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NaCl盐度和NaHCO_3碱度对鲤、鲫和大鳞鲃的精子活力及其受精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NaCl盐度(0、1、2、3、4、5、6、7、8、9、10、11、12)和NaHCO3碱度(0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大鳞鲃(Barbus capito)精子活力及其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盐度为4时,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方正鲫分别为(90.11±9.03)s、(126.34±13.90)s和(154.27±11.36)s;大鳞鲃分别为(48.91±1.43)s、(62.19±4.28)s和(90.68±4.46)s。在盐度为5时松浦镜鲤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分别为(72.44±9.42)s、(102.16±8.82)s和(206.99±6.65)s。2)当盐度达到8以上时,3种鱼的精子激活将受到抑制;盐度大于10时,方正鲫和大鳞鲃精子死亡;盐度大于11时,松浦镜鲤精子死亡。3)在碱度为15.83 mmol/L时,3种鱼的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均最长,且显著高于其他碱度条件下的精子活力(P<0.05)。4)在盐度为1时,方正鲫和大鳞鲃受精率达到最高分别为63.0%和68.0%,在盐度为3时,松浦镜鲤受精率达到最高为72.3%,当盐度大于3时,受精率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碱度为10.00 mmol/L时,3种鱼的受精率均最高,分别为75.4%、54.0%和66.0%。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NaCl盐度、NaHCO3碱度条件下3种鱼类精子的活力和受精率所受的影响,为北方地区碳酸型盐碱水域的渔业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盐度 碱度 松浦镜鲤 方正鲫 大鳞鲃 精子活力 受精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要素的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7~9月和2011年7~10月"舟渔1301#"2个航次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海上调查资料,利用渔获生产数据、海况天气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ST)、海表盐度(SSS)及叶绿素a(Chl-a)浓度和海流等数据,分析柔鱼的中心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变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整个调查期间渔获频次在SST和Chl-a因子上均呈正态分布,渔场高产的最适SST范围为18~20℃,最适SSS范围为33.60‰~34.80‰,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8~0.24mg/m3,其中SST与柔鱼渔场之间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中心渔场通常位于18~20℃的等温线附近,且位置一般出现在冷水团和暖水团交汇区的冷水团一侧;中心渔场位于亲潮和黑潮交汇混合区的向北一侧,离交汇地带的距离较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汛期间中心渔场的位置逐步往其向西北方向移动.总体上多个环境因子皆可作为确定潜在中心渔场的指标,但以海表水温为最佳,另外辅助寒、暖流的交汇情况以及Chl-a浓度、天气海况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渔场的中心位置会更准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余氯对小球藻的影响以及损失评估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滨海电厂和液化天然气(LNG)工程排出的余氯水可能对周边海域浮游植物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成为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余氯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和造成的损失。余氯抑制试验用小球藻(Chlorella sp.)进行,依据工程余氯排放工况,余氯实验浓度设计为0、0.02、0.05、0.10和0.20 mg/L 5个水平;实验温度为27℃,代表夏季;观察时间分别为0、24、48、72和96h。结果表明:高浓度(0.20mg/L)余氯对小球藻生长有抑制作用,最大值出现在48h时,48h之后抑制作用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低浓度(0.02mg/L)对小球藻有促进作用;0.05mg/L组与0.10mg/L组在实验时间24、48h和72h时表现出余氯对小球藻生长抑制作用,在96h时与对照组藻类生长情况差异不显著。采用积分方程计算累计损失率,参考上海LNG工程2009年9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值,计算得出工程余氯排放在72h内所造成的藻类理论损失量为1.97×1012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中铝的风险评估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第67次和第74次会议对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中铝的风险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分析了铝的毒性、来源和暴露情况。指出JECFA推荐铝的健康指导值是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为2.0 mg/kg(按体质量计)。详细介绍了JECFA对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中铝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旨在方便快捷地了解国际组织对铝的风险评估情况,为开展食品中铝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铝 食品添加剂 污染物 风险评估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 JECF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孔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水体增氧性能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增氧性能的影响,在不同曝气流量、不同曝气管长度条件下进行了室内水体底部微孔曝气增氧试验。分析了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氧体积传质系数、增氧量和氧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曝气流量为0.27~0.55 m3/s、曝气管长为0.9~1.5 m时,所对应的氧体积传质系数在0.63~1.1 h-1变化,增氧量在6.8~12.9 g/h变化,氧利用率在6.87%~9.28%变化,且在一定的曝气管长度下,氧体积传质系数、增氧量均与曝气流量成正比,而氧利用率则与其成反比关系;在一定的曝气流量下,曝气管长度对氧体积传质系数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先高后低再高的趋势;氧体积传质系数与修正的饱和溶解氧浓度是否作为增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取决于曝气管长度;曝气流量对氧利用率较曝气管长度更为敏感。研究还发现,微孔曝气系统中存在着最优曝气管长度,使得增氧性能最佳,并建立了最优曝气管长度与曝气流量、水深、输入压力、最优初始气泡直径的相关关系式,为低碳经济下微孔曝气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处理 水产养殖 氧 微孔曝气 曝气流量 曝气管长度 增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期分级筛选对加州鲈和乌斑(乌鳢♀×斑鳢♂)生长、成活率及水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早期分级筛选对加州鲈和乌斑的生长及水质影响,用网箱将加州鲈(3.15±0.12 cm)和乌斑鱼苗(1.59±0.08 cm)3次分级培养,每次分级将试验鱼按规格大小分成3个密度培养7 d。结果发现,经过21 d的分级培养,两种鱼体质量和全长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乌斑成活率随着分级培养显著提高。加州鲈和乌斑的整齐度随分级显著提高,体长变异系数平均值却随分级下降,并且差异显著。经过分级培育,饲养水体中氨氮、总氮和亚硝酸水平显著升高,总磷指标也随分级升高,并且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早期分级培养有助于提高加州鲈和乌斑鱼体规格齐整性,并让乌斑的成活率提高21.92%,但对加州鲈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液体在气相色谱固定相中的应用
《化学进展 》 201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在气相色谱固定相中的发展过程。为提高固定相的使用温度、选择性和色谱柱效,离子液体先后经历多次制备方法的改善,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分子离子液体、大体积离子液体、柱内烯基咪唑聚合离子液体、物理混配离子液体和化学键合离子液体等非手性离子液体的合成进展;同时综述了由手性氨基酸、手性胺和键合环糊精合成的手性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并比较各种离子液体用作色谱固定相时的稳定性及选择性差异。另外,对离子液体在二维气相色谱和快速气相色谱中的应用扩展作了总结,并展望离子液体作为新型分离材料在气相色谱固定相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