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度对大菱鲆幼鱼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盐度对幼鱼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作者将平均体质量为(7.16±0.07)g的大菱鲆(Scophthal musmaximus)幼鱼分别饲养在盐度(12、18、24、30(对照组)和36)水体中60 d。结果表明,不同盐度下,幼鱼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总量、非必需氨基(NEAA)总量和呈味氨基酸(FAA)总量分别在69.25%±0.37%~74.85%±1.26%、31.70%±0.11%~33.74%±0.28%、31.29%±0.44%~34.60%±1.26%和24.20%±0.66%~26.98%±1.02%,从高到低依次为36组>30组>12组>18组>24组,36组均显著高于24组(P<0.05)。支链氨基酸(BCAA)总量、EAA/TAA、EAA/NEAA、FAA/TAA分别在14.94%±0.34%~15.37%±0.18%、44.57%±1.20%~45.78%±0.26%、80.40%±3.93%~84.42%±0.89%和34.95%±0.70%~36.41%±1.33%,各盐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40.41±1.23~44.46±0.54,30和36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脂肪酸(TFA)总量和非必需脂肪酸(NEFA)总量分别在88.65%±0.68%~89.66%±0.32%和85.11%±0.78%~86.38%±0.37%,12和30组均显著高于18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总量和EPA+DHA总量分别在34.95%±1.01%~36.88%±0.64%和23.53%±1.30%~25.74%±0.25%,从高到低依次为36组>30组>24组>12组>18组,各盐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必需脂肪酸(EFA)总量在3.28%±0.04%~3.58%±0.10%,各盐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在27.51%±0.37%~29.83%±0.35%,12组显著高于36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6组大菱鲆幼鱼肌肉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有所改善,其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得到提高。研究成果可为大菱鲆渗透压调节的能量代谢机制及肌肉营养品质的环境调节机理积累基础资料。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 musmaximus)幼鱼 盐度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养殖池塘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群落碳代谢Biolog分析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形成过程固着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特征,以生态基为生物膜载体材料,以草鱼养殖池塘为生物膜培养环境,利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第0、15、30、45和60天)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68 h后达到稳定,并且5个采样时间点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15、30、45 d时最强,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与AWCD值相同的规律,15、30和45 d生态基的4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c 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同一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利用率明显高于胺类、氨基酸类、酚类和羧酸类;随着生物膜的形成,固着微生物提高了对α-D-葡萄糖-1-磷酸、L-丝氨酸、N-乙酰-D-葡萄糖氨、吐温40、D-甘露醇等碳源的利用率;生物膜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33.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21.1%,15、30和45 d的固着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碳源代谢差异不显著,而与0和60 d的碳代谢差异显著。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在15~45 d代谢能力最强,且对碳源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藻幼苗光合、呼吸作用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巨藻幼苗发育及生理生态适应性规律,以巨藻配子体为材料,研究光照周期(10 L∶14 D、12 L∶12 D、14 L∶10 D、16 L∶8 D)对配子体采苗的影响;以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盐浓度3种环境因子设置单因素实验,研究其对巨藻幼苗(0.5~1 cm)的表观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及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的影响,并进行上述3因素对RGR的正交实验。结果显示:(1)10 d后显微观察发现,长光照周期(14 L∶10 D、16 L∶8 D)下采苗效果较好,配子体大量发育为孢子体。(2)光强为70μmol/(m2·s)、温度为13℃和氮营养盐浓度为2 mg/L(N/P=10∶1,下同)的条件下幼苗的RGR较大,表观光合速率较强。90μmol/(m2·s)光强组的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其RGR显著小于其他实验组。10℃组的RGR显著小于13℃(P<0.05)。氮营养盐浓度上升到8 mg/L,RGR显著降低。(3)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0.2 mg/L组的Pn显著小于6 mg/L、8 mg/L组,且Rd与其他组差异性显著(P<0.05)。(4)相同光强下,温度升高,Pn随之降低,在40~80μmol/(m2·s),10℃、13℃组与16℃、19℃组的Pn差异性显著。经正交实验验证,适宜巨藻幼苗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40~70μmol/(m2·s)、温度13℃、氮营养盐浓度2 mg/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9月(丰水期)和2010年1月(枯水期)广西近岸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0属134种,其中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87.3%;丰水期和枯水期共有种类达84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为81.4%,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丰水期优势种较多,其中最主要的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枯水期优势种组成相对简单,以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占绝对优势,优势度指数为96.1%;浮游植物的丰度呈显著的区域和季节差异;丰水期表现为近岸海域自东向西递减,沿岸普遍高于离岸海域的特征;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9和0.58,多样性水平较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呈中部高而两侧低的单峰态;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温呈负相关(P<0.05);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生化需氧量(P<0.01)、盐度(P<0.05)呈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m;雌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5.00 mm,雄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1.00 mm;体质量范围110.99~242.00 g,平均170.97 g,优势组130.00~220.00 g.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Ⅳ~Ⅴ期为主,摄食强度均较高,雌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00,雄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25;雌鱼的平均摄食强度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雄鱼正好相反;在达到完全性成熟前,雌雄鱼的性腺指数GSI都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增加,雌鱼的平均性腺指数GSI略高于雄鱼;绝对怀卵量5.283 5万~16.884 7万粒,平均10.405 0万±0.611 8万粒;叉长相对怀卵量227~625粒/mm,平均423±22粒/mm.