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后熟温度对"兰州软儿梨"后熟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兰州软儿梨”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后熟温度条件对“兰州软儿梨”后熟过程中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质构及色差的影响,以期探明“兰州软儿梨”的后熟规律,并为其后熟过程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低温处理能延缓“兰州软儿梨”的后熟进程,而随着后熟温度增加,“兰州软儿梨”后熟进程加快。16℃处理下,“兰州软儿梨”果实的呼吸高峰出现在后熟第20天,而19、22、25℃处理下果实的呼吸高峰均出现在第12天;不同温度处理果实乙烯释放高峰期均为第12天,且随着后熟温度提高,果实乙烯释放量依次增加;不同后熟温度处理对“兰州软儿梨”果实质构有显著影响,果实硬度呈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变化,且后熟温度越高,硬度下降越快;果实肉质的胶着性、咀嚼性变化呈现为16、19℃处理下缓慢下降,22、25℃处理下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后熟处理温度对“兰州软儿梨”果皮色差影响明显。
关键词: “兰州软儿梨” 后熟温度 呼吸强度 后熟品质 质构 色差值


北方根结线虫在党参上的群体动态及世代循环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肃省党参上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循环,以期为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通过田间定点连续取样对土壤中的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根组织中各虫态进行分离和镜检计数。【结果】在甘肃省,从4月上旬开始,北方根结线虫在党参上1年发生4代,平均每代历期为36 d,完成1代最短需要28 d,最长为53 d。田间气温和降水量对北方根结线虫发育影响较大,当田间气温为18℃、降水量为141~176 mm时,北方根结线虫发育较快,完成1代平均为30 d。【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北方根结线虫在甘肃省党参上的群体动态及世代循环,对该线虫病的及时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甘肃天水麦积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及建议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葡萄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果品之一,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麦积区发展葡萄产业具有的优越地理气候条件、产业发展现状及总结的成功经验。同时,从品种单一、绿色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应用不够、低效葡萄园面积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麦积区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绿色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低效园改造、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力度5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发展建议,旨在为麦积区葡萄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级减小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粒级减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和单施有机肥(OM)较单施化肥(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提高了>1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农田有机碳变化响应敏感。NPKM和OM较NPK处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其中0~1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34.1%和25.2%,10~2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26.89%和17.95%,而长期NPK处理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储量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和OM处理)可显著提高耕层>0.25 mm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增加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土壤增碳培肥效果显著,而单施化肥对改善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固碳培肥效果不明显,需加强与有机肥配施从而实现土壤培肥。


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方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解矮秆基因在地方种中的分布,本研究检测了甘肃省地方种矮秆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结果表明:(1)地方种Rht-B1b和Rht-D1b的频率极低;41.4%的地方种携带Rht8,且春麦区高于冬麦区;46.7%的地方种含Rht24b,春麦区低于冬麦区。Ppd-D1a的频率仅17.8%,且春麦区低于冬麦区。另外,仅检测到Rht-D1b/Rht8、Rht-D1b/Rht24b和Rht8/Rht24b 3种组合,频率分别为0.2%、0.5%和12.8%。(2)地方种携带的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分布频率低于育成种,且差异较大。不同来源育成品种携带的优势矮秆等位变异和频率不同,清水试验站的品种以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黄羊试验站的品种以Rht-B1b、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甘谷试验站的品种以Rht8和Rht24b为主。清水和黄羊试验站的品种秆矮、丰产性好,可在河西、沿黄灌区、陇南、陇东的小麦育种中应用;甘谷试验站的品种茎秆高,抗病性突出,可应用于定西、天水、陇南和陇东等旱地小麦的抗病改良。(3)基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15份地方种和31份育成种,以上材料均携带2个及以上降秆基因(包括矮秆基因或Ppd-D1a),可为甘肃不同麦区小麦矮秆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黄土旱塬区近40年降水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冬小麦是黄土旱塬区重要口粮作物,产量受降水等因素影响较大,为研究降水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收集、统计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近40年冬小麦长期观测数据,分析冬小麦产量、耗水量等指标随降水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区近40年冬小麦产量以每年51.2 kg·hm-2速度增加,但持续系数仅为0.43;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3月中上旬、5月上旬和下旬降水量增加,产量随之显著增加;全生育期降水满足率为64.4%,干旱年型仅为52.7%,不同生育时期中拔节-灌浆期满足率最低.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近40年呈降低趋势,平均为361.3 mm,播种-返青期耗水占全生育期的34.3%,为全生育期耗水最大的时期;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在出苗-拔节期和拔节-灌浆期降水满足率最低,分别为36.9%和42.2%,此阶段降水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冬小麦产量相关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耗水量>穗数>穗粒数>播前底墒>生育期降水量>全年降水量.近40年来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稳产性差,原因为播种-返青期耗水占全生育期比重较大,降水满足率低,影响了冬小麦分蘖成穗和水分高效利用.以上结果表明,保证该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降水满足率和休闲期降水高效蓄集,是冬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研究结果对冬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麻17份亲本及组合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胡麻优质品系作为杂交亲本配置组合,以求进一步在胡麻产量和品质方面有所突破,以本单位新培育的8个胡麻品系作为母本,与9个成熟品种进行组配,共配制72个杂交组合,旨在测定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结果表明,CP2205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单株果数方面GCA表现突出,在千粒重和每果粒数方面也有正向表现;品质方面,CP2205在含油率、亚油酸、亚麻酸等重要方面GCA均表现较好,可作为重点品系进行组配.配置组合时可选用每果粒数、蛋白质和木酚素GCA值较高的品种来进行组配,从而提升后代材料的产量和品质.09-3-11在亚麻酸和亚油酸方面具有较高GCA效应,但在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方面效应较低,组配时应选择这两方面GCA表现较为突出的品种作为亲本,可更容易选出优良后代.


