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受精过程的观察

海洋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杂交过程中精卵的结合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作者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卵子形态结构以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时的精子入卵过程。结果发现,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与亲本自交的精子入卵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云纹石斑鱼卵表面布满纵横交错、走向不确定的网纹,在受精孔区可观察到前庭、受精孔和微小孔。成熟的精卵相遇时相互激活,产生一系列胞间反应。受精后0~25 s,可观察到精子附着在卵子受精孔周围;受精30~45 s,已有精子进入卵子,并且明显可见精子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入卵后,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将受精孔封闭;授精90 s~3 min,卵表面处于修复状态。整个过程未发现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 杂交 精子入卵 扫描电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声纳电子示位标防盗技术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金枪鱼捕捞渔船上的无线电示位标装备现状,特别是为了防止盗取设备强占渔场的现象发生,对带有预警防盗功能的声纳示位标技术展开研究与试验,系统将渔用声纳与卫星电子浮标整体集成,利用水声数据采集技术与卫星数据通信技术,通过水下拾音器采集柴油机噪声的音频信息,该系统集成了卫星定位、声纳探测、无线电与卫星通讯,并开发出了嵌入式防盗设备,系统实现了示位标常规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有效的预警防盗功能。可以提高我国金枪鱼鱼群探测信息化水平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初步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选用的渔民标准配备的挂机螺旋桨启动时的频率值稳定在8.5 kHz左右,且空蚀效应明显,在海洋噪声普遍高于10.3 kHz的环境下,嵌入式防盗系统在50~100 m范围内可准确实现设备的预警防盗,且抗干扰能力强,相比于其它防盗方式更为实时有效。

关键词: 示位标 声纳 预警防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水环境因子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淡水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6-2013年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区域内长江干流和赤水河的水环境因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水体总氮含量较高,长江干流总氮含量在0.5~1.5 mg/L的范围内波动,而赤水河的总氮总体超过2.5 mg/L。空间上,长江干流水温、溶解氧、氨氮和总磷含量高于赤水河,而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低于赤水河。在长江干流,溶解氧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总氮和硝态氮则自上而下平缓升高。赤水河水温自上而下逐渐升高,而溶解氧、总氮和硝态氮均显示出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的趋势。时间上,总氮和硝态氮逐年上升,氨氮在长江干流逐年下降。基于各水质因子对样点的聚类分析表明,长江干流与赤水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河流内部空间距离越近,各样点的水环境相似程度越高,甚至分处向家坝水电站上下游的两个断面被发现亦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在研究期间较低的监测频率下,这两个断面并未因大坝的阻隔显示出上述水环境因子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 长江 保护区 水质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大黄鱼耳石钡元素富积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计3个温度(18℃、22℃、26℃)×3个盐度(17、25、34)×3个锶(Sr)元素组(低、中、高)来研究环境因子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耳石中钡(Ba)元素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锶元素含量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盐度的影响最大,锶元素的影响其次,温度的影响最小,温度和盐度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所有试验组中,耳石钡分配系数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水中Ba/Ca值的增加而减少,而耳石Ba/Ca值随着水中Ba/Ca值的增加而增加。盐度是影响大黄鱼耳石Ba/Ca值的主要因素,温度和锶元素的影响都很小,盐度对耳石Ba/Ca值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中Ba/Ca值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所有试验组中耳石Ba/Ca值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盐度与耳石Ba/Ca值的定量关系就可以反演大黄鱼所经历的盐度史。

关键词: 大黄鱼 耳石 元素 温度 盐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及其在对虾体内的代谢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虾中胺基脲(semicarbazide,SEM)、1-氨基-2-内酰脲(1-aminohydantoin,AHD)、5-甲基吗啉-3-氨基-2-唑烷基酮(5-morpholinomethyl-3-amino-2-oxazolidone,AMOZ)和3-氨基-2-恶唑基酮(3-amino-2-oxazolidone,AOZ)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采用含100 g/L三氯乙酸的甲醇-水(50∶50,V/V)溶液提取,邻氯苯甲醛衍生,经乙酸乙酯萃取、异辛烷净化,以0.05 mol/L乙酸铵-乙腈(30∶70,V/V)为流动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待测物在0.1~50 nmol/m 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分别为SEM 0.75μg/kg、AHD 1.2μg/kg、AMOZ 2.0μg/kg、AOZ 1.0μg/kg。停药后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在对虾肌肉内富集最高含量分别为51.5、35.8、79.3μg/kg和127μg/kg,代谢物残留低于0.5μg/kg所需代谢时间为SEM 21 d、AHD 15 d、AMOZ 17 d和AOZ 23 d。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硝基呋喃代谢产物 代谢规律 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抱卵蟹生境适宜度初步评估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抱卵蟹空间分布和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抱卵蟹主要栖息在盐度9~15、水体流速1.3~1.5 m·s-1、水深3~6 m、透明度10~23 cm水域,平均适合度均达0.6以上。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分布显示,长江口23个调查站点中,南支北港和九段沙水域Z6、Z7、Z11、Z22、Z23的HSI较高,均在0.5以上。其中Z6的HSI值最大,为0.669 2。初步推测抱卵蟹主要适宜分布范围是横沙以东20 n mile及九段沙下游5 n mile海域,中华绒螯蟹的繁育场范围为121°58'~122°12'E、31°05'~31°22'N。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抱卵 栖息地适宜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水溶液对翡翠贻贝CYP4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CSCD

摘要:在室内半静水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μg·L-1、5μg·L-1、10μg·L-1、50μg·L-1和100μg·L-1)的0#柴油水溶液(WS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与内脏团组织中CYP4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2-△△Ct法分析结果表明,CYP4基因在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中均有表达,WSF胁迫对其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表达水平具有组织差异性;内脏团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套膜,两组织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随着WSF胁迫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50μg·L-1浓度组表现最为显著(P<0.01)。WSF胁迫解除后外套膜与内脏团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迅速下降,部分浓度组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关键词: 0#柴油水溶液 翡翠贻贝 CYP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Ct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杂交F_1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温度 胚胎发育 孵化率 畸形率 SA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消化系统显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关键词: 刀鲚 消化系统 人工饲料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β-羟基丁酸酯对中国明对虾抗WSSV能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水生动物存活率、病毒含量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对感染WSSV的中国明对虾投喂添加了不同浓度聚β-羟基丁酸酯(0.0%、0.5%、1.0%、2.5%、5.0%、10.0%)的饵料,统计相同时间点对虾死亡数量、存活率、相对免疫保护率(RPS),并利用real-time PCR测定死亡对虾体内病毒绝对含量。结果显示,PHB对中国明对虾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及体内病毒拷贝数均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对照组(0.0%)相比,随PHB浓度的升高,实验组对虾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为82.23、90.71、95.55、91.15、85.56及79.40 h,1.0%浓度组实验对虾平均存活时间与0.5%及2.5%浓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累计死亡率均为100%。另外还发现各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08×107,1.15×107,4.75×107,1.27×107,1.14×107,3.29×106个/ng DNA;对照组与1%浓度组病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PHB能提高中国明对虾抗WSSV的能力且1%PHB浓度为最适浓度。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聚β-羟基丁酸酯 存活率 白斑综合征病毒 攻毒实验 实时荧光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