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运旱系列小麦品种品质及加工特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提高小麦专用加工品质和产后经济效益,满足人们优质消费和市场专用加工需求。在对7个运旱系列小麦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各品种加工面包、面条、馒头品质特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为12.7%~16.4%,湿面筋含量为27.8%~36.2%,沉淀值为36.0~52.2 m L,稳定时间为4.6~12.8 min,面筋指数为4.93%~93.97%,说明所选运旱系列小麦品种间蛋白质品质差异较大但都有较高的加工品质指标,且确定7个小麦供试品种分别属于优质中筋、中强筋、强筋品种类型。其中,运旱618、运旱115适于加工面包专用或作为配粉使用;运旱20410、运旱805、运旱102最适于加工馒头;运旱22-33适于加工面条专用;运旱719适于配粉和加工面条、馒头。综合分析,所选运旱系列小麦品种有较好的加工品质特性,能够提高面粉企业和加工业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8份具有不同农艺性状特征的远志样品进行农艺性状(株高、根直径、根长、第一侧根分叉高度、侧根数、根重)分析,并采用HPLC对18份远志样品的3个指标性化学成分(细叶远志皂苷、远志酮Ⅲ、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进行含量测定,最后通过散点图分析6个农艺性状与3个指标性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8份远志样品中的3个指标性化学成分含量与远志根直径均无明显相关性,且细叶远志皂苷含量与其余5个农艺性状也无明显相关性;远志酮Ⅲ在主根长较短、第一侧根分叉高度较短,侧根数较多的远志样品中含量较高;3,6'-二芥子酰基蔗糖在主根长较长的远志样品中含量较高。可见现行远志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及等级划分与良种选育方法,并不符合优等药材其体内指标性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药典标准,所以急需制订出具有科学数据支撑的远志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及良种选育方法。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褐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炭施入土壤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及矿质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及保肥能力。为探明其施入土壤后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采用Biolog与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K(不施生物炭)和施用5 g·kg~(-1)、10 g·kg~(-1)、30 g·kg~(-1)、60 g·kg~(-1)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AWCD)、功能多样性指数以及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表征土壤微生物活性的AWCD值呈下降趋势,表现为:5 g·kg~(-1)处理≈CK>10 g·kg~(-1)处理>30 g·kg~(-1)处理>60 g·kg~(-1)处理,其中CK和5 g·k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10 g·kg~(-1)、30 g·kg~(-1)和60 g·kg~(-1)处理在整个培养期间的AWCD值显著低于CK处理(P<0.05);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H′)、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相反趋势,5g·kg~(-1)、10 g·kg~(-1)、30 g·kg~(-1)、60 g·kg~(-1)各处理的H′较CK处理分别增加0.16%、-0.88%、-3.14%、-11.09%,S分别增加-2.82%、-11.27%、-18.31%、-47.89%,E分别增加1.14%、3.00%、3.73%和13.76%。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K处理比较,5 g·k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10 g·kg~(-1)、30 g·kg~(-1)和60g·k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方式影响显著(P<0.05)。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细菌OTU数目及丰富度指数(Chao1)呈增加趋势,5 g·kg~(-1)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而10 g·kg~(-1)、30 g·kg~(-1)、60 g·kg~(-1)处理的OTU数目较CK处理分别增加1.09%、5.26%、24.42%,Chao1分别增加5.73%、10.21%、37.68%。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CK处理和5 g·kg~(-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10g·kg~(-1)、30 g·kg~(-1)、60 g·kg~(-1)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加32.3%、21.1%、16.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各处理较CK处理分别减少22.1%、55.3%、66.8%、50.5%。生物炭施入土壤后降低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活性,减少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种类,使土壤原有微生物群落组分发生改变,生物炭也影响了土壤细菌各菌群在土壤中的丰度,使其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为了不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石灰性褐土上生物炭一次还田量不能超过5 g·kg~(-1)(干土)。
关键词: 生物炭 石灰性褐土 微生物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Biolog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全膜双垄沟播改善干旱冷凉区盐渍土水盐状况提高玉米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渍土的水盐调控机制,在山西省大同市,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半膜覆盖垄播(LB)、半膜平铺穴播(CK)为对照,研究全膜双垄沟播(QM)技术对盐渍土水盐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QM处理0~30 cm土壤含水率比LB和CK高3.6%和2.9%,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高27.8%和7.0%,能大幅优化耕层土壤水盐环境,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成苗率;QM处理各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大喇叭口期比LB和CK低28.3%、36.3%,在收获前期比LB和CK低31.2%、30.5%;对比1 m土体脱盐率,QM处理脱盐作用最强,比LB和CK高16.9%、30.7%,能大幅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QM处理比LB、CK玉米提早成熟4 d,增产69.7%和125.3%。总之,采用QM处理可以优化土壤耕层水盐分布,提高出苗率,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大幅提高产量。研究可为内陆干旱冷凉地区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的技术模式。
关键词: 干旱 土壤水分 盐分 全膜双垄沟播 生育进程 玉米


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化控剂作用下产量的差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不同玉米品种寻找出其最适的化控剂,以6种不同的玉米杂交品种为主因素,以5种不同的玉米化控剂处理为次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化控剂处理下各小区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协玉5号’品种在化控剂处理下产量增加较其他品种显著,‘协玉3号’品种不适合化控处理;玉黄金、矮壮素化控剂以及喷水处理并不能显著提高产量,高玉金对产量增加有负效应;同时,‘协玉4号’、‘太玉339’品种喷矮壮素能提高产量,‘协玉5号’、‘先玉335’品种喷玉黄金能增产。化控剂对提高玉米产量作用不明显,不同的玉米品种适用不同的化控剂。


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分析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严重危害我国大豆生产。我国大豆胞囊线虫有8个生理小种,其中,4号生理小种致病力最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大豆产区。了解抗源的遗传模式有助于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对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高抗抗源CBL黑豆为父本、高感材料品75-14为母本,构建了F_1、F_2和F_(2∶3)3个世代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CBL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CBL黑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为64.47%,F_(2∶3)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为75.99%。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育种可以在早代选择。


春箭筈豌豆生长动态及收割期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春箭筈豌豆的生长发育和营养变化动态规律,了解其最佳刈割期,以春箭筈豌豆5-1-5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春箭筈豌豆株高、生长速度、物质积累、产量组成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春箭筈豌豆生长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苗期生长缓慢,分枝后期-现蕾期生长最快,是营养体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物量和茎/叶比值,从分枝后期开始逐渐增加,但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降低;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在结荚期和成熟后期达到高峰,结荚期鲜草产量、CP、CA、CF、EE、NFE、TDN产量分别为17.2、0.5、0.33、1.29、0.11、2.17、2.73 t/hm2;成熟后期干草产量、CP、CA、CF、EE、NFE、TDN产量分别为4.71、0.41、0.34、1.40、0.10、2.49、2.83 t/hm2。综合分析认为,播种后76~88天左右是春箭筈豌豆的最佳刈割期。在饲草实际生产中,春箭筈豌豆应在开花至结荚初期进行收割。


等氮条件下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等氮量225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养分吸收及0~20 cm和21~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均不同程度增加夏玉米产量,增产16.48%~48.15%,收获指数增加7.81%~15.52%。缓控释肥处理对夏玉米产量提高作用明显,最高达9 697.50 kg/hm2。缓控释肥处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残留量呈低-高-低的趋势,能较好协调土壤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较高,利于获得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