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285条记录
发酵玉米芯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玉米芯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的影响.选用60头体况良好、13月龄左右、体重[(395±32)kg]相近的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不添加发酵玉米芯的全混合日粮,试验1组饲喂添加10%发酵玉米芯的全混合日粮,试验2组饲喂添加20%发酵玉米芯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3 d.结果显示:1)试验1、2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1、2组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2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与对照组和试验1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各组瘤胃液pH无显著差异(P>0.05);2个试验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乙酸、丙酸、戊酸摩尔百分比及乙酸/丙酸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2个试验组瘤胃液丁酸摩尔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异丁酸和异戊酸摩尔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3组肉牛瘤胃菌群中的主要优势菌门.试验1、2组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属水平上,3组的主要优势菌属均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目未鉴定属(unidentified Bacteroidales).试验1、2组普雷沃氏菌科未鉴定属(unidentified 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1组还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对照组Ruminococcus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试验1、2组(P<0.05);试验2组的梭菌目未分类属(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和毛螺菌科未鉴定属(unidentified 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发酵玉米芯能够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环境,同时影响瘤胃菌群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的组成.

关键词: 发酵玉米芯 西门塔尔杂交牛 生长性能 瘤胃发酵参数 菌群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果实网条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条纹自交系西瓜(TD)和网条突变体西瓜(WT)为材料,通过分离群体的条纹性状比例探索西瓜的条性状遗传基础;以转录组测序及表达差异分析为基础,探索网条突变体西瓜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变化,筛选出条纹自交系与网条突变体西瓜之间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57个,主要富集于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等7种代谢途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对核心基因的进一步分析,初步挖掘出部分网条突变体西瓜中有关生物胁迫抗性的基因变化情况,进一步筛选确定西瓜深绿条纹基因(ClGS,watermelon dark-green stripe)、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5编码基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类长春碱合成酶编码基因、叶绿素a-b结合蛋白编码基因可能是决定西瓜网条果皮性状的核心基因;qRT-PCR验证结果表明,条纹自交系西瓜与网条突变体西瓜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西瓜不同果皮条纹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也为阐明西瓜不同果皮条纹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瓜 果皮条纹 转录组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 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枸杞新品种‘宁农杞15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农杞15号’是以‘06-3-8’为母本与‘宁农杞1号’进行杂交选育的宁夏枸杞新品种。果实长椭圆形,深红色,果粒大。多糖含量46.45g·kg~(-1),平均单果质量0.82 g。2~5龄平均株产干果0.55 kg,较对照‘宁杞1号’高102%,5龄株产干果1.01 kg,比对照高98%。物候期较对照提前7~10 d,适宜以银川为代表的二季产区种植,作为锁鲜、制干、榨汁兼用品种推广使用。

关键词: 宁夏枸杞 杂交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枸杞酚类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中重要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认为是营养、功能食品的主要功效成分。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滋补品,富含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宁夏枸杞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宁夏枸杞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分析与鉴定方法及生物活性;同时也总结了酚类物质对枸杞食药风味/五味的贡献、合成代谢及其深加工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枸杞酚类化合物研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展望。以期为宁夏枸杞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特色资源枸杞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宁夏枸杞 酚类化合物 提取 分离 结构表征 加工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塑料大棚宜机化栽培模式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宁夏地区塑料大棚宜机化种植模式对番茄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效果。在大棚内采用不同垄距(190 cm (A1)和210 cm(A2))与不同密度(1 800株/667m~2(B1)、2 200株/667 m~2(B2)、2 500株/667 m~2(B3)),单(H1)、双(H2)行种植与不同密度组合的栽培方式分别进行2个茬口(2019年夏秋茬、2020年早春茬)的番茄种植,研究2种栽培模式下番茄的生长和产量品质特征。结果表明:垄距为190 cm时,番茄的生长及产量、品质等指标优于垄距210 cm;A1B1组合番茄产量、平均单果质量最高,分别为8 841 kg/667 m~2、171.8 g,比A2B1处理分别高35.3%和9.4%;当垄距相同时,低种植密度处理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高种植密度。在垄距为190 cm条件下,进行单、双行栽培模式试验发现,在下午时段(15:00—17:00)单行西侧的番茄植株透光率最高,显著高于单行东侧和双行的东、西两侧;第1、2、3垄的单行东侧番茄透光率分别高于各垄双行东侧35.6%、20.3%、18.2%。单、双行种植模式番茄的产量呈现密度增加产量降低的趋势;当密度分别为B1、B2、B3时,单行产量比双行产量分别高12.8%、19.4%、10.2%;并且单行模式下番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双行。综上,在宁夏地区塑料大棚内夏秋茬和早春茬番茄宜采用垄距为190 cm,密度为1 800株/667 m~2的单行种植模式。

