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瘟病菌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
《科学通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necrosis and ethylene-inducing peptide 1,Nep1)样蛋白(Nep1-like proteins,NL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及卵菌中的分泌型蛋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稻瘟病菌中的4个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的家族基因成员的相关信息,克隆了它们的编码区序列,分别将它们构建到了pGEX-6P-l载体中.通过优化诱导条件对它们进行了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应的可溶性目的蛋白,进一步将纯化的目的蛋白注射到烟草叶片中,发现N端融合GST标签的MoNLP1、MoNLP4蛋白仍具有生物学活性,可以明显诱发烟草叶片组织产生细胞坏死.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在稻瘟病菌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开发更多潜在的植物蛋白激发子奠定基础.
关键词: 稻瘟病 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细胞坏死


刺葡萄MYB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不同光质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YB转录因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对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有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从刺葡萄(Vitis davidii)愈伤组织转录组数据鉴定并克隆出9个VdMYB家族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预测其结构和功能,同时分析其在不同光质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MYB基因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表明,VdMYBs氨基酸残基数目为216~335个,相对分子量大小为24.09~36.17 kD,等电点为5.42~9.58;进化树分析表明,9个VdMYBs被划分为6个组群,预测分别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中;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9个VdMYB启动子序列中均有大量光响应等多种生物/非生物响应元件.qRT-PCR分析表明,光质显著影响VdMYBs的表达,不同光质作用下,VdMYBs基因响应模式与结构特征相对应;VdMYB31/VdMYBB1和VdMYB4A分别作为正负调控因子参与花青素生物合成.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MYB基因通过响应光信号参与调控刺葡萄愈伤组织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博落回提取物和抗生素联合用药对蛋种鸡自然感染滑液囊支原体的治疗效果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博落回提取物和抗生素联合用药对蛋种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MS)自然感染病例的治疗效果.选取80只124日龄的海兰褐父母代蛋种鸡,随机分为博落回提取物组(G1)、无处理组(G2)、盐酸多西环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3)、林可-大观霉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4)、酒石酸泰乐菌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5)、酒石酸泰万菌素+博落回提取物组(G6)、磷酸替米考星+博落回提取物组(G7)、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十博落回提取物组(G8).G2组正常饮食和饮水,其余各组饲料中全程添加博落回提取物,此外G3~G8组通过饮水进行抗生素给药,连续使用5 d,停3 d后,再使用5 d.各组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第17天、第24天、第38天和第59天分别采集上颚裂拭子,并在用药后第59天采集输卵管膨大部和子宫部拭子进行MS病原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在用药前以及用药后第17天、第31天和第59天分别采血进行MS抗体检测.在用药后第59天剖检观察并统计包括气囊炎、脚垫肿胀和输卵管炎的发病率,同时采集气管、输卵管膨大部和子宫部固定并进行病理损伤观察.开产后,统计6周的周日均产蛋数,并测定各组第4、5和6周的蛋品质.结果显示:1)MS病原检测结果表明:用药后第17天和第24天,G4组的上颚裂拭子MS载量相较于G2组分别极显著和显著下降(P<0.001和P<0.01),用药后第17天,G6和G7组的上颚裂拭子MS载量相较于G2组显著下降(P<0.01);在用药后第17天和第24天,用药组上颚裂拭子的MS病原阳性率(G3和G5组除外)均下降,在用药后第59天,用药组(G4、G6和G8组除外)阳性率都恢复到用药前水平;G2和G8组的输卵管膨大部中MS病原阳性率为20%,G4、G5和G7组的阳性率均为10%,而G1、G3和G6组的输卵管膨大部以及各组子宫部均未检测到MS病原.2)MS抗体检测结果表明:G1和G4组用药后第59天抗体平均滴度较用药前下降60%左右.3)病理损伤观察发现:各组鸡用药前后气管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输卵管未发现任何病理损伤.4)蛋品质测定结果表明:G1、G3、G4和G6组开产后的周日均产蛋量都较G2组高;G8组开产后第4周的平均蛋重显著低于G2组(P<0.01),其余各组均未发现有显著差异;G4组在产蛋后第6周的中蛋(5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政和白茶不同泡法对其茶汤香气、糖类组分影响研究
《茶叶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白茶以其毫香蜜韵、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喜爱。探明政和白茶不同泡法对其茶汤品质的影响,为丰富白茶泡饮方式和参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政和白茶寿眉小饼为研究对象,设置泡茶(PC)、煮茶(ZC)和煮茶后焖茶汤(ZCM)3种不同泡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泡法茶汤香气组分进行测定,应用衍生化法结合GC-MS对不同泡法茶汤可溶性糖类组分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PC汤色橙黄,滋味醇厚欠润,陈香显;ZC汤色金黄,滋味醇和,枣香;ZCM汤色金黄,滋味甘醇甜润,转为枣香明显,带糯香。ZC与ZCM之间香气组分整体差异较小,但与PC差异明显。与PC相比,ZC与ZCM在吲哚、环氧-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和β-罗勒烯相对含量均明显降低,而(E)-3-己烯醇、香叶醇、α-法呢烯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ZCM中的环氧-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α-法呢烯相对含量在煮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可溶性糖总量在ZCM中最高,达153.7μg·mL-1,ZC与PC处理次之。与PC相比,ZC与ZCM在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显著增加,ZCM中果糖与蔗糖含量均在ZC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论】与PC相比,ZC和ZCM在吲哚、环氧-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和β-罗勒烯降低,(E)-3-己烯醇、香叶醇、α-法呢烯和芳樟醇提高,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共同构成了ZC和ZCM醇厚、枣香的品质特征。ZCM在ZC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上述品质。


