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河北地区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评定与饲料化利用的研究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河北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可行性。试验采集8种140份农作物秸秆,通过常规湿化学法检测秸秆营养品质,筛选优质秸秆饲料进行体外消化率评定,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不同农作物秸秆的饲用价值。结果显示,绿豆秧、红小豆秧、甘薯秧和花生秧属于可直接饲喂或制作青贮的青绿饲料,大豆秸秆、芝麻秸秆、绿豆荚和红小豆荚为木质化程度和纤维含量较高的稿秕饲料。绿豆秧、甘薯秧和花生秧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低于燕麦干草(P<0.05),甘薯秧的粗蛋白(CP)含量、30 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30 h)和体外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NDFD30 h)均显著高于燕麦干草(P<0.05)。玉米秸秆的NDF和ADF含量低于大豆秸秆和芝麻秸秆,高于绿豆荚和红小豆荚。通过饲料营养核心指标进行隶属函数计算,不同优质青绿饲料的常规营养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综合营养价值排序为:甘薯秧>燕麦干草>绿豆秧>花生秧>红小豆秧。不同种类稿秕饲料常规营养价值排序为:红小豆荚>绿豆荚>芝麻秸秆>玉米秸秆>大豆秸秆。研究表明,在不影响饲粮营养水平的前提下,可使用甘薯秧和绿豆秧干草替代反刍动物饲粮中的部分燕麦干草,使用红小豆荚和绿豆荚作为饲料填充物,从而节约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河北 农作物秸秆 营养品质 饲料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暗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昼夜节律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光暗循环变化过程中的光周期、日落时间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对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成虫产卵昼夜节律的调控作用,为研发基于光干扰成虫产卵行为的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春、夏和秋季室外自然光照环境下观察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室内人工气候箱中比较分析不同光周期(15L∶9D, 14L∶10D和13L∶11D)、日落时间(19:00和16:00)及不同强度(1 000, 500, 100, 50, 10, 5, 1, 0.5和0.1 mW/m2)弱光间断(1 h)等光暗周期条件下成虫产卵节律的差异。【结果】室外自然光照环境下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表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春、夏和秋季(日落时间分别为18:30, 19:30和18:30)时,产卵高峰分别出现在18:00-19:00, 19:00-20:00和18:00-19:00,即均为日落前后0.5 h内,该时段光照强度变化剧烈,从10 000 mW/m2迅速降至0.01 mW/m2。同一日落时间不同光周期(15L∶9D, 14L∶10D和13L∶11D)下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的节律无明显差异,呈相似的“单峰型”曲线。日落时间为19:00和16:00时,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节律具有明显差异,产卵高峰分别出现在19:00-20:00和16:00-17:00,即日落后1 h,占单日总产卵量的54%以上。日落前的弱光间断环境下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节律发生了改变,相比于1 000, 500和100 mW/m2弱光间断下的前小后大的“双峰型”曲线,50, 10, 5, 1, 0.5和0.1 mW/m2弱光间断下成虫的产卵节律则为前大后小的“双峰型”曲线,产卵高峰出现均在16:00-17:00(即弱光间断期),产卵百分数高达40%以上,其次为19:00-20:00。不同强度的弱光间断下梨小食心虫的单日单雌产卵量具有显著差异,0.5和0.1 mW/m2弱光间断下单日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33.05和31.00粒)。【结论】光暗周期和光照强度可以影响梨小食心虫成虫的产卵昼夜节律,其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低于50 mW/m2弱光或黑暗期。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产卵 昼夜节律 光暗周期 日落时间 光照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谷子根系性状的影响研究

农学学报 2025

摘要:本研究旨在解决谷子连作障碍问题,通过在连续种植2 a的谷子土壤中使用4种不同的土壤调理剂来改善谷子的根系性状。试验材料为连作2 a的土壤,并设置了不施肥的对照组以及4种土壤调理剂处理组,包括自研调理剂(含海藻精、聚谷氨酸和EDTA螯合微量元素)、蚯蚓源多糖调理剂、微生物菌剂和壳寡糖调理剂,每种土壤调理剂处理分别设置2个施肥梯度:农业常用剂量和同等剂量,共计9个处理,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对7叶期、孕穗期株高、干鲜重、根系性状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连作土壤中施加各类土壤调理剂均改善了谷子生长。其中,壳寡糖和蚯蚓源多糖调理剂在谷子根系生长中效果最优。壳寡糖调理剂处理后的根总长度、根平均直径、根尖总数目分别提高了87.4%~120%、21.7%、93.8%~144%。蚯蚓源多糖调理剂处理过的孕穗期根总长度、根平均直径、根尖总数目分别提高了128%~161.3%、4.3%~8.6%、151.4%~183%。综上,壳寡糖和蚯蚓源多糖调理剂能够促进谷子根系生长,减轻谷子连作障碍。本研究为缓解连作障碍生产提供一定施肥依据。

