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9798条记录
侵染山东黄瓜的西瓜银斑驳病毒分子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纤维素降解细菌Duganella sp.的分离及降解能力解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低温是寒区秸秆还田后微生物降解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的】获得低温纤维素降解细菌以提高寒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方法】取冬季土壤样品进行富集,以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Na)为唯一碳源,采用稀释涂布等方法分离纯培养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获得一株15℃条件下降解纤维素的细菌,初步归类为杜擀氏菌属(Duganella)。其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15℃,初始pH值7.0,装液量50/100 mL,接种量12.5%,此时的CMC酶活最高为398.2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40.45%。菌株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对滤纸、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分别为19.24%、9.48%和7.30%。【结论】本研究为寒区秸秆降解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同时为后续低温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 低温 纤维素降解 产酶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掺混肥对麦玉轮作体系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控释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该研究以郑单958(夏玉米)和济麦22(冬小麦)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FFP)、优化施氮(OPT)、含3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夏玉米)和含5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冬小麦)(CRBF1)、含5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夏玉米)和含7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冬小麦)(CRBF2)共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麦玉轮作系统单季和周年作物产量(P<0.05)。与FFP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1.4%~3.0%、1.9%~3.4%和1.6%~3.1%(P>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土壤N2O和CO2的周年排放(P<0.05)。CRBF1和CRBF2处理的土壤N2O周年排放总量较FFP处理显著降低了27.7%~34.6%(P <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全球增温潜势(GWP)(P<0.05)。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GWP较FFP处理降低了4.2%和5.7%,其中CRBF2处理差异显著(P<0.05)。施氮降低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GHGI较FFP处理降低了5.6%~8.6%(P>0.05)。与FFP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10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降低30.6%~34.3%(P<0.05),减少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综上所述,控释掺混肥在稳定作物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麦玉轮作体系的轻简高效氮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产量 温室气体 排放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硝态氮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油鸡种鸡持续受精能力研究

中国家禽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北京油鸡种鸡的持续受精能力,研究共设计两个试验探讨输精间隔对种鸡持续受精能力的影响和种鸡个体间持续受精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相比于7 d与8 d的输精间隔,输精间隔为6 d时具有最高的平均受精率和最长的持续受精时间(23 d)。北京油鸡公母鸡繁殖性能均存在个体差异,单次输精后1~10 d内平均受精率高于90%的公鸡占比52%,平均受精率高于95%的公鸡占比10%;有55%的母鸡单次输精后1~10 d平均受精率在95%以上。结果表明,北京油鸡最佳输精间隔为6 d,为保证系谱准确性建议停精时长30 d或以上,北京油鸡种鸡个体持续受精能力间的差异为选育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北京油鸡 持续受精能力 输精间隔 受精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褪黑素对水培韭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培韭菜辛辣风味不足是限制产业发展难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韭菜风味前体物质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S-alk(en)yl cysteine sulfoxide,CSO]积累不足.为提升水培韭菜风味,以'791'韭菜为试材,研究含有不同浓度(25、50、75、100、150 μmol·L-1)褪黑素的水培营养液对韭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韭菜的株高、叶宽、叶长、根系活力、单株干(鲜)质量、理论产量等指标随外源褪黑素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褪黑素浓度为100 μmol·L-1时达到峰值;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75或1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能有效促进韭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黄酮、总酚等营养物质的积累,硝酸盐含量略有增加;褪黑素处理能显著提升韭叶辛辣度,编码CSO合成关键酶基因AtuFMO4/5/6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它们可能与韭叶辛辣风味提高密切关联.综上,外源褪黑素处理有助于提升水培韭菜的产量和品质,75 μmol·L-1褪黑素处理能够兼顾韭菜产量、品质和生产成本,实现优质水培韭菜生产.

