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酵母培养物对黑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黑山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08只85日龄的黑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羊,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g/kg酵母培养物.预试期10d,正式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试验2组和试验3组黑山羊的末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黑山羊对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黑山羊对日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肌肉剪切力和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黑山羊的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肉品质,且以10g/kg添加量为宜.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黑山羊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科普社团组织的科技传播体系研究

中国高新科技 2022

摘要:文章以科技传播的新视角,探讨科普社团组织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交互式现代传播手段,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成果,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向分散的小农户传播.利用科普社团的组织优势,让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实现科技赋能,推进产业富民,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科普 社团组织 科技传播 新媒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诱变剂EMS对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

寒旱农业科学 2022

摘要:EMS诱变是创造突变体,创新种质和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为探讨化学诱变剂EMS对胡麻种子的诱变效应,设置 5 个EMS浓度和 4 个处理时间对 5 个胡麻品种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EMS诱变处理对不同胡麻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差异比较大,变异比较丰富.在不同胡麻品种间,EMS诱变对种子出苗期、成苗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不同籽粒颜色的品种间差异更显著.胡麻植株表型变异出现了黄化苗、畸形花、花瓣不展开、花瓣颜色变异株、分茎和分枝多,茎扁平、簇头、早熟、不育等类型,这些变异丰富了胡麻突变体库;通过EMS诱变产生的突变体,可为胡麻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优异资源.

关键词: EMS诱变 胡麻品种 种子出苗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季节、胎次和产犊难易程度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2

摘要:为研究不同季节、胎次和产犊难易程度对荷斯坦奶牛受胎率的影响,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某繁育基地共计2223头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季节、胎次及产犊难易程度3个因素对荷斯坦奶牛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和胎次显著影响奶牛的受胎率(P<0.01或P<0.05),其中夏季荷斯坦奶牛的受胎率极显著低于春、秋、冬3个季节(P<0.01);一胎次荷斯坦奶牛受胎率显著高于二胎次、三胎次、四胎次及以上胎次牛(P<0.05);产犊难易程度对荷斯坦奶牛受胎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建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提高牛场奶牛受胎率应减少在夏季实施繁育计划并及时淘汰高胎次牛.

关键词: 季节 胎次 产犊难易程度 荷斯坦奶牛 受胎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地群落多样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草地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调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夏河县和合作市3个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的植被情况,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全氮、全磷、全钾、土壤pH值、全盐、容重、孔隙度、粒径等理化性质,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等4种酶活性,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碌曲县、夏河县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呈降低趋势,而合作市轻、中度退化草地的多样性较高,重度退化草地最低,同时,植被的高度、盖度及草产量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孔隙度及粉粒总体呈降低趋势,土壤pH值、全盐、容重、黏粒及砂粒呈升高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升高.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植被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机采棉品种中棉113在新疆引种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中国棉花 2022

摘要:中棉113于2019年引种到北疆,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示范种植,平均666.7 m~2籽棉产量达到400 kg甚至更高,机采条件下多地多年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超过30 mm,断裂比强度超过30 cN·tex-1。介绍了中棉113作为机采棉在北疆引种示范以来的特征特性表现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要点,为新疆棉花的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中棉113 新疆 示范表现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芩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芩叶斑病的病原种类,筛选有效的杀菌剂,本研究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黄芩主产区采集黄芩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rDNA转录间隔区(rDNA-ITS)、过敏原基因(Alt a1)、质膜腺苷三磷酸基因(ATPase)和组蛋白基因(His 3)4个基因序列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引起陇西县黄芩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中细极链格孢为优势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的抑菌作用最强,对茄链格孢(A.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EC50分别为0.06和0.04 mg·L-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茄链格孢(A.solani)和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是引起黄芩叶斑病的病原菌,可为科学诊断该病害、研究其发生规律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芩 叶斑病 细极链格孢 茄链格孢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灌区间作绿肥及其不同利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提升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间作不同绿肥及绿肥不同利用方式在河西绿洲灌区的生产效益.[方法]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该试验为河西绿洲灌区的典型种植模式,至取样时试验已进行12年.与玉米间作的绿肥作物包括针叶豌豆、甜豌豆、草木樨,每种绿肥均采用压青与根茬还田两种方式,以玉米单作为对照(CK).测定了玉米和绿肥生物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养分吸收累积量,同时取0—20?cm土样测定基础理化性质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结果]在2020年草木樨(压青,根茬还田)、针叶豌豆(压青)及甜豌豆(压青)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与CK相比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8.06%、16.74%、13.99%、9.86%,且以玉米间作草木樨处理间的玉米产量年际变异系数差值最小.草木樨压青处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之间作的玉米株高、穗粗、穗长、穗粒数、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高于CK.针叶豌豆压青和甜豌豆压青模式的土壤无机氮、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15.39%~22.48%、9.61%~15.92%.针叶豌豆压青模式的土壤全氮和玉米籽粒氮累积量最高,较CK分别显著增加了12.70%和76.89%.针叶豌豆和甜豌豆压青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碱性磷酸酶活性较CK显著提升了13.46%~45.03%,甜豌豆压青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19.75%.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和脲酶活性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值位列前3名,分别为41.08%、10.15%和12.24%.[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绿肥间作体系下,草木樨压青或者根茬还田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压青还田的效果优于根茬还田.针叶豌豆和甜豌豆压青还田提升玉米产量的效果虽不如草木樨,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培肥土壤.

关键词: 玉米;绿肥;还田方式;产量;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孢镰刀菌侵染对马铃薯光合效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枯萎病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幼苗期接种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后,统计抗病品种陇薯10号和感病品种新大坪的病情指数,并测定叶绿素含量、光合及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30 d后马铃薯表现出枯萎病症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叶绿素a含量降幅最大,抗病品种陇薯10号比对照降低9.64%,感病品种新大坪比对照降低14.24%.尖孢镰刀菌侵染后马铃薯光合效率显著降低,侵染30 d后,抗病品种陇薯10号净光合速率比对照降低39.56%,感病品种新大坪比对照降低47.13%.病株的光响应曲线参数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都显著提高;而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缩小了马铃薯对光能的利用有效范围.病株CO2响应曲线参数CO2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病株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反而升高,说明碳同化过程受到尖孢镰刀菌的限制.暗适应下的初始荧光、最小荧光、最大荧光、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光适应下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及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导致PSII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减弱,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的降低导致了光化学转化效率降低,从而使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降低.尖孢镰刀菌侵染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株高、主茎数、结薯数量、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且抗病品种陇薯10号的这些指标降低幅度小于感病品种新大坪.陇薯10号发病株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等参数降低幅度都小于新大坪.

关键词: 马铃薯 尖孢镰刀菌 叶绿素 光合效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副产物挥发性物质检测与关键风味物质评价

饲料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这些物质对其品质和风味形成的作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法确定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种类,采用面积归一法获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由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定对各种副产物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总计测出47种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29、36、35和32种;4种副产物中共有挥发性物质18种,其中醛、醇和酮类分别为6、2和2种,烯烃、芳香类、脂肪酸类分别为3、2和1种,其他类有2种.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关键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6、5、6和8种,癸醛、反式-2,4-癸二烯醛、壬醛、正辛醛是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共同含有的关键风味物质.研究表明,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对提高藜麦适口性、改善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产生积极作用.醛类等关键性风味物质使秕谷、糠、麸皮和秸秆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对形成各种副产物总体风味的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藜麦副产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挥发性成分 关键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