关键词: 番茄 宜机化 栽培模式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黄土区典型坡面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

林业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3个相邻的由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典型坡面,从坡顶向坡脚设置连续样点,调查各样点的土地利用、植被特征、立地条件及表层(0^20 cm)SOC含量,分析其坡向差异、坡位变化;以"离坡顶的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为自变量,以表层SOC含量的顺坡滑动平均值为因变量,定量描述坡面尺度效应;再以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为因变量,实现由"点"到"面"的尺度上推.[结果]研究区表层SOC含量存在明显的坡向差异、坡位变化、尺度效应.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平均值在南坡(7.60 g·kg-1)最高,东坡(6.42 g·kg-1)次之,西坡(5.65 g·kg-1)最低,其坡位间变幅在东坡(15.95 g·kg-1)最大,其次为西坡(11.34 g·kg-1),最小为南坡(9.72 g·kg-1),说明东坡的坡面效应最强,其次为西坡,南坡最弱.东坡、西坡、南坡表层SOC含量的坡位变化大致相同,均由坡顶向下逐渐减小,至离坡顶水平距离200、150、280 m(相对距离0.73、0.45、0.76)后趋于稳定,主要与坡面"上部为自然状态的坡地+林草植被+恢复年限长、下部为人工梯田+林农植被+扰动频繁"的空间格局有关.在东坡、西坡、南坡上,距坡顶水平距离每增加100 m,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3.40、-2.50、-1.51 g·kg-1;距坡顶相对距离每增加0.1,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0.96、-0.75、-0.55 g·kg-1.构建3个坡向不同坡位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增加而变化的数量关系(R2>0.7,P<0.001),籍此可由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精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平均值.将所有位点数据融合得出,离坡顶相对距离0.4的位点表层SOC含量最接近坡面平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面表层SOC含量沿坡从上至下基本呈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恢复年限的坡面分布格局有关.以顺坡(相对)水平坡长增加为尺度变量可较好地定量刻画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藉此可实现坡面表层SOC含量平均值的精确便捷推算.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立地条件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含量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土壤湿度动态与影响因素

