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动物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及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 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 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渔业声学和灯光罩网的南海中南部鸢乌贼资源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南海外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资源量及其分布,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采样方法对南海中南部(16°N-5°N)鸢乌贼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在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基础上,调查结果显示,1)2012年秋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3.26×1010 inds和2.14×106 t,变异系数是23%;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质量分别是62~248 mm、127 mm和65 g;秋季,鸢乌贼从南至北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8.0°N 以北和114.0°E 以西海域;最高数量密度是1.7×106 inds·nmi-2(6.5°N,111.0°-111.1°E),最高资源量密度是85 t·nmi-2(15.0°N,114.35°-114.45°E);2)2013年春季鸢乌贼丰度和资源量分别是2.98×1010 inds和2.44×6 t,变异系数是23%;鸢乌贼个体胴长范围、平均胴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是73~238 mm、122 mm和82 g;春季,鸢乌贼从南至北亦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11.0°N以北;最高数量密度是3.3×106 inds·nmi-2(13.0°N,116.55°-116.65°E),最高资源量密度是60 t·nmi-2(15.0°N,115.25°-115.35°E)。研究表明,南海外海鸢乌贼资源量至少在2.00×106 t以上;与2012年秋季相比,2013年春季鸢乌贼密集区向东北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浸渍式快速冷冻液的优化及冻结技术对脆肉鲩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浸渍快速冻结的冷冻液配方,以乙醇、丙二醇、甜菜碱和氯化钠组成冷冻液,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探讨冷冻液的最佳配比。并用此最佳冷冻液(-35℃)对脆肉鲩进行研究,比较-18℃冻结、直接浸渍冻结、间接浸渍冻结对脆肉鲩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占冷冻液总质量分数计,由20%乙醇、10%丙二醇、7%甜菜碱和10%氯化钠和水组成的冷冻液,冻结点可达-66.10℃。采用-18℃冻结的样品与两种浸渍冻结的样品相比较,前者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和总巯基含量低于后者,并且Ca2+-ATPase活性的损失高于后者。综合各项指标说明浸渍冻结利于减少蛋白的变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珍珠魟人工繁殖及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0尾珍珠魟(Potamotrygon motoro)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繁育和生长试验。在2011—2013年间成功繁育珍珠魟500尾,成活率达90%。同时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珍珠魟的体重(W)与日龄(t)呈线性关系:W=3.7641t-75.704,R2=0.9623;体盘长(L)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0536t+10.952,R2=0.9834;体重与体盘长呈幂函数关系:W=0.0411L3.094,R2=0.9924,指数b为3.094,说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珍珠魟属于等比生长类型,体重与体盘长生长基本同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苏氨酸的需要量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初始体质量为(67.08±0.22)g的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在水泥池(2.5 m×1.4 m×1.5 m)中饲喂苏氨酸水平为0.49%、0.88%、1.27%、1.67%、2.06%和2.46%(占饲料的质量分数)的6组等氮半精制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2.13%),经60 d生长实验确定吉富罗非鱼的苏氨酸需要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增加,各饲料处理组成活率(96.67%~98.83%)无显著差异。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升高,均在1.67%组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在1.67%组达到最小值;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随饲料苏氨酸水平增加,吉富罗非鱼的肥满度无明显变化,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呈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饲料苏氨酸适宜水平(0.49%~1.67%)能使吉富罗非鱼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对脂肪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饲料中苏氨酸水平为1.67%时,吉富罗非鱼肌肉苏氨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吉富罗非鱼饲料中苏氨酸适宜需要量以占饲料的质量分数计为1.62%~1.72%(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2.13%)或以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5.04%~5.35%。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 苏氨酸 需要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燃料油和原油乳化液在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在室内模拟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燃料油(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乳化液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释放过程中缢蛏体内石油烃的动态检测以及对检测结果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缢蛏体内石油烃含量C 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各动力学参数平均值分别为:缢蛏对0#柴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10.67、k2为0.0795、BCF为122.56、C Amax为129.07 mg·kg-1、B1/2为9.61 d;缢蛏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为7.79、k2为0.0948、BCF为89.38、C Amax为110.68 mg·kg-1、B1/2为7.88 d.缢蛏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吸收速率常数k1、BCF均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对0#柴油、原油乳化液的释放速率常数k2与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 Amax随外部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0#柴油在缢蛏体内的富集量高于原油乳化液、释放量低于原油乳化液,其原因与不同种类石油的烃类组分有关.
