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猴痘病毒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类似天花的人兽共患传染病.MPXV于 1958年在实验室中的动物身上首次被发现,1970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第 1 例人感染MPXV,过去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但传染性和致病力均较弱.2022 年以来,世界多国出现猴痘疫情,并呈现快速扩散态势.2022 年7 月 23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猴痘疫情在 70 多个国家的蔓延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情况,将其列为全球紧急状态事件.论文围绕MPXV病原学(包括基因组特征、病毒复制、致病机理、分离培养和理化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性及实验室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预防和控制提供借鉴.


玉米大斑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异宗配合的子囊菌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的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是我国玉米(Zea mays)和高粱(Sorghum bicolor)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为筛选适用于玉米大斑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的内参基因,本研究以转录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 EF-1α)、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α多肽(nascent-polypeptide-associated complex alpha polypeptide, NACA)、60S核糖体蛋白L2(60S ribosomal protein L2, RPL2)、60S核糖体蛋白L37a(60S ribosomal protein L37a,RPL37A)、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UBC)、α微管蛋白(α-tubulin, TUBA)、肌动蛋白(actin,ACT)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 TUBB)为候选内参基因,以玉米大斑病菌4个不同菌株、3个不同发育阶段、体内侵染4个不同时期以及苯醚甲环唑胁迫4个不同时间的样品为实验材料,通过qRT-PCR技术测定玉米大斑病菌各候选内参基因在上述不同条件下的表达量,利用geNorm(v3.5)、NormFinder(v0.953)、BestKeeper(v1.0)、Delta-CT以及RefFinder(http://blooge.cn/RefFinder/)等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同时,分别以筛选的稳定性较好和较差的内参基因,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lanosterol 14α-demethylase, CYP51)基因在苯醚甲环唑胁迫下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扩增效率范围为90.3%~97.8%(r>0.99),熔解曲线峰图均为单一峰,符合qRT-PCR的扩增效率要求。TUBA和TUBB适于做玉米大斑病菌不同菌株间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RPL2和TUBA是不同发育阶段表达较稳定的内参基因;NACA和TUBA是体内侵染不同时期较理想的内参基因;ACT适于做苯醚甲环唑胁迫不同时间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qRT-PCR分析表明,在苯醚甲环唑胁迫下,玉米大斑病菌CYP51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加,胁迫24 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胁迫36 h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以稳定性较好的ACT作为内参基因时,与未胁迫组相比,苯醚甲环唑胁迫可显著诱导玉米大斑病菌CYP51基因上调表达(P<0.05)。但是,以稳定性较差的TUBB作为内参基因时,得出了2个菌株的CYP51基因表达量相反的结果。本研究为玉米大斑病菌基因表达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校正工具,确保基因定量分析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大斑病菌抗药基因过表达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斑凸脐蠕孢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扩增效率 表达稳定性


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畜牧兽医 》 2023
摘要:为建立一种特异性强且敏感性高的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以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和hyaD基因为目的基因,设计 2 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双重PCR扩增,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检测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方法.该方法的最佳退火温度为 57.8℃,最佳混合引物浓度为 0.8 μmol/L.该方法特异性强,对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为kmt1 和hyaD基因双阳性,对兔源D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为kmt1 基因单阳性,对兔源其它细菌性病原和阴性对照则均为阴性.该方法敏感性高,对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 和hyaD基因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 1×103 拷贝/μL和 1×104 拷贝/μL.该方法重复性好,且与已报道的多重PCR方法的符合率高达 96.12%.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兔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重复性好、准确性高,为该病原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兔 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kmt1基因 hyaD基因 双重PCR


