼群集群类型与生物量的内在关系,发现在生物量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集群类型为散带状与带状,此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渔船的瞄准捕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