关键词: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0#柴油 平湖原油 生物富集 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齿围沙蚕-牙鲆网箱综合养殖模型碳、氮收支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相同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鱼苗网箱养殖密度(密度5尾/箱,鱼苗体质量约21 g),分别与不同数量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lbuhitensis,0 g,50 g,70 g,90 g)混合养殖,4个实验组分别记作C、S1、S2和S3,网箱规格为Ф60 cm×30 cm。各实验组设3个平行组,实验进行40 d。牙鲆和沙蚕在称重前均饥饿24 h,同时取5尾牙鲆和20 g沙蚕作为实验初始样品。实验期间,每天07:30和18:00分2次投喂配合饲料,根据对照组饵料剩余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每个实验单元的投饵量基本一致,此过程中不处理残饵和粪便。实验单元采用微流水,流量为250~500 L/d。实验期间,24 h持续微量充气。至实验结束时,全部生物饥饿24 h。将其全部取出,擦干体表水分,称重后置于70℃干燥箱中烘干至衡重,研磨、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C)的底质积累碳、氮量最高,各实验组水体净输出的氮和有机碳量以及呼吸碳量分别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是碳、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在输出各项中,各个实验组水体净输出氮占输出氮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而系统净排放氮以对照组所占比例最高,但与S1和S2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底质积累氮所占输出氮比例显著高于S2和S3组(P<0.05)。对照组底质积累碳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对照组和S1组的水体净输出有机碳比例显著高于S3组(P<0.05),而S3组碳净排放占碳输出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1组(P<0.05)。碳、氮产投比均以对照组最低。在本研究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在综合养殖模型中可利用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减少底质碳、氮积累,提高产投比,综合养殖模型既可以降低碳、氮排放,又可以增加产品产出。结论认为,网箱养殖牙鲆搭配双齿围沙蚕的综合养殖模型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双齿围沙蚕可以作为牙鲆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的一道有效处理屏障,此模型在港湾和围堰鱼类网箱养殖中更有意义。
关键词: 网箱养殖 牙鲆 双齿围沙蚕 碳氮收支 环境修复 综合养殖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胚胎早期发育特征和受精率计算方法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率的评判标准和计算受精率的最佳时间。对大鲵胚胎发育观察表明:发育到二细胞的胚胎均能发育到神经胚期,因此可以将二细胞胚胎期作为受精的标志;孵化温度在17~20℃时,温度对大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胚胎发育经过24 h后,有90%~95%的受精卵可发育到二细胞期。因此可以以受精后24 h的二细胞分裂数作为计算大鲵胚胎受精率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有利于对大鲵人工繁育效果提前判断和对孵化条件及时调控处理。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胚胎早期发育 受精率 计算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ODC1基因型与增重的相关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jlODC1a基因上6个和jlODC1b基因上4个SNP位点的PCR-RFLP方法,检测了这10个位点在12个家系约900尾建鲤选育群体中的基因型,各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存在差异,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14—0.48。各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增重相关分析结果,其中7个SNPs与建鲤增重显性相关的位点,ODC1s基因上与雌鱼增重相关的SNP位点(7个)较雄鱼(4个)多。标记富集结果表明富集与建鲤增重相关的优势基因型的SNP个数越多的个体增重速度越快SNP个数越多的个体增重速度越快,富集4个的平均增重显著快于富集0—3的个体增重,且比0标记的快约14%,这反映出生长为数量性状。进一步对所检测位点进行双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四个优势基因型且全部杂合优势基因型的4567(XXXXXXACCTCTCT)组的增重最快,比0优势基因型的增重快达26.6%,可以考虑用于今后的快增长建鲤的选育计划中。此外,双倍型分析结果还表明,不同位点之间可能存在或颉抗或协同的互作,如1和4之间存在拮抗关系,因此在今后的选育计划中,在考虑标记富集的情况下还应考虑标记之间的关系。宜在选择互为协同作用优势基因型的前提下,富集尽可能多的SNP标记。
关键词: 建鲤 鸟氨酸脱羧酶 基因型 SNP-增重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