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混料设计优化复合菌剂比例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CSCD
摘要:采用混料设计(Mixture)对复合菌比例进行优化,测定了3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1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不同比例搭配对细菌生长的光密度(OD)、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的影响,建立了各搭配比例与试验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使用Design Expert 8.0的优化功能(Optimization)对满足所有期望的响应值进行优化,得到复合菌的最优比例为芽孢杆菌BD6株5.2%、BZ5株22%、溶藻弧菌VZ5株72.8%。对该最优比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测基本一致。按上述比例搭配的复合菌株在第24小时即可获得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率,第72小时的氨氮去除率为98.37%、亚硝氮去除率为93.81%。混料设计和调优软件可用于混合菌中多组分和多目标参数优化,以获得最优的复合菌比例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抗寄生虫药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的急性毒性试验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水试验法,研究了敌百虫、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等3种抗寄生虫药物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稚螺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方斑东风螺稚螺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10.54 mg·L-1、32.52 mg·L-1和8.13 mg·L-1;48h LC50分别为93.52 mg·L-1、16.90 mg·L-1和3.96 mg·L-1;毒性大小依次为敌百虫>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5.54 mg·L-1、1.37 mg·L-1和0.28 mg·L-1。在上述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内,这些药物均可杀灭桡足类或其他寄生虫,但考虑药物残留和对水环境的污染,在生产中尽量采用生态防治办法,避免使用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4 CSCD
摘要:在广东省饶平县采用经人工孵化并在室外水泥池培育成熟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48尾亲鱼置于水体积为25 m3的5.5 m×4.5 m×1.0 m长方形水泥池中,经2a的人工养殖,于2008年4月10日开始产卵,亲鱼性成熟年龄为2龄,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7月15日,持续产卵3个多月,总产卵量为3 180万粒.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浮性,卵径为0.860±0.023 mm,油球1个,油球径为0.191±0.009 mm;初孵仔鱼全长1.836±0.078 mm;在广东较高的育苗温度条件下,条石鲷的亲鱼性成熟年龄和产卵季节较早,人工苗种生长速度较快.全长和体长、体高和体长的关系呈一元线性相关,体重和体长、体重和全长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采用室外水泥池育苗和池塘育苗2种方法,在水温为21.2~28.8℃、盐度为28~32条件下,共培育出2.0~6.2 cm的鱼苗121万尾,获得条石鲷南海区池塘全人工繁育成功,确定了室外水泥池和池塘人工育苗的饵料系列和工艺流程.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条石鲷 全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池塘 广东沿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短颌鲚耳石Sr/Ca值变化特征及其江海洄游履历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证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季节的短颌刀鲚是否为江海洄游个体,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4月27日采自长江靖江段的1尾短颌鲚(XGC-A)和1尾长颌鲚(XGC-B)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同时将实验结果与确认是江海洄游型长江刀鲚矢耳石的Sr和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和长颌鲚个体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59±0.80、1.55±0.74),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4.38±1.33、3.56±0.94),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同时验证了短颌鲚和长颌鲚均参与江海洄游的事实。研究表明,目前长江中存在参与江海洄游的短颌鲚个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鱼是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一种珍稀名贵经济鱼类,本实验比较分析了香鱼养殖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为445 bp的控制区部分序列上,鳌山卫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198 4±0.092 4)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0 8±0.000 9)显著低于东张水库野生群体(h=0.810 5±0.067;π=0.002 6±0.002 0),两群体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F st=0.447,P=0);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日本香鱼个体与中国香鱼亲缘关系较远;东张群体的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无论是养殖群体还是野生群体,中国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香鱼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水平对F_2代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F2代(针对饲料蛋白水平选育)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计7个饲料蛋白质水平组(34%、36%、38%、40%、42%、44%、46%),对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2.84±0.04 g)进行48 d养殖。结果表明,F2代斑节对虾幼虾在38%饲料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且饵料系数最低;在34%饲料蛋白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与36%、38%饲料蛋白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40%及以上的各饲料蛋白水平组;成活率表现为低蛋白组(34%~42%)显著高于高蛋白组(44%、46%)。斑节对虾常规营养成分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全虾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出上升趋势,但肌肉中各组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虾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胃蛋白酶表现为34%饲料蛋白组最高,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与肝脏蛋白酶的含量显示为波动互补的趋势;胃中淀粉酶的含量均高于肝脏,但胃淀粉酶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胃和肝脏脂肪酶随着蛋白含量的升高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综合生长数据、常规营养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等指标得出,38%饲料蛋白水平较为适宜选育F2代斑节对虾幼虾生长,针对低蛋白水平饲料的选育是有效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非灵”对外来鱼类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
《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鱼类之一,已经入侵到全世界多个自然水域,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了有效控制自然水域中尼罗罗非鱼的数量,本实验室筛选出一种对尼罗罗非鱼具有特异性杀灭作用的有机磷类药物"灭非灵",用于野外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本文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方式,验证"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和多种常见鱼类的毒杀效果,并测定了"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体长4.0±0.23 cm,体重2.5±0.44 g)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和其在环境中的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毒杀效果非常显著(P<0.01),暴露在0.10、0.17和0.20 mg·L-1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在96 h内全部死亡,而草鱼,鲮,鲫,斑马鱼、唐鱼和泥鳅均能正常生长;"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的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67、0.077、0.057和0.043 mg·L-1,安全浓度为0.0043 mg·L-1。结果证明,"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有积极的效果,可应用于小水域内入侵尼罗罗非鱼的特异性灭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常熟江段似鳊的生长特征及形态特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8月—12月在长江常熟江段采集的362尾似鳊Pseudobrama simoni样本,对其年龄、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似鳊种群由1~3龄共3个年龄组组成,1龄鱼为优势群体,占总数的51.3%;体长分布范围为62.33~133.65 mm,优势体长范围为75~110 mm(占总数的75.41%),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70~46.10 g,优势体质量范围为3.70~18.70 g(占总数的80.11%);雌、雄个体的体长、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丰满度、体高、头长等31个形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为L♀=391.67R4-2211.8R3+4609.7R2-4171.4R+1463.2(n=156,P<0.001,r2=0.6973),L♂=171.22R4-895.44R3+1719.8R2-1406.4R+486.47(n=178,P<0.001,r2=0.7821);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4.52×10-6L3.2901(n=156,r2=0.94),W♂=1.09×10-5L3.0915(n=178,r2=0.98);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42.31×[1-e-0.1125(t+8.3442)],Lt♂=153.73×[1-e-0.1024(t+6.8309)]。研究表明,雌性似鳊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2.24龄,雄性为3.96龄,常熟江段似鳊呈低龄化态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Lrr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rrG蛋白是无乳链球菌较保守的表面蛋白之一。为获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LrrG蛋白并探讨其在罗非鱼体内的免疫原性,本实验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人源无乳链球菌LrrG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LrrG基因。分析表明,其ORF为2 361 bp,编码786个氨基酸,与人源无乳链球菌LrrG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8.48%。LrrG蛋白含有3个保守的LRR结构域,并可形成多个抗原表位。将LrrG基因片段克隆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LrrG,E.coli BL21(DE3)22℃诱导表达6 h。SDS-PAGE显示,诱导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为108.9 ku,并且该重组蛋白以可溶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经His Bind亲和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后,LrrG可溶蛋白浓度达3.40 mg/mL。鱼体注射免疫实验表明,LrrG可溶蛋白对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达69.28%,且免疫后4周的血清抗体滴度为1∶800。该研究为深入探讨无乳链球菌LrrG蛋白作为罗非鱼基因工程疫苗的潜在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LrrG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