甘肃和青海小麦条锈菌UV-B辐射敏感性测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和青海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重要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Pst毒性变异频率较高地区,该区域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为了解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分离自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21个Pst菌株夏孢子的相对萌发率和UV-B辐射LT50值(UV-B致死中时间,即在一定UV-B辐射强度下夏孢子相对萌发率为50%时所需辐射时间),探索了相应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个UV-B辐射强度(150、200和250μw·cm-2)下,分离自甘肃和青海的全部Pst供试菌株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均与UV-B辐射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1).3个UV-B辐射强度下的夏孢子相对萌发率和LT50值的比较结果表明,Pst菌株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来自于青海的Pst菌株之间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高于来自于甘肃的Pst菌株.研究结果为探索紫外线对Pst存活力和毒性变异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相对萌发率 LT50值 UV-B辐射敏感性


16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及应用潜力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合理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指导玉米育种工作,本研究以16个新选育自交系为被测系、5个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通过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并对新选育自交系的潜在利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选育自交系17Q372和17Q253可以提高杂交组合产量,1618和17Q619能使杂交组合株高和穗位高降低,17Q372和17Q116能提高杂交种的出籽率,17Q260-3和17Q253有助于提高籽粒长度;组合1628ב郑58’在穗长、行粒数、出籽率上SCA效应值最大,具有高产潜力;通过对21个自交系的11个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得出在育种工作中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秃尖长、穗行数和出籽率等6个性状宜进行早代选择,穗长、行粒数和单株产量等3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以80个杂交组合的SCA效应值为依据,1628、M1002、1618、Q508、17Q402、17Q416及17Q253等7个自交系可初步划分为SS类群,1503、17Q862、F2222、17Q116、17Q372及17Q305等6个自交系划分为NSS类群。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利用这些新选育自交系开展种质改良及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配合力 遗传参数 优势分析


西兰花自发气调保鲜数学模型建立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西兰花自发气调保鲜缺乏理论模型与定量依据,导致包装系统设计失误或失败的问题,以甘肃高原夏菜特色蔬菜“耐寒优秀”西兰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密闭系统法测算西兰花在不同温度(0、5、10、15、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基于使用的方便性、与已有呼吸数据的吻合性以及涵盖因素的全面性,选择建立基于酶动力学理论的非竞争型和化学动力学理论的西兰花的呼吸速率模型,各温度下两种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0,并通过模型相关统计指标及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对比,检验模型预测准确性与推广泛化能力。结果表明,选用非竞争型酶动力学模型表征西兰花实际呼吸速率特性,以12℃贮藏温度为例,将已建立的非竞争型酶动力学呼吸速率模型与气调包装气体交换模型相结合,建立西兰花自发气调贮藏的预测模型,并运用该预测模型设计12℃贮藏温度下西兰花的自发气调保鲜包装系统参数,说明该预测模型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 自发气调 数学模型 西兰花 呼吸特性 包装 系统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