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粉病菌对不同品种甜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瓜品种"DQ122"(感白粉病)和"DQ21"(抗白粉病)为试材,研究了2个甜瓜品种苗期受白粉病侵染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等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DQ21"能使细胞内SOD酶活性、CAT酶活性和MDA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其自我调节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DQ122";感病品种的POD活性要强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保持较高PPO酶活性的能力;感病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


浅析影响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因素
《农业科技通讯 》 2013
摘要:从黑龙江省大豆的比较优势出发,在大豆生产成本、品质、单产等几方面对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低温锻炼对不同菊芋品种块茎内含物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芋1号"和"神芋"菊芋品种为试材,通过自然状态的低温锻炼,测定了2个菊芋品种块茎中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的变化;并利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了低温锻炼下的块茎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抗寒性品种"青芋1号"随温度降低,总糖含量升高,还原糖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反之,非抗寒性品种"神芋"总糖含量降低,还原糖升高幅度小,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降低幅度大.细胞超微结构发现,抗寒性品种"青芋1号"在-20℃时才表现出液泡破碎,线粒体数量增多,变形及解体;非抗寒性品种"神芋"在5℃时就出现类似现象,这与植物在遭受寒冷环境条件细胞适应性变化相一致.


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种间竞争研究
《草地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东北绥化地区冬春饲料不足,拓宽饲草料来源,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rva L.)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2种牧草5个豆禾混播比例建立混播草地,在4个生育期测定牧草高度、牧草产量、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比较其混播牧草产量和组分等生产性能,探索高产优质混播草地建植与持续管理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5个混播组合和2个单播的产草量高低依次为AB_5>B>AB_4=AB_3>A>AB_1>AB_2,其中AB_5(无芒雀麦20%+苜蓿80%)混播组合产草量分别是单播苜蓿产量的1.28倍,是单播无芒雀麦的1.05倍,增产效果明显,体现了混播草地的生产力优势。通过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力变化的综合比较,AB_5组合在抽穗/开花期刈割时获得干产草量为12933.75 kg·hm~(-2),在本研究区建立高产优质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较为理想。


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0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建立大豆品种黑河50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大豆品种黑河5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密度为主处理,栽培方式为副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栽培方式以及二者的互作均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处理A2B5产量最高,即密度45万株·hm-2与15cm平作组合,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影响显著,且种植密度的影响要大于栽培方式。


大豆南繁流程和田间技术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南繁作为大豆育种的组成部分,其能够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从大豆南繁育种实际出发,结合南繁流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多种高效而低成本的方法和对策,同时提出了相对合理高效的大豆南繁育种田间管理技术方法,可为今后开展大豆南繁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依据。


叶菜型甘薯在北方水稻育秧大棚的引种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将叶菜型甘薯引入黑龙江省,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秧苗移栽后的空闲时间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福菜薯18号的外观形态较好,产量与南方原引地差异不大,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从而为叶菜型甘薯品种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