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腐植酸水溶肥对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中柴1号”为实验材料,应用盆栽方式研究腐植酸水溶肥对柴胡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柴胡苗龄为60 d时分别设腐植酸水溶肥稀释倍数1 200(T1)、1 500倍液(T2)、1 800倍液(T3)、2 100倍液(T4)对幼苗进行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处理30 d后分析各处理对柴胡幼苗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以及光合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3处理的株高、叶片数、根粗、根长分别显著增加了36.82%、37.03%、42.78%、22.38%,根鲜重、叶鲜重、根干重、叶干重相较CK分别极显著增加了90.36%、98.68%、123.84%、104.38%。此外,腐植酸水溶肥还增强柴胡幼苗根系2,3,4-氯化三苯四氮唑(TTC)还原活力,抑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等酶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提升Pn、Gs、Tr等光合参数。综上可知,施用腐植酸水溶肥1 800倍液可显著促进柴胡幼苗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幼苗抗逆能力、增强光合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柴胡苗期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柴胡 腐植酸水溶肥 幼苗生长 根系活力 生理特性 光合作用


香梨优斑螟在甘肃的发生规律与为害特性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甘肃省新发生的重要林果蛀果蛀干害虫.通过田间调查,对甘肃省张掖市和兰州市不同果园香梨优斑螟的种群发生动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在甘肃地区1年可发生3代,第2代成虫密度最高;主要以3~5龄幼虫在树干和侧枝的翘皮裂缝处、腐烂病斑处和果实内滞育越冬;除已报道的苹果、梨、杏、枣等外,新发现一种适生寄主——贴梗海棠.本研究初步了解了香梨优斑螟在甘肃省的为害寄主、年发生动态及越冬习性,为该害虫的防控阻截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覆膜类型综合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对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及增产的效应,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覆膜增产种植技术及高效利用降水、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选用白色地膜覆盖(F1)、普通黑色地膜覆盖(F2)、生物降解地膜覆盖(F3)、液态地膜覆盖(F4)和地布-地膜覆盖(F5)5种覆膜方式,以平地无覆盖(CK)为对照,测定土壤物理、化学及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将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对16个评价指标及6个评价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处理F1、F2、F3、F4和F5分别较CK增产15.8%、17.9%、16.9%、1.4%和15.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15.6%、23.4%、12.5%和19.8%,降雨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0%、22.9%、21.8%、9.9%和20.1%。基于熵权TOPSIS法模型分析,处理F2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为0.809,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各覆盖处理效果综合评价排序为:普通黑色地膜(F2)>普通白色地膜(F1)>生物降解地膜(F3)>地布(F5)>液态地膜(F4)>裸地(CK)。【结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降解地膜和地布可一定程度地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从环保角度考虑,可作为普通聚乙烯地膜可行的替代材料。
关键词: 玉米 地膜覆盖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熵权TOPSIS模型


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的残留动态及与棉蚜防效的相关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的内吸活性和向顶传导特性,可用做种子处理来防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探讨噻虫嗪处理种子后农药的残留动态与防效的相关性,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为试材,用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不同剂量进行种子包衣处理,调查防治效果的同时采集棉花植株样品,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棉花植株中噻虫嗪及其代谢产物噻虫胺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后,播后16 d首次采样,不同剂量噻虫嗪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753~2.768 mg/kg,其代谢产物噻虫胺含量范围为0.278~0.894 mg/kg。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残留量呈指数下降,播后66 d对棉花样品进行检测时,2种药物在棉花中的含量均小于检出限0.001 mg/kg,噻虫嗪及代谢产物噻虫胺在棉花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不同剂量噻虫嗪种子包衣可显著降低苗期蚜虫虫口密度,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并且植株中的农药残留水平与棉蚜防治效果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棉蚜刺探叶片后产生拒食效应有关。


覆膜对陇东旱地苹果根际土壤化感物质积累与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果园地膜覆盖对土壤化感物质及真菌群落的影响。【方法】以红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清耕(CK)、覆膜2年(2Y)、覆膜4年(4Y)和覆膜6年(6Y)对苹果树根际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化感物质和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苹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土壤中主要的化感物质的含量总体上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覆膜措施对苹果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随着覆膜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其中镰刀菌属丰度显著增加。综合对比,覆膜4年的苹果根际土壤中含水量及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较CK分别增加了5.65%~15.00%、3.72%~8.29%、50.16%~64.31%和14.19%~31.44%。β-1,4-木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显著提高,较CK分别增高了78.71%~84.4%、89.01%~97.43%和83.45%~87.68%。并且在0~20 cm的土层中苹果根系的生长量显著提高。与CK相比,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了489.84%、533.87%和542.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香兰素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覆盖地膜可通过影响苹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土壤碳循环,效果随覆膜年限而异,以覆膜4 a(年)最佳。同时覆膜年限的延长抑制了土壤中植物化感物质的积累,但覆盖年限过长会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生产中,覆膜4 a为西北旱地苹果园适宜的连续覆膜年限。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郑58后代变异分析及应用评价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农业种质资源又被称为"种业芯片".因此,引进、创制和丰富种质资源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通过人工诱变是种质资源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0.67 mg/L EMS诱变玉米自交系郑58花粉,构建1 650个株系的玉米突变体库,从M2和M3后代筛选到包括生育期、株型、叶型、穗型、粒型、叶色、轴色、育性等多个农艺性状突变体,表型变异率约为9.6%.结果表明,具有育种应用潜能的代表性材料有Z330、Z641和Z1433等,可供用于选育矮秆、低穗位、耐密植、抗倒伏型新品种;Z636、Z848和Z930等新种质材料可用于测配或改良玉米穗型、粒型、轴色、粒色及品质性状.