扎根理论视阈下在闽台农推动乡村振兴逻辑研究
《台湾农业探索 》 2023
摘要:[目的/意义]剖析大陆台胞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动态过程以及背后的行动逻辑,以丰富农业强国理论体系,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方法/过程]以福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为田野点,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挖掘在闽台农参与祖国大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产业嵌入是缔造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政策嵌入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文化嵌入为两岸乡村融合注入了内生性动力,三者合力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连作年限对辣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连作年限下辣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特征,选取不同连作年限(1、3、5、10 a)下的辣椒根际土壤,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并探究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较于连作1 a处理,延长连作年限导致真菌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显著下降(P<0.05);同时,连作年限变化对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在物种组成中,属于真菌优势菌门的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梳霉门,其中,子囊菌门是4个连作处理土壤的绝对优势菌群.在不同连作年限处理的土壤中,镰刀菌属、毛壳菌属和Ovatospora是共有的优势真菌属,其中,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连作5 a时达到最高,10 a后显著下降(P<0.05);同时,枝顶孢霉属、青霉菌属和曲霉菌属等生防菌的相对丰度在长期连作后显著增大,而毛壳菌属、木霉菌属和被孢霉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逐渐下降.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及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和病原菌积累可能是造成辣椒连作障碍的原因.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福建太子参紫纹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中药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翁羽病为太子参的主要根部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7—2021年持续从福建省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太子参紫纹羽症状的块根及菌核,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子鉴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开展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块根样本中共分离获得78株紫纹羽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属于1种类型;从病原菌中选取2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均与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聚在一起.该菌菌丝适宜培养基为OA、生长温度为25℃、pH 6、草酸铵作为氮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99.1%丙环唑和98.7%嘧菌脂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5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85、12.24μg·mL-1.可见,福建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为桑卷担子菌H.mompa.培养基种类、生长温度、pH、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太子参 紫纹羽病 病原鉴定 桑卷担子菌 生物学特性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MAb的制备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检测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ENTV-2)的间接ELISA方法,本研究以纯化的ENTV-2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细胞克隆,经3次克隆纯化后获得1株能够稳定分泌ENTV-2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的细胞株,命名为6E4,并采用鼠MAb亚类鉴定试剂盒鉴定6E4 MAb的亚类,结果显示,MAb 6E4的亚类为κ链、Ig G1亚型。进一步以6E4为检测抗体,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鼻液样品中ENTV-2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的临界值为0.323。利用该方法 检测羊口疮病毒(ORFV)、绵羊肺炎支原体(Movi)、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以及纯化的ENTV-2和ENTV-2患病羊鼻液样品,结果显示,除纯化的ENTV-2及ENTV-2患病羊鼻液样品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外,ORFV、Movi、Mmc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特异性较强。将纯化的ENTV-2 (以蛋白浓度换算) 2倍倍比稀释(20μg/mL~0.08μg/mL)后,利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纯化的ENTV-2稀释至0.3125μg/mL时检测结果仍可判定为阳性,该方法敏感性较高。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二者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方法重复性较好。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本实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109份临床鼻液样品,比较二者之间的符合率,结果显示,该间接ELISA方法与本研究室前期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4.5%,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ENTV-2感染的临床快速检测。本研究建立的ENTV-2间接ELISA方法为ENT的净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关键词: 山羊地方性鼻内肿瘤病毒 单克隆抗体 间接ELISA


喷施不同浓度硅肥对闽东红壤区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福建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研究不同浓度的叶面硅肥(OBFs)喷施下密花甜糯12号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以期为闽东红壤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以不施硅肥为对照(T0,CK),设置 5 个叶面硅肥喷施浓度 1.34(T1)、6.67(T2)、10.00(T3)、13.34(T4)、16.67 mL OBFs L-1(T5),研究不同浓度的OBFs叶面硅肥对玉米籽粒养分吸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OBFs叶面硅肥可以显著促进玉米籽粒吸收钾和硅元素.T2、T3、T4和T5处理比T0(CK)玉米籽粒钾吸收量分别增加7.4%、4.9%、10.4%和15.3%;与T0(CK)相比,T1、T2、T3、T4和T5处理玉米籽粒硅吸收量分别提高2.1、2.5、2.4、2.3和3.4倍.玉米籽粒钾和硅吸收量的增加进一步改善了玉米棒长和棒粗.相比T0(CK),T1、T2、T3、T4和T5处理玉米棒长分别增加15.2%、19.2%、24.2%、26.6%和29.7%,棒粗分别提高1.3%、1.6%、3.1%、2.7%和5.5%.T1、T2、T3、T4和T5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比T0增加1.9%、3.1%、13.1%、17.4%和18.7%.由线性回归分析可知,玉米增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玉米籽粒钾和硅吸收量的增加.综上,喷施不同浓度的OBFs叶面硅肥有助于增加玉米籽粒吸收钾和硅元素,改善玉米棒长和棒粗,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尤其是13.34、16.67 mL·L-1为闽北红壤区玉米种植OBFs叶面硅肥较佳的喷施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