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浆土某些物理性质的研究Ⅲ.白浆土微结构及孔隙特征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探究白浆土的某些物理性质,对自然林下的白浆土和耕地白浆土的土壤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林下荒地白浆土剖面未受到过任何人为扰动,表层土壤中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残留物质,土壤团粒结构发达,孔隙量大,土质疏松;表土层向白浆层呈渐进式过渡;而耕地白浆土的表层土壤,由于受机械耕作影响,土层内混有大量白浆层土壤,土壤紧实,孔隙量减少。白浆层土壤结构呈厚度为2~3mm片状结构,仅有少量水平方向发展的孔隙,无利于土壤排水的纵向孔隙,无作物根系;淀积层土壤呈小核状结构,干缩后沿结构形成裂隙。白浆土的土壤总有效储水孔隙(0.050 0~0.000 2mm)为耕层的16.9%~20.3%。白浆层仅为耕层的67.4%~83.3%,淀积层为耕层的25.6%~54.4%。直径>0.05mm的重力水孔隙耕层在17.8%~24.4%,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的重力水孔隙仅1.3%~1.8%和2.4%~6.4%,表明土壤通透性差。直径<0.000 2mm的无效孔隙,淀积层明显高于耕层和白浆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牧草新品种农菁7号偃麦草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按照育种目标要求新育成的农菁7号偃麦草具有返青早、返青率高、生物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点,综合性状明显优于野生的偃麦草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高纬高寒地区推广种植。1选育经过


东北寒区春季商品鹅育雏技术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进入春季,光照变长,气温转暖,是大鹅产蛋孵化的大好时机。但初春的东北乍暖还寒,外界环境变化较大,因此,应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在育雏过程中人为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科学的饲养方法,才能保证雏鹅的正常生长发育。下面就规模育雏技


小麦TILLING分析中CELⅠ酶切及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小麦中建立稳定的基于CELⅠ酶切的目的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技术,有助于高通量鉴定目的基因片段的点突变及提高突变检测效率。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空间诱变SP2群体为材料,以小麦糯质基因Waxy为目标片段,通过优化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调整PCR反应体系中dNTP、Mg2+及引物浓度、改变目标片段CELⅠ酶切缓冲液成分,以及调整纯化过程中的空气相对湿度等方式,优化了小麦TILLING技术体系。在利用PVP-40法提取DNA过程中,研磨器振动频率提高到30/s,KAc溶液的反应时间延伸为20min时,基因组DNA质量和纯度最佳;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dNTP和Mg2+浓度对产物影响差异不明显,均能高效扩增出目的条带。引物浓度对产物影响差异显著,最佳引物浓度为0.4μmol/L。20μl酶切体系中,最佳CEL I酶浓度为0.1U且利用超纯水代替CELⅠ缓冲液。最终在小麦中建立起了基于CELⅠ酶切的高通量TILLING筛选技术体系。
猪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的沉默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黑素皮质素受体-4(melanocortin receptor-4,MC4R)、黑素皮质素受体-3(melanocortin receptor-3,MC3R)、瘦素(Leptin)和缩胆囊素受体(cholecystokinin A receptor,CCKAR)基因均是与采食量相关的功能基因,为了研究这4个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采用RNAi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MC4R基因沉默,然后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Leptin、MC3R和CCKAR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4R被沉默后,Leptin、MC3R和CCKAR的表达水平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 猪 采食量 MC4R RNAi Real-time PCR


粒用高粱机械化栽培的农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2
摘要: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旱粮作物,也是重要的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我国生产上栽培的高粱主要是粒用高粱,所生产的高粱籽粒除少部分用于食用、饲用外,大部分用于酿造。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机械化栽培方式已成为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但高粱机械化栽培的成套技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高粱机械化栽培的农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是核心问题,特加以列举说明,以供参考。一、高粱机械化栽培的农艺


谷子精量穴播高产栽培及精深加工前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谷子是中国杂粮的重要品种之一,也是传统的营养健康食品原料。归纳总结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的栽培技术,并对谷子的后期加工前景进行了阐述,为促进谷子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后期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游动孢子侵染野生大豆下胚轴的透射电镜观察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感性不同的野生大豆下胚轴,接种后3~72 h,用透射电镜观察野生大豆与大豆疫霉菌的亲和性与非亲和性互作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3~36 h,感病野生大豆随接种时间延长下胚轴细胞器结构破坏严重,而抗病野生大豆细胞结构基本完整;接种后48 h,抗病野生大豆的细胞壁物质累加,出现胞壁沉积物,而感病野生大豆细胞壁出现部分降解;接种后72 h,抗病野生大豆细胞质壁分离,但细胞器结构基本完整,感病野生大豆细胞器几乎无完整的结构。