关键词: 谷子 土壤调理剂 连作障碍 连作改良 根系性状 壳寡糖 蚯蚓源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玉米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破坏率(PAD)、可蚀性因子(K)、容重(BD)、总孔隙度(TP)、毛管孔隙度(CP)、非毛管孔隙度(NCP)、最大持水量(MWHC)、毛管持水量(CWHC)、非毛管持水量(NCWH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团聚体有机碳(AOC)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为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实现作物稳产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F模式相比,HV模式0~10 cm、10~20 cm土层>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总含量(R0.25)、MWD、GMD、TP、CP、NCP、MWHC、CWHC、NCWHC、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95%、40.84%、30.57%、5.89%、1.47%、4.42%、15.01%、6.41%、27.08%、7.29%和13.13%、62.87%、51.68%、5.02%、0.76%、4.25%、13.11%、3.32%、27.86%、7.10%;PAD、K和BD分别显著降低8.83%、20.79%、5.99%和12.14%、30.73%、7.31%。HV模式下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施氮水平对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R0.25及其他物理性状指标、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HV模式50%N处理0~10 cm、10~20 cm土层的SOC含量、>5 mm AOC含量及0~10 cm土层的0.50~1.00 mm AOC含量、10~20 cm土层的BD、TP、CP、NCP、MWD、CWHC、NCWHC及玉米产量较FF模式100%N处理变化均不显著,0~10 cm、10~20 cm土层的2.00~5.00mm、1.00~2.00mm、0.25~0.50mm、<0.25mmAOC含量及10~20cm土层0.50~1.00mm的AOC含量,0~10 cm、10~20 cm土层的R0.25、MWD、GMD,0~10 cm土层的TP、NCP、MWHC、NCWHC均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的PAD、K及0~10 cm土层的BD均显著下降。各粒径A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其AOC含量之间、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与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之间、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绿肥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是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抗侵蚀、持水能力的重要基础。绿肥对土壤氮、有机碳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现减氮增产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施氮水平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和贮藏时间对苜蓿青贮品质和霉菌数量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有机酸、菌剂和酶制剂单独及混合添加对苜蓿青贮品质和霉菌数量的影响,并确定其适宜的添加剂和贮藏时间。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置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CK组)、5 g/t青贮发酵剂组(CK+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组(T1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0.3 g/kg β-葡聚糖酶组(T2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0.3 g/kg木聚糖酶组(T3组)、0.2%苯甲酸+0.2%柠檬酸+0.5 g/t复合菌+0.3 g/kg β-葡聚糖酶+0.3 g/kg木聚糖酶组(T4组),贮藏时间分别为7、15、25、35、55、60 d。结果显示,贮藏时间和添加剂均显著影响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微生物数量(P<0.05)。贮藏时间和添加剂的交互作用对苜蓿青贮的乳酸(LA)、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及乳酸菌、霉菌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CK组相比,第55和60天,T3组、T4组的pH值、氨态氮(NH3-N)、NDF、ADF含量显著降低(P<0.05),LA、粗蛋白(CP)含量显著增加(P<0.05)。第55天,T4组的霉菌数量显著低于CK组、CK+组及T2组(P<0.05)。研究表明,苜蓿贮藏55 d,添加苯甲酸+柠檬酸+复合菌+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青贮效果最佳。

关键词: 添加剂 贮藏时间 苜蓿 青贮品质 微生物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冬枣中残留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评估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冬枣中的膳食风险而开展该农药在冬枣中的残留试验。[方法]开展2年的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在冬枣上的田间试验,采用改进的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OECD计算器方法估算MRL值并用风险概率(RQ)公式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冬枣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5、2 mg/kg,回收率为97%~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5.9%,满足残留试验对正确度和精密度要求;残留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9.16~11.7 d,最终残留量为0.055~0.488 mg/kg;用OECD计算器估算MRL值为1 mg/kg;基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RQ为44.6%。[结论]高效氯氟氰菊酯25 g/L乳油防治冬枣中桃小食心虫,建议施药剂量为35 mg a.i./kg,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安全间隔期为21 d,在此情况下采摘的冬枣食用是安全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冬枣中的MRL值建议为1 mg/kg。

关键词: 冬枣 高效氯氟氰菊酯 残留 膳食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滨海盐碱地雨养旱作紫花苜蓿蒸散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内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蒸散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2021至2023年间,紫花苜蓿年蒸散量分别为609.9,644.3和678.5 mm,在第二茬和第三茬生长期日均蒸散量最高,而第三茬总蒸散量最大,蒸腾量分别占蒸散量的79.8%,80.6%与80.6%。蒸散与土壤蒸发的变化主要受净辐射、空气温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蒸腾则对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反应敏感。研究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满足苜蓿生长需求,但在前两茬生长期仍存在水分缺口,因此需加强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雨养旱作 紫花苜蓿 蒸发 蒸腾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新品种"美佳红蜜"杂交制种技术

现代农村科技 20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16个紫花苜蓿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河北滨海地区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栽培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本研究以1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发芽法测定并比较了5种盐浓度下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发芽指标的变化差异,并利用临界盐浓度阈值、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进行了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轻度盐胁迫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生长,‘甘农5号’‘甘农12号’‘北极熊’‘公农5号’的百株干重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7.1%,44.2%,7.4%和31.3%;中重度盐胁迫则显著降低了紫花苜蓿的发芽率、发芽势和百株干重。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划分为强、中、弱3个耐盐等级,强耐盐的包括2个紫花苜蓿品种,分别是‘甘农5号’和‘WL377HQ’;中等耐盐的包括‘甘农12号‘’前景‘’莎莎’和‘赛沃7’;剩下的10个品种为弱耐盐品种。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种 耐盐性 层次分析 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山板栗品种资源坚果表型多样性分析及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燕山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资源表型多样性,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其重要坚果表型性状进行靶向性评价。采集118份燕山板栗品种资源的坚果表型性状数据(11个描述型性状和15个数值型性状),结合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旨在依据各品种坚果表型特性匹配适宜的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1个描述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33(茸毛多少)~1.14(坚果颜色),变异系数范围为11.63%(筋线明显程度)~51.07%(接线形状)。15个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3.09%(出仁率)~24.69%(种壳重),其中种壳重、单蓬重、种仁重和单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20%;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5(底座宽)~2.09(坚果长);大多数值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0.768%,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可作为坚果大小相关的综合指标。坚果经济性状综合得分较高的品种资源包括尖栗、南垂5号、兴隆1号、马兴栗、燕栗1号、大板红、燕丽、平泉(葛)、抚宁薄皮和替码实生。

关键词: 板栗 坚果表型 经济性状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