随着叉长的增加,怀卵量也持续增加.叉长250.00 mm以上个体怀卵量相对于250.00 mm以下个体出现大幅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研究结果相比,目前该海域日本鲭的大量性成熟年龄由2龄提前为1龄,最小性成熟年龄即为大量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由1~5龄转变为1~2龄,优势组由2~3龄下降为1龄;产卵群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下降了33.23%.因此,为了保护该海域日本鲭资源并提高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应该首先制定合理的最小开捕叉长,同时在其春汛产卵期采取必要的休渔措施及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保护区.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台湾海峡 日本鲭 产卵群体 生物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鲫鱼和罗非鱼胆汁中的多环芳烃代谢物:内滤效应、功效分析与源解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FF)法测定了太湖周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洪泽湖周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胆汁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代谢物水平,其目的是通过内滤效应和变异分析来优化该方法的稀释倍数和最佳样本量,并进一步判断PAHs的源解析。结果显示,鲫鱼和罗非鱼各环PAHs荧光比值与胆汁稀释梯度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揭示内滤效应并不存在;但是,各荧光比值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而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当稀释倍数逐步增加时,各环PAHs荧光值的变异也在增加,而较大的数据变异则导致功效值降低和样本量增加,因此将稀释倍数控制在1∶1 000左右较为合适,此时鲫鱼和罗非鱼的最佳样本量分别为6~7和27~62;太湖和洪泽湖养殖场周围水体中PAHs的污染均为石油源,其原因可能是长江下游工业发达、行船漏油现象频繁所致。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FF法对PAHs进行生物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 多环芳烃 内滤效应 功效分析 源解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对鲢线粒体ATP酶活性及F_1-δ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线粒体ATP酶F1-δ基因在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中的作用,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全长,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该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急性低氧胁迫过程中不同溶氧浓度下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鲢线粒体ATP酶F1-δ基因全长762 bp,开放阅读框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残基,5′端非编码区114 bp,3′端非编码区168 bp。鲢与斑马鱼(Danio rerio)线粒体F1-δ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达到89%;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樱花钩吻鲑(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性分别为76%、75%、74%、69%;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鲢心脏、脑、肝、脾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心脏中最高,肌肉次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DO)分别为5.6(对照组)、4.38、3.37、2.11、1.12和0.54 mg/L时,随着溶解氧浓度的下降该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逐渐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脑、肝、脾和肌肉中的表达则先升高后降低。寡霉素抑制法测得低氧胁迫过程中,鲢心脏等组织中F1F0-ATP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这表明鲢线粒体ATP酶F1-δ基因在低氧胁迫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ATP酶的合成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中层拖网网具系统的仿真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大型中层拖网网具系统的水动力学性能,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将网具系统的各个节点简化为在其形心的质量单元,各质量单元通过无质量弹簧相连,网具节点受到的水动力、重力、浮力及弹性力都集中在质量单元上,分别建立各质量单元的动力学方程.在建模中考虑了拖网网板及升力帆布,联立所有的质量单元方程可以获得整个网具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拖网网具系统的仿真分析,研究拖网网线的受力分布、拖曳速度、曳纲长度对拖网网位及网口扩张的影响.通过海上试验验证了所建立的大型中层拖网网具系统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和投饵率的研究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养殖条件下,通过70 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投饵率对1龄大鲵(Andrias davidia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养殖密度实验设40、70、100、130、160尾/m2五个组,投饵率实验设1.00%、1.50%、2.00%、2.50%、3.00%五个组,实验结束以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饵料系数(FCR)为依据,综合评价养殖密度和投饵率对大鲵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70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60尾/m2组;1龄大鲵适宜投饵率为2.00%,该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0%组。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us) 养殖密度 投饵率 生长 饵料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飞蓟素对建鲤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水飞蓟素对建鲤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可能的保肝机制,本研究用含水飞蓟素(0.1、0.5和1.0 g/kg)的饲料饲喂建鲤60 d,再腹腔注射30%四氯化碳(CCl4)植物油混合液,损伤72 h后采集肝组织,分别研究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肝组织病理切片、核转录因子NF-κB/C-Rel及细胞因子i NOS和IL-1β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0.5和1.0 g/kg的水飞蓟素能显著抑制CCl4导致的建鲤肝指数增大,同时能有效减少肝细胞DNA断片的产生,对肝细胞彗星的慧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及Olive尾矩等损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水飞蓟素能明显减轻CCl4作用导致的肝组织广泛性空泡变性、细胞轮廓不清、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病变;0.5和1.0 g/kg的水飞蓟素能显著抑制CCl4诱导的NF-κB/C-Rel和i NOS表达量的增加,而低、中、高浓度的药物均能显著下调IL-1β的表达量;随着水飞蓟素浓度的增大,对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病理切片及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的影响均表现出剂量效应。结果表明,水飞蓟素能有效改善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其保肝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及下调其下游细胞因子i NOS和IL-1β的表达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