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藜麦富硒萌发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与机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藜麦种子有机硒含量,开发优质富硒藜麦食品原料。[方法]以青白藜1号为原料,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对藜麦富硒萌发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进一步对富硒藜麦可溶性蛋白、多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藜麦富硒萌发最佳工艺条件为亚硒酸钠溶液质量浓度20 mg/L、浸泡温度25℃、浸泡时间6 h、浸泡液pH 7.0、萌发时间48 h、萌发温度20℃。该条件下,富硒萌发藜麦有机硒含量为349.52μg/kg。富硒萌发藜麦游离酚(236.35 mg/100 g)、结合酚(198.31 mg/100 g)含量最高,普通去离子水萌发藜麦可溶性蛋白(22.18%)含量最高。富硒萌发藜麦可溶性蛋白、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抗氧化活性均最强,其次为普通去离子水萌发藜麦,未处理藜麦相对最低。[结论]富硒萌发能够显著提升藜麦有机硒、可溶性蛋白和多酚含量,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藜麦 有机硒 萌发 工艺优化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寻找适合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并筛选出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品种。【方法】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记录其在不同氮源、碳源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选用9种化学药剂进行药剂筛选试验,记录在不同浓度、不同药剂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前期鉴定出的菌株中,灰葡萄孢出现频率最高,作为试验的代表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分别作为最适碳氮源、培养温度为20~25℃时,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最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EC50值较低,EC50值均小于5.00 mg/L,药物毒力较强。【结论】灰葡萄孢是引起青海省蚕豆赤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葡萄糖和酵母对ZS045B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强,在20~25℃下培养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对病原菌ZS045B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强。

关键词: 青海省 蚕豆赤斑病 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鉴定 药剂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 N,LN)、中氮(0.25 g·kg~(-1) N,MN)和高氮(0.50 g·kg~(-1) N,HN),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青稞品种氮素利用率、分蘖能力和分蘖相关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下,KL15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00%~26.01%,~(15)N残留率分别为6.89%~21.93%;KL18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17.60%~24.81%,~(15)N残留率分别为6.47%~22.69%;H800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80%~28.40%,~(15)N残留率分别为7.46%~22.02%。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的施入量对青稞干物重、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有显著影响,氮肥和品种互作对干物重、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与反式玉米素核苷(IAA/TZR)的比值大小对青稞分蘖数的形成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可见,施氮量通过影响青稞的氮素利用效率和IAA/TZR比值进而影响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类型青稞品种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稞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分蘖能力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近30年野菊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 2024

摘要:系统梳理野菊研究进展,明确野菊各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994~2023年发表的野菊相关中文期刊文献为数据样本,结合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年发表数量、所属学科、发表期刊、资金支持、研究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等进行动态、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我国野菊研究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和衰退期两个时期,对应的研究热点分别为临床应用和质量评价。高被引文献主要与野菊药理活性和进化育种相关,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机构和期刊主要集中于医药类和农学类,南京农业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最活跃的单位,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陈发棣,其次是郭巧生和韩正洲。

关键词: 野菊 野菊花 CiteSpace CNKI 文献计量 可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下植株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青海高原地区水分资源利用率低、麦后休闲期长导致的农田资源浪费等问题,对小麦季、绿肥季农田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3种不同物料还田处理:W处理,秸秆还田;G处理,绿肥还田;W+G处理,秸秆和绿肥配施还田;以常规施氮(CK1)为对照,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季、绿肥季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小麦产量、绿肥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季秸秆还田处理对10~20 cm土壤含水量的促进效果最佳,较CK1提高5%,各处理100 cm土层储水量为130~160 mm,其中CK1、秸秆还田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在80~100 cm土层中,CK1的储水量显著高于G、W+G处理;绿肥还田处理的农田耗水量较CK1显著提高16.1%,秸秆还田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物料还田处理较CK1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较CK1增产7.9%.麦后复种绿肥季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绿肥后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绿肥种植处理.在0~100 cm土层储水量中,秸秆还田处理的保水效果最佳,达到236.56 mm,较CK1提高11.1%.相较于无覆盖处理,秸秆覆盖种植处理的绿肥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1.9%、8.1%,绿肥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增加15.1%、22.9%.综合来看,不同物料还田均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产量,秸秆覆盖配施化肥的优化效果最佳,麦后复种绿肥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及储水量,同时覆盖秸秆增加了绿肥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复种 绿肥 水分利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代谢组学评价青稞红曲茶功能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青稞红曲茶发酵前后功能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青稞茶为对照组,研究青稞红曲茶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分析青稞红曲茶的主要成分及其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青稞红曲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茶蛋白、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青稞茶(P<0.05),青稞茶茶多糖含量显著高于青稞红曲茶(P<0.05)。此外,在青稞红曲茶和青稞茶中检测到1 682种化合物,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脂质、酚酸和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是青稞红曲茶及青稞茶中主要化合物。筛选出124种差异化合物,差异化合物主要为生物碱、脂质、萜类及酚类化合物。同时发现,青稞红曲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显著高于青稞茶(P<0.05)。但青稞茶的感官评分高于青稞红曲茶,为82.89分。该研究结果从代谢组学角度揭示青稞红曲茶及青稞茶代谢产物的差异性,为青稞红曲茶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稞红曲茶 非靶向代谢组学 功能成分 抗氧化活性 感官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滑坡区根-土复合体理化与强度特性

