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调整发展模式 努力构建福建省多元化生态型畜牧业
《福建畜牧兽医 》 2011
摘要:近20年来,福建省的畜牧业发展迅猛,2009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400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5%,一跃成为全国畜牧大省。每年出栏生猪2300万头,家禽3亿羽,这些畜禽产品中70%来自规模化饲养场,应该说,规模养殖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一定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技术
《植物保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稻曲病人工接种的发病效果和稳定性,在温棚条件下采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法分别研究了稻曲病菌不同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浓度和接种时期的接种效果。采用病菌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sucrose broth,PSB)作为接种体,其穗发病率为100%,明显好于病菌米糠培养液(23.33%)。病菌在PSB中培养5~7天接种效果较好,随病菌培养天数的延长,接种效果明显下降。接种的分生孢子浓度越低水稻病穗率和病粒数也越低。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孕穗中后期,采用含分生孢子浓度为4×106个/mL的病菌PSB培养液注射接种,穗发病率达100%,平均病粒数35.1粒,最高达87粒。研究表明,温棚条件下建立的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能获得稳定的发病效果,并可区别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储藏种质筛选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采用恒温恒湿培养箱在42℃、RH88%的条件下人工老化21d的方法筛选243份水稻种质的耐储藏特性,SSR分子标记分析人工老化后发芽率在40%以上6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老化后发芽率小于40%的有180份,占74.10%;发芽率41%~70%的有45份,占18.52%;发芽率在70%以上的仅有16份,占6.58%。遗传相似系数以0.44为阈值时,可分2大类;遗传相似系数以0.72为阈值时,可分为12亚类。说明60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可以作为水稻耐储藏特性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籼稻新组合全优5138高产制种技术
《福建稻麦科技 》 2011
摘要:全优513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全丰A与福恢5138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10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该品种双亲的特征特性及在福建建宁县和将乐县制种实践,总结其高产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南地区阳桃产期调节技术
《福建果树 》 2011
摘要:阳桃(Averrhoa carambola L.)又名杨桃、无敛子、五棱子等,为酢浆草科无敛子属的热带、南亚热带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南方种植历史悠久的特色水果。阳桃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多种成分,如糖分、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各种纤维素、酸素。其药用价值也很大,对口疮、慢性头痛、跌打伤肿痛的治疗有很好的功效;所含的纤维素及酸素能解内脏积热,清燥润肠通便,是最适宜食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系统发育标记基因在芽胞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武夷科学 》 2011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传统鉴定芽胞杆菌的方法被一种可定量、较精确的以可翻译核苷酸序列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所取代,即以进化速率不同的分子为研究对象,进行芽胞杆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近年来不断有系统发育标记基因被发现并使用,本文就近年来使用较多的分子标记基因,如gyrB、rpoB和gyrA、rpoD等基因在芽胞杆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系统发育基因 gyrB、rpoB和gyrA、rpoD 芽胞杆菌 系统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银翘散治疗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蓝耳病)的效果观察
《福建畜牧兽医 》 2011
摘要: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俗称蓝耳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报道,而后迅速蔓延到欧洲以及世界各地。我国最早于1996年报道有该病存在,在之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肺炎双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肺炎双球菌能导致仔猪发生败血症和肺炎等,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该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新技术,针对肺炎双球菌(S.pn)的16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诊断S.pn的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重复性、特异性和灵敏度等验证表明,该方法适用于S.pn的临床检测,为由S.pn引起的猪肺炎等疾病的快速诊断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肺炎双球菌 荧光定量PCR 16S rRN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7~2009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NILs鉴别品种和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2007~2009年从福建省各地采集分离的223株单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组成。结果表明,223株稻瘟病菌被鉴定出20个生理小种,其中ZB13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6.91%;CO39-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18个致病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47.09%;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23个致病型,其中J76.2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41.26%,从而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组成相对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