外源褪黑素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褪黑素作为光周期信号变化的重要生理信号物质,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对生物有机体的代谢活动、免疫活动、抗逆活动及繁殖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孵化2 h内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含不同浓度(0, 0.02, 0.2, 2和20μg/g)外源褪黑素的人工饲料后,观察了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体型和体重变化、卵巢发育进度、以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变化。【结果】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含0.2, 2和20μg/g外源褪黑素的人工饲料后,3-6龄幼虫历期和总幼虫历期较对照(取食正常人工饲料)显著延长,雌蛹历期较对照显著缩短。在20μg/g外源褪黑素处理下,草地贪夜蛾总幼虫历期最长,比对照延长2.53 d;雌蛹历期最短,较对照缩短1.67 d;而所有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雄蛹历期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2和20μg/g外源褪黑素处理后,2-6龄幼虫头壳宽度显著减小,预蛹前幼虫体重明显下降,雌雄蛹重显著减轻;成虫寿命和产卵期显著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显著下降。在20μg/g外源褪黑素处理下,草地贪夜蛾雌成虫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均最低,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5.12%和31.66%。生殖系统解剖观察表明:随着外源褪黑素浓度的增加,雌蛾卵巢的发育速度明显减缓。【结论】高浓度外源褪黑素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其发育历期延长、体型减小、体重减轻、生殖力下降。本研究的结果为褪黑素在有害生物防控方面的潜在利用和草地贪夜蛾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甘肃临夏高寒区饲用藜麦产草性能和营养价值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高寒区饲草短缺难题,本研究分析了15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计算相对饲喂价值,评价了各品种(系)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干草产量最高的是'GSQ6',达20.78 t·hm?2;'台湾红藜'鲜草产量最高,达112.46 t·hm?2;'蒙藜1号'干鲜比最高,达到0.39;'台湾红藜'茎叶比最高,达到2.75.'白藜05'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4.84%;'GSQ-7'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3.79%.'陇藜4号'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综合评价草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品质指标,临夏高寒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饲用藜麦品种(系)为'GSQ-6''陇藜4号'及'台湾红藜',其中'GSQ-6'具有高产、纤维含量低及优良的适口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饲用藜麦品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藜麦饲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促进草地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藜麦 临夏 高寒区 饲草 生产性能 品质 相对饲用价值


基因型与环境对胡麻产量和脂肪酸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胡麻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验点的辨别力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以参加2009—2010年甘肃省胡麻区域试验的品种为材料,通过AMMI模型对其产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年份和环境对产量影响较大,其次是基因型。G14品种的稳定性表现最好,G10的品种稳定性最差。结合产量结果来看,G7、G2和G1的丰产性和稳产性都很好,比较适宜推广。P6对品种产量鉴别能力最强,P8对品种鉴别能力最差。从品质分析结果来看,基因型和环境作用对含油率和亚油酸含量的影响较大;亚麻酸、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受年份、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硬脂酸受基因型的影响较大。其中G2的含油率和棕榈酸含量最稳定;G8的亚油酸含量最稳定,G10的亚麻酸含量最稳定。从试验点的Di值来看,P5的含油率和油酸含量最稳定;P6的亚麻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不稳定。本研究为胡麻品种选择及试验点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功能类群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再植障碍问题限制了当归产业健康发展.为了建立高效种植方式,在甘肃渭源县设置 5 种种植方式[A:豌豆-小麦-当归;B:豌豆-蒙古黄芪-当归;C:豌豆-马铃薯-当归;D:豌豆-当归-当归(对照);E:豌豆-休耕-当归],采挖期通过Illumina Hisqe 2500 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ITS1 变异区的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真菌多样性差异不大,较对照D处理,A、B、C和E处理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低,Simpson指数较高.(2)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隶属于11门167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四枝孢属(Tetracladium)为优势属.(3)冗余度分析发现:在门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速效钾、电导率、pH值,在属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pH值、二氧化碳呼吸速率.(4)FUNGuild预测表明:植物病原体和木质腐生真菌功能群的相对丰度较高.综上所述,不同作物轮作较当归连作,降低了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