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5个菠菜品种吸收累积镉的差异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受镉污染菜田蔬菜安全生产的Cd低积累菠菜品种,采用土培试验研究25个菠菜品种吸收累积重金属Cd的差异特征,及Cd胁迫对菠菜吸收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Cd含量条件下,不同菠菜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Cd富集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土壤加入1.0 mg/kg Cd时,不同品种菠菜地上部Cd含量为0.03~0.31 mg/kg,平均含量为0.17 mg/kg,有11个菠菜品种的Cd含量大于0.2 mg/kg;不同品种菠菜的富集系数为0.03~0.38。土壤加入5.0 mg/kg Cd时,菠菜地上部Cd含量为0.22~1.11 mg/kg,富集系数为0.04~0.22。土壤Cd胁迫促进了菠菜对Mn、Zn和Cu的吸收,抑制了菠菜对Fe的吸收。本研究初步确定‘京菠186’‘、秋喜’‘、巨元霸’和‘顶优’为低吸收积累镉菠菜品种。


日本口感型番茄品种引进及筛选
《蔬菜 》 2024
摘要:为丰富石家庄地区口感型番茄种植品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引进了T Y902、T Y903、T Y904等8个口感型番茄新品种,进行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60为中果型番茄品种,果形近圆,果色粉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6.2%),口感佳,品质评分最高(9.2分),虽然667 m~2产量(6 498.4 kg)显著低于TY904、905、906和823,但与CK(6 210.6 kg)无显著差异,同时抗病毒病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商品性,适宜在石家庄地区作为口感型番茄推广种植;823番茄667 m~2产量较高(8 038.2 kg),仅低于906(8323.2kg),但显著高于CK,同时其硬度大、口感较佳、抗病毒病能力强,可作为菜用型番茄在石家庄地区推广种植。


"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机制分析
《河北农机 》 2024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战略,对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在农业科技领域,通过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双边、多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有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在资源、技术、理念等方面互补性,农业科技开展国际合作优势明显。梳理了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顶层设计、合作平台构建、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优化国际合作机制,建立适合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方式。本文旨在揭示当前合作机制的运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推动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环磺酮的敏感性差异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磺酮是 2021 年在中国登记上市的玉米田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为明确环磺酮对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安全性,以玉米自交系HB05('Mo17')、HB09('PH6WC')、HB39('J525')和HB82(''KH8')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环磺酮胁迫对不同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磺酮按有效成分 120 g/hm2 处理,敏感型玉米HB82 和HB39 表现出叶片失绿白化,直至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而耐药型玉米HB05 和HB09 叶片没有出现受害症状,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环磺酮按有效成分240 g/hm2 处理14 d后,对敏感型玉米HB82和HB39株高抑制率分别为64.63%和63.79%,鲜重抑制率分别为 70.06%和 66.02%.环磺酮按有效成分 720 g/hm2 处理 14 d后,对耐药型玉米HB05 和HB09 株高抑制率分别为 48.61%和 38.05%,鲜重抑制率分别为 21.93%和 43.63%.环磺酮对耐药型玉米HB05 和HB09 的IC50 值分别为 223.50 和 37.42 mg/L,明显高于敏感型玉米HB82 和HB39(对的IC50 值分别为 13.48 和 16.13 mg/L).对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玉米自交系体内叶绿素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敏感型玉米下降趋势明显大于耐药型玉米.环磺酮按有效成分 120 g/hm2 处理 7 d后,与 0 d相比,敏感型玉米HB82、HB39 体内叶绿素总含量较 0 d分别下降 87.76%和 70.55%,而耐药型玉米HB05 和HB09 分别下降 49.86%和 33.65%;敏感型玉米HB82 和HB39 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 83.72%和 74.02%,耐药型玉米HB05 和HB09 分别下降 40.83%和 33.33%.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环磺酮胁迫诱导了不同玉米自交系体内SOD和POD酶活性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变化幅度为敏感型玉米高于耐药型玉米.综上所述,不同玉米自交系对环磺酮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明确不同玉米自交系对环磺酮的耐药性,在生产中可避免环磺酮对玉米产生药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丹参SmWRKY3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WRKY33基因在丹参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以白花丹参为试验材料,对丹参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丹参WRKY33基因参考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从丹参中克隆出WRKY33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SmWRKY33.对SmWRKY33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方法探究SmWRKY33基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SmWRKY33基因核苷酸长度为1 635 bp,编码54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mWRKY33基因的理论相对分子量为60 835.66,等电点为7.00,定位于细胞核,不存在跨膜区及信号肽,SmWRKY33蛋白为不稳定亲水蛋白.亲缘关系显示,SmWRKY33与紫苏、芝麻、白花泡桐的WRKY33亲缘关系较近.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得出拟南芥真核表达最适应丹参SmWRKY33基因的外源表达.qRT-PCR结果表明,SmWRKY33基因在低温、高温、PEG、NaCl等逆境胁迫诱导下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低温、NaCl能显著诱导SmWRKY33基因的高表达,说明该基因对温度调节、盐胁迫较为敏感,猜测其参与温度、盐胁迫调控反应机制.本试验首次从丹参中克隆出SmWRKY33基因,探讨了该基因在丹参逆境胁迫下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培育丹参的抗逆新品种提供参考基因.
关键词: 丹参 SmWRKY33基因 生物信息学 qRT-PCR 基因克隆