关键词: 水培韭菜 褪黑素 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 品质 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肥混播对夏玉米产量、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夏玉米种子与控释肥混播对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施肥经济效益、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化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不施氮对照、常规施肥、种子控释肥混播和氮磷钾减量50%控释肥种子混播共4个处理,分析调查了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吸收、叶片酶活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与常规施肥相比,2个控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增加7.7%~22.1%,夏玉米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0.75%~33.3%、16.3%~27.1%、4.78%~36.5%,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0.7%~24.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4~74.1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4.1~20.2 kg/kg,夏玉米每公顷净收益(扣除肥料投入)比常规施肥增加9.67%~19.6%。吐丝期根际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基因数、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与常规施肥没有显著差异。种肥混播在夏玉米上实现了增产增收,提高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肥 氮肥利用效率 酶活性 微生物功能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人机观测时间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估算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时间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CCD)估算的影响,分别在玉米抽雄吐丝期、籽粒建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选择同一天的 10:00-10:59、11:00-11:59、13:00-13:59 和14:00-14:59 进行无人机多光谱观测试验,并结合PROSAIL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CCD数据,分析一天中不同时刻典型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及CCD估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一天中,无人机玉米冠层反射率和与实测CCD相关性较好的植被指数值均随时间变化,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变化最明显,越接近12:00,实测的植被指数值越低,而在一天的不同时间PROSAIL模型模拟的植被指数值几乎没有差异.在同一天,基于不同观测时间获取的同一植被指数与实测CCD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指数间的差异不一致;而模拟得到的同一植被指数与CCD的相关性在同一天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育时期,基于不同观测时间无人机数据构建的CCD估算模型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精度,但不同观测时间的估算结果存在差异,决定系数最低的为0.53,最高的为 0.80.这些结果表明,在传统的光谱数据获取时间范围内(10:00-14:00),无人机影像获取时间仍对玉米CCD估算有影响,越接近 12:00,估算精度越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作物的CCD精准估算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 冠层叶绿素密度 观测时间 机器学习 PROSAIL模型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乙烯醇/3-巯基丙酸-InP/ZnS量子点荧光薄膜测定水中铜离子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巯基丙酸(3-mercaptopropionic acid,MPA)修饰的In P/Zn S量子点(MPA-In P/Zn S QDs)作为荧光敏感材料,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作为基质材料,开发一种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用于水中痕量Cu2+的快速检测。对荧光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及机械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VA与MPA-In P/Zn S QDs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0~1 000 nmol/L)呈高度线性相关(R2=0.95),检测限为23 nmol/L,响应时间为6 min;最后,将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应用于饮用水、饮料和酒中Cu2+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能够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Cu2+检测,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速及便携性强的优点,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 铜离子 荧光薄膜 量子点 饮用水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大型圆形养殖池的流场特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大型圆形养殖池内的水动力特性,利用研发的无人船搭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系统现场测定了潜水推流器数量(n=2、4)对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h=1.5,2.0,2.5 m)流场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推流器数量为2个时,大型圆形养殖池1.5、2.0、2.5 m水层池边流速分别为0.4、0.3、0.1 m/s,当推流器数量为4个时,1.5、2.0、2.5 m水层池边流速分别为0.6、0.4、0.3 m/s;水平方向上,养殖池流速随着池边缘距池中心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垂直方向上,流速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流速分布显示,无论利用2个还是4个推流器推流,都能在养殖池内产生旋转流,但高流速仅仅在养殖池边缘附近,且养殖池中心附近的流速接近于0,导致污物很难到达养殖池中心的排污口。研究表明,推流器数量与大型圆形养殖池不同水层流场分布特性密切相关,养殖池内不同水层的平均流速均随着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圆形养殖池由中心到池壁均产生较为明显的流场分区现象,高流速区域分布在养殖池表层池壁附近;大尺寸圆形养殖池在初始水动力条件、推流器数量一定时,环流仅在池边产生,池塘中间位置产生环流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圆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布设方式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圆形养殖池 现场测试 水动力特性 潜水推流器 测流无人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毒素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毒素是产毒丝状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农产品及其制品中,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真菌毒素的去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综述了真菌毒素的污染特点、限量标准以及脱毒技术,重点系统总结了基于石墨烯、金属有机骨架和磁性纳米材料吸附剂的真菌毒素物理吸附脱毒技术研究进展,进一步促进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在物理吸附技术中的发展,推动物理吸附脱毒技术在真菌毒素防控中的应用.

关键词: 真菌毒素 脱毒技术 物理吸附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