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46条记录
甜糯玉米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模式的示范推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摘要:用"两精四适宜"即铺膜精细播种、精细管理;适宜播种期、适宜密度、适宜采收期、适宜绿色病虫害防治的综合集成栽培技术,种植迪糯278、京科糯2000、迪甜6号、迪甜10号、鲜糯1号5个甜糯玉米品种,两年来种植推广面积达1966.667hm2,平均增产2550kg/hm2,平均增收4500元/hm2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068万元。

关键词: 甜糯玉米 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病虫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5%苦参碱微乳剂配方研究

现代农药 2011

摘要:开发一种水基化的苦参碱农药制剂。按照自创苦参碱微乳剂的制备工艺和微乳剂技术指标控制实验的要求,进行配方筛选实验,确定了配方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苦参碱原粉0.5%,乙酸乙酯20%,乳化剂C 20%,丙三醇0.5%,甲醛0.1%,去离子水58.9%。通过对该配方产品的验证实验,包括低温稳定性、抗冻、乳液稳定性等,检验产品的合格性,结果显示0.5%苦参碱微乳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微乳剂质量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表明该配方可行。

关键词: 苦参碱 微乳剂 配方 技术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末代农民现象的思考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摘要:末代农民的出现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末代农民群体具有年龄偏大、外出就业困难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三个基本特征,在区域之间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是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结果。最后提出了农业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期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末代农民 农村劳动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晋中盆地甜玉米制种优势探讨

中国种业 2011

摘要:甜玉米营养丰富、品质优良、食味可口,同时具有多样性和自然生长无污染的特性,市场前景广阔,甜玉米生产投资少、管理简易、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如将生产的甜玉米制成罐头打入国际市场,可以赚取外汇,还可推动城郊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而要推广种植甜玉米,制种是关键。山西晋中作为我国最早的玉米制种基地有其独有的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岳山区屯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摘要:屯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基本情况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超大的行政村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有四点,一是自然村多、无人自然村多;二是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建筑中土坯房、土窑洞等土质建筑多、空闲建筑多;三是黄土广泛覆盖;四是农村人口萎缩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障碍因素有四点,一是农村宅基地私有观念;二是剩余人口安置难;三是村庄内部林地政策;四是资金不足.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人口 整治潜力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家兔群发性疾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中国养兔 20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区采煤沉陷农田土壤养分的三维可视化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摘要:当前,我国黄土区井工采煤已经造成大量农田沉陷,但针对沉陷农田的养分表达侧重于传统的二维等值线表达,与沉陷地形变化信息不能很好地结合。以山西潞安集团司马煤矿沉陷区农田养分数据可视化为例,对不同沉陷深度下土壤特征空间变异运用Surfer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Surfer软件的等值线功能和三维地形模块,简便、高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数据形式表达沉陷农田区域的养分空间变化格局,为简便、准确掌握养分因子在整个沉陷农田区域内的空间异质特征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农田 三维可视化 Surfer软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抗源CH7103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及其与已知基因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条锈病新抗源,以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的新抗源CH7103为材料,对其抗条锈性及抗病基因的来源、遗传模式和细胞学特征及其与已知抗病基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03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条中31、32号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近免疫,与其抗性供体小偃7430及其野生亲本的抗病侵染型相似,而其小麦亲本均感病,说明CH7103对条锈病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抗×感的F1代均表现免疫,侵染型为0~0;级,且F2、F2∶3、BC1代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分离模式。通过等位性检测,初步明确CH7103含有的抗条锈病基因与已有的抗CYR32小种的基因Yr5、Yr10、Yr15、Yr41不存在等位关系,可能属于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细胞学研究表明,CH7103及其与小麦品种"中国春"等杂种F1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具有2n=21Ⅱ的配对构型,并能与小麦染色体完好配对。说明CH7103不含较大的外源染色体片段,是一个携带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异源渐渗系。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彭提卡偃麦草 异源渐渗系 抗条锈性 等位性测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示范促进吕梁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的蓖麻、大豆、谷子、花生、向日葵5种作物中筛选出适宜吕梁山区种植的13个品种,在吕梁市进行为期2年的示范展示。示范田蓖麻、大豆、谷子、花生、向日葵的亩产分别在162 kg、141 kg、233 kg、359 kg、及171 kg以上,供示范的所有品种增产率均在13%左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展示、辐射作用。

关键词: 科技示范 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熟玉米新品种苏玉26号栽培要点及制种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摘要:玉米杂交种苏玉26号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于2003年以自交系ZH38为母本,自交系H36为父本杂交育成,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品质好、中熟、半紧凑等特点,适宜种植密度67500株/hm2,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行比为1∶5。

关键词: 苏玉26号 中熟 玉米杂交种 栽培要点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