基于12个农艺性状的连翘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研究连翘种质资源多样性,提高连翘优良品种选育的效率,通过资源调查和收集,对来自河北省元氏县和涉县的72份连翘种质资源的12个性状进行描述和测定,并进行了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以及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连翘种质的8个数量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965%~55.934%,变异幅度较大,其中连翘苷含量、果喙长和连翘酯苷A含量遗传变异丰富,这3个性状可以作为种质资源选育和品质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种连翘种质资源农艺表型性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果长、果横径长和果喙长与多项性状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这3个性状可以作为品种选育的重要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792%,可以反映72份种质12个性状的大部分遗传信息;利用5个主成分求得综合得分发现,66号样品得分最高,其次是9号和20号,综合得分可以作为连翘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指标,为连翘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参考。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6.077时可以将72份连翘种质分为5大类群,即使来源于同一产地的连翘种质,其表型性状仍存在着明显差异。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河北省元氏县和涉县的72份连翘资源,在同一采收期对不同连翘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表型性状进行综合鉴定,研究结果可为连翘种质资源评价、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灌水和施硅对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灌水和施硅处理对冬小麦光合器官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于2021—2023年采用灌水和施硅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组灌水处理[W0:春浇0水; W1:春浇1水(拔节期灌水); W2:春浇2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1次水)]和2组叶面硅肥处理[叶面喷施清水(Si0)、叶面喷施硅肥(Si1)],共计6组处理,分析不同灌溉制度下喷施叶面硅肥对冬小麦叶片显微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冬小麦叶肉细胞长宽积、叶片厚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呈上升趋势;与W0处理相比, W1处理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1.4%、6.8%、1.5%、16.4%, W2处理依次增加15.5%、12.4%、4.8%、37.4%。施用硅肥可以提高冬小麦叶片厚度,延缓花后旗叶叶绿素降解,提高净光合速率,促使单位面积穗数增加4.9%,籽粒产量增加3.3%;施硅对冬小麦产量的促进效应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减弱,与Si0相比, Si1条件下W0处理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8%和8.3%, W1处理依次增加4.2%和3.4%。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叶肉细胞长宽积、叶片厚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条件下,增加灌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水分不足时喷施硅肥能优化冬小麦叶片结构,增强光合作用,提升产量水平。


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P组(不施加钾肥)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锥盖伞属(Conocybe)以及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而NPK组(施加钾肥)的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Terrimonas,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光柄菇科(Pluteaceae)、花褶伞属(Panaeolus).在细菌属水平上,2组间差异较大的细菌菌属有15种,其中NP组显著增多的是Terra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Mangroviflexus、Rhizorhabdus、Tahibacter,而NPK组显著增多的是Methyloceanibacter、Terrinionas、德克斯氏菌属(Derxia)、伦茨氏菌属(Lentzea)、Chryseoline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Maricaulis、纤维微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在真菌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只有NP组中较多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结合小麦产量和养分数据可以得出,钾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而参与小麦吸收钾元素的菌群应该有Ohtaekwangia、Gp3、其他菌属和一些未知细菌菌属,以及毛球壳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未知真菌菌属(unclassified_Fungi)和地星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Geastraceae)等真菌菌属.
关键词: 钾肥 小麦根际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冗余分析


板栗新品种'燕栗4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燕栗4号’是通过实生选种途径培育而成的板栗新品种,树姿半直立,刺苞尖顶椭球形,坚果单粒质量8.52g,含可溶性糖18.5%,淀粉51.5%,蛋白质5.05%,品质优良,果肉口感细糯,风味香甜。9月下旬成熟,平均产量3 100 kg·hm-2。适宜中国北方板栗栽培区种植。


禾本科杂粮作物养分高效机理及指标研究进展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耕地中低产田面积大,养分缺乏始终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谷子、糜子和高粱为我国传统的禾谷类杂粮作物,具有光合效率高,耐旱耐瘠薄的特点,较大宗粮食作物更适应干旱、贫瘠的土壤.然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小杂粮作物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本文系统总结了谷子、糜子和高粱氮、磷、钾高效利用的研究结果,归纳了几种杂粮作物养分高效的筛选指标,形态指标包括地上部干重、穗粗、穗重、草重、产量等,生理指标包括氮同化酶活性、磷积累量、光合养分效率等,养分吸收效率主要指标包括根系大小、根系长度、侧根分支和根直径,及可能参与养分高效的候选基因如NRT1、PHR1、钾转运蛋白HAK和钾离子通道蛋白Shaker等.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杂粮作物养分高效的研究:杂粮作物光合效率高和根系耐旱耐贫瘠的特点;利用转录组学方法深入分析引起杂粮作物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效率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的机理,特别是与氮组分、磷组分变化相关的机制;分析杂粮作物的根系形态及其主导的根系微生物互作特征对养分高效吸收的影响.这些研究将为培育养分高效高产的杂粮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