基于转录组和WGCNA筛选丝瓜果长和果径发育调控相关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丝瓜果长和果径发育基因共表达模块并筛选关键调控基因,为后续丝瓜果形控制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丝瓜9个发育阶段(开花前2 d以及花后0、2、4、6、8、10、15和20 d)果实为研究材料,测定各阶段的果长和果径,利用WGCNA方法联合分析转录组与果长和果径数据,鉴定与果长和果径发育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模块,筛选关键调控基因.[结果]利用WGCNA鉴定出14 个共表达模块,与果长和果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0.9)的共表达模块有 2 个,显著正相关的模块为Turquoise模块,显著负相关的模块为Lightpink4 模块.KEGG富集分析发现,Turquoise模块显著富集在内吞作用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与果实膨大、伸长调控密切相关,可作为研究丝瓜果长和果径的关键基因模块.根据Turquoise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以及功能注释,筛选出10个关键调控基因,包括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水解酶基因XTH23、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基因ADF2、伴侣蛋白基因DnaJ 10、扩展蛋白基因(EXPA1、EXPA4和EXLA5)、驱动蛋白基因Kinesin-13A、生长素反应基因SAUR21和Aux/IAA11.RT-qPCR结果显示,10个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均在果实进入快速生长期(花后 8 d)后显著升高,增加倍数约为 2-50 倍.通过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发现部分调控基因与WRKY、bHLH和HSF转录因子家族存在互作关系.[结论]获得了丝瓜果长和果径基因共表达重要模块Turquoise模块,筛选到10个调控基因可作为丝瓜果形控制的潜在候选基因,并发现丝瓜果长和果径的发育调控主要涉及细胞壁的重构、细胞的发育与分化、生长素的调控等过程.


基于高光谱的琯溪蜜柚叶片磷素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蜜柚叶片磷素(phosphorus,P)含量是准确诊断和定量评价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为快速、无损、精确地估测磷素含量,需要建立蜜柚叶片磷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基于蜜柚叶片高光谱数据和磷素含量实测数据,提取原始光谱及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段和光谱特征变量,构建单变量估算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并确定蜜柚叶片磷素含量最佳估算模型。在350~1 050 nm波段,原始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与叶片磷素含量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多波段相关性显著,并出现多个极值。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为549和718 nm,一阶微分的敏感波长为528、703和591 nm。在建立的回归模型中,选择决定系数较高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R~2(0.775 9)最大,偏最小二乘估算模型的拟合R~2(0.749 9)次之。综合建模精度和模型检验精度,确定BP神经网络模型为蜜柚叶片磷含量的最佳估算模型,建模和验证的R~2分别为0.71和0.775 9;其次为偏最小二乘估算模型,建模和验证的R~2分别为0.64和0.749 9。上述结果可为大面积的蜜柚叶片营养遥感监测诊断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间作百喜草对坡地茶园磷流失的影响
《亚热带水土保持 》 2023
摘要:茶园是南方种植业面源污染源之一,但不同茶园管理模式的磷流失存在差异,探析茶园间作的磷流失规律与特征,对科学评估生态茶园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宦溪镇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径流小区法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观测了2016~2018年16场降雨产流事件中顺坡单作(T1)、顺坡间作(T2)、梯台单作(T3)、梯台间作(T4)的茶园径流量和磷素浓度、磷素流失量,间作植物为百喜草.结果表明:茶园间作(T2、T4)比茶园单作(T1、T3)径流量减少0.1~2m3/(100m2);径流总磷(TP)浓度下降最高达80%、可溶性总磷(TDP)浓度下降最高达100%、颗粒态磷(PP)下降最高达83.3%;径流TP流失量下降最高达82.3%、TDP流失量下降最高达100%、PP流失量下降最高达85.3%;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51.7%~72.3%).径流量与降雨量、径流量与TP浓度、TDP浓度、磷素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量与PP浓度、磷素浓度之间、磷素浓度与磷素流失量、磷流失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多效唑诱导雌株杨梅形成雄花研究
《东南园艺 》 2023
摘要:【目的】杨梅为雌雄异株果树,缺少清晰明确的果实相关农艺性状的雄株杨梅品种是制约杨梅杂交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发一种诱导雌株杨梅形成雄花的技术,可为杨梅杂交新品种的选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方法】通过在杨梅花序原基分化阶段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水溶液,诱导雌株杨梅开雄花。【结果】‘洞口乌’杨梅的最适宜处理为在9月下旬喷施浓度为1.67 g/L的多效唑。9个参试的杨梅品种均能被诱导出雄性花序,表明外源多效唑能改变雌株杨梅的花序性别,但品种间差异显著,诱导出的雄性花序占比介于3%~100%,最高的是洞口乌杨梅,最低的是‘八贤道’杨梅。【结论】多效唑诱导雌株杨梅形成雄花的研究,为今后优特杨梅杂交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理论价值和经济效益重大。


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农药残留水平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农药残留水平及对人体的膳食暴露风险,采用现有的标准检测方法,对在福建省主产区采集的88个普通白菜样品中的68种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检出农药进行了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显示:88个普通白菜样品中,共有68个样品检出了农药残留,总检出率为77.27%;共检出27种农药,其中杀虫剂18种,杀菌剂9种;检出2种及2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检出农药残留样品总量的83.82%,存在农药多残留现象。利用相关农药的毒理学数据——急性参考剂量(ARfD)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农药残留数据和普通白菜的膳食消费量数据,评估了所检出农药的短期和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其中,短期膳食暴露风险值(%ARfD)范围为0~90%,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商贡献率(RQc%)范围为0~46%。研究表明,福建省主产区普通白菜中的农药残留水平较低,通过食用该地区生产的普通白菜对消费者的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整体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 普通白菜 农药残留 短期膳食暴露 长期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