干旱区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河上游夏藏滩巨型滑坡分布区土体理化性质及力学强度特征,本研究通过在该滑坡体不同位置制取植物及土体试样,测定各采样点植物生长量指标、土体密度、含水率、含根量、抗剪强度指标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滑坡体不同位置植被类型、土体理化性质以及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种类随海拔高度降低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优势草本植物为异针茅(Stipa aliena)、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3种;滑坡分布区土体pH值呈中性至碱性,有机质、全氮、全磷等3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滑坡体后缘位置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全钾、碱解氮等其余4种营养元素变化幅度较大但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规律;土体含水率随海拔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土体密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即随海拔降低增加幅度分别为7.05%和5.88%;根-土复合体粘聚力c值与含根量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此外,通过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到,根-土复合体粘聚力c值与海拔高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含根量、有机质、含水率之间则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防治黄河上游龙羊峡至积石峡流域两岸边坡水土流失、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夏藏滩巨型滑坡 土体理化性质 根-土复合体 抗剪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境蓝藻次级代谢物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学杂志 2024 CSCD

摘要:蓝藻多分布于海洋、盐湖和超盐环境中,因盐环境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分化,已形成特殊的自我适应生存机制,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分布和胞内次级代谢产物,目前针对不同盐境中蓝藻的多样性、优势属群、盐适应机制、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分布以及应用,有待深入探究,系统综述不同盐境中蓝藻的种群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和适应生存机制(积累相容溶质和抗氧化剂、平衡胞内离子以及提高抗氧化酶类活性),重点总结胞内次级代谢产物的代表种类(如聚酮类、寡肽与多肽类、生物碱类、脂类、萜类以及多糖类)、化学结构类型和主要生物活性功能等(如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疟疾和蛋白酶抑制),为后续盐藻的资源挖掘和天然药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盐境 蓝藻 优势类群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瓜茄新品种‘青甜香’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甜香’是由常规栽培种变异株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香瓜茄新品种,分枝性极强,茎直立,上被刺毛和紫色针点。叶卵圆形,叶边缘有锯齿。无限花序,花色白紫相间,结实率高。果实近球形,表皮淡黄色带紫色条纹,平均单果质量(113.92±26.79)g,肉浅黄色,含类黄酮26.40 mg·g~(-1)、总酚10.52mg·g~(-1)、维生素C 204.36μg·g~(-1)、柠檬酸454.54μg·g~(-1)、蔗糖10.52 mg·g~(-1)、葡萄糖4.39 mg·g~(-1)、果糖8.39 mg·g~(-1)。较耐旱和盐碱。适宜青海高原的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海拔1 800~2 200 m)露地栽培。

关键词: 香瓜茄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方式处理沙地柏母株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青海科技 2024

摘要:以沙地柏为材料,开展在沙地柏母株上四种不同处理下的单因素试验,以黄化、环剥、喷施尿素、喷施NAA处理为试验组,清水处理作对照,分析插穗的生根过程的生根率、腐烂率、平均根数和生根指数,对其生根效果进行多重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处理嫩枝和硬枝插穗,其中生根率和生根指数最高的均为NAA处理方式,分别为84.43%、92.76和76.67%、76.74;综合评价来看,NAA处理方式对扦插生根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 沙地柏 扦插 生根率 生根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