林业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和带间各布设1套200 cm测深的智墒传感器,分层逐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变化,同时布设1台气象站连续监测近地面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条件,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土壤湿度对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2020年和2021年为平水年,降水量分别为467.4和440.8 mm;2022年为枯水年,降水量为354.8 mm;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为平水年(2021年,17.0%)显著高于枯水年(2022年,14.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呈近线性增加,其斜率表现为林带间高于林带内,平水年高于枯水年。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林带内(15.3%)高于林带间(14.0%),但在120~200 cm土层为林带间(17.6%)高于林带内(16.8%)。在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为林带间(42.9%)高于林带内(37.8%),但在60~200 cm土层为林带内(23.2%)高于林带间(19.1%)。土壤湿度变化的季节格局为:相对稳定期(3—4月)、耗损期(5—8月)、恢复期(9—11月)和衰退期(12月—次年2月),最大值多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平水年)和12月(枯水年);土壤湿度变化的垂直空间格局为:速变层(0~50 cm)、活跃层(50~90 cm)、次活跃层(90~170 cm)、相对稳定层(170~200 cm)。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湿度日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正相关的前1日土壤湿度和负相关的土壤温度,月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负相关的土壤温度。【结论】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林带内和林带间土壤湿度在季节和剖面上均表现出较大波动,枯水年比平水年波动的层次更深。综合分析发现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象因子均是影响枯水年和平水年日及月尺度各剖面层次土壤湿度变化的要素。其中,前1日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在0~120 cm土层内的土壤湿度为林带内高于林带间。本研究结果对宁夏半干旱黄土区水平沟整地后退化植被科学恢复及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山杏人工林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水平沟整地 半干旱黄土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下氮素调控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秸秆还田措施下氮素调控水平对盐碱地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016—2020年连续5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土壤,建立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N0)、施氮量180 kg/hm~2(N180)、360 kg/hm~2(N360)、540 kg/hm~2(N540)4个处理,分析不同氮素调控水平下土壤关键理化因子特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素调控水平对土壤全盐含量、pH值及有机质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N360处理相比N0处理显著增加速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且增加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蔗糖酶的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发现,根际土壤细菌OTU在各处理间大小依次为N180>N0>N540>N360,N180处理相比N0处理提高Chao1指数,而N180、N360、N540处理相比N0处理降低了Shannon指数;群落结构组成显示,N180、N360、N540处理相比N0处理降低门水平下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G6分属及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sphaera)相对丰度;冗余分析得出土壤有效磷与细菌群落间关系密切。综上,秸秆还田措施下,施氮量360 kg/hm~2处理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酶活性,而施氮量180 kg/hm~2有助于增加根际土壤细菌OTU,同时能提高土壤细菌物种总数,改善土壤群落结构。

关键词: 盐碱地 氮素 土壤 速效养分 细菌群落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青贮添加剂对饲用小黑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饲用小黑麦青贮发酵技术,本研究设置无添加、菌剂(复合植物乳杆菌与布什乳杆菌,活菌数分别为≥1.6×1010 CFU/g、≥4.0×109 CFU/g;添加剂量为 0.005 g/kg)、酶制剂(复合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酶活性分别为 0.9×104 U/g、5×104 U/g、1.7×105 U/g;添加剂量为 0.3 g/kg)、菌剂+酶制剂(同上)、甲酸(添加剂量为 4 mL/kg)、丙酸(添加剂量为 4 mL/kg),共 6 个处理组,青贮 90 d后测定其营养成分、发酵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青贮品质.结果显示:与无添加组相比,菌剂组的干物质含量降低(P<0.05);添加剂组均提高了饲用小黑麦青贮料的粗蛋白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中,丙酸、菌剂、甲酸、酶制剂组的粗蛋白质含量和甲酸、丙酸、酶制剂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丙酸组的粗脂肪含量均为显著提高(P<0.05),酶制剂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相对饲喂价值(RFV)值最高;酶制剂、甲酸、丙酸组的pH低于无添加组(P<0.05),酶制剂与丙酸组的乳酸含量较无添加组增加了 2~3 倍,菌剂+酶制剂组的乙酸含量高于无添加组(P<0.05).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得出,添加菌剂等均提高了饲用小黑麦的青贮品质,其中丙酸与酶制剂效果较为突出.

关键词: 饲用小黑麦 青贮 添加剂 营养价值 发酵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草原蝗虫优势种和指示种及其对植被群落的响应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宁夏草原蝗虫群落优势种、指示种及其对植被不同类群的响应关系,2019—2020年在宁夏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选取典型调查样地,对不同草原类蝗虫优势种、指示种及其对不同植被群落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作为宁夏四类草原共同优势种,与禾本科和菊科盖度、高度、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和赤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作为温性草原指示种蝗虫,与禾本科植被盖度、频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红缘短鼻蝗(Filchnerella rubimargina)和黑腿星翅蝗(Calliptamus barbarus)作为温性草原化荒漠的优势种,与其他科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因此,科学监测禾本科与菊科植被分布较广的草原类型将有助于蝗虫有效监测和及时防控,进一步为草原管理和蝗虫可持续治理提供支撑。

关键词: 宁夏 天然草原 草原蝗虫 优势种